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

作品数:964 被引量:1,075H指数:14
相关作者:郭刚刘建成王平生田伟之温书贤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核科学技术电子电信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43篇期刊文章
  • 244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24篇理学
  • 332篇核科学技术
  • 30篇电子电信
  • 26篇天文地球
  • 25篇一般工业技术
  • 24篇医药卫生
  • 2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7篇生物学
  • 16篇自动化与计算...
  • 13篇机械工程
  • 12篇化学工程
  • 12篇文化科学
  • 11篇农业科学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电气工程
  • 9篇航空宇航科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政治法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84篇中子
  • 123篇加速器
  • 79篇串列加速器
  • 65篇加速器质谱
  • 57篇中子衍射
  • 57篇HI-13串...
  • 53篇重离子
  • 43篇单粒子
  • 38篇质谱
  • 36篇质子
  • 33篇单粒子效应
  • 33篇探测器
  • 31篇研究堆
  • 30篇衰变
  • 29篇同位素
  • 29篇中子衍射研究
  • 28篇质谱测量
  • 28篇中国先进研究...
  • 27篇加速器质谱测...
  • 26篇活化分析

机构

  • 888篇中国原子能科...
  • 42篇北京大学
  • 42篇广西大学
  • 42篇中国科学院
  • 26篇中国科学院近...
  • 21篇北京师范大学
  • 21篇中国工程物理...
  • 17篇广西师范大学
  • 17篇兰州大学
  • 11篇南华大学
  • 10篇成都理工大学
  • 10篇北京航空航天...
  • 10篇清华大学
  • 10篇四川大学
  • 10篇西北核技术研...
  • 9篇复旦大学
  • 7篇吉林大学
  • 7篇中国核动力研...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深圳大学

作者

  • 92篇陈东风
  • 89篇何明
  • 79篇姜山
  • 64篇刘蕴韬
  • 55篇倪邦发
  • 51篇王平生
  • 47篇武绍勇
  • 46篇胡跃明
  • 44篇董克君
  • 44篇肖才锦
  • 43篇张贵英
  • 43篇刘建成
  • 42篇田伟之
  • 41篇郭刚
  • 40篇黄东辉
  • 38篇刘存兄
  • 37篇管永精
  • 36篇柳卫平
  • 34篇孙凯
  • 30篇李志宏

传媒

  • 374篇原子能科学技...
  • 35篇核技术
  • 32篇原子核物理评...
  • 21篇高能物理与核...
  • 15篇质谱学报
  • 11篇核电子学与探...
  • 10篇核化学与放射...
  • 10篇同位素
  • 10篇第四届全国高...
  • 10篇第十二届全国...
  • 9篇物理学报
  • 7篇科技导报
  • 7篇原子与分子物...
  • 7篇第五届(20...
  • 7篇第九届全国高...
  • 5篇科学通报
  • 5篇物理
  • 5篇第十一届全国...
  • 4篇强激光与粒子...
  • 4篇中国质谱学会...

年份

  • 3篇2024
  • 9篇2023
  • 16篇2022
  • 16篇2021
  • 19篇2020
  • 28篇2019
  • 16篇2018
  • 22篇2017
  • 27篇2016
  • 21篇2015
  • 43篇2014
  • 31篇2013
  • 44篇2012
  • 15篇2011
  • 41篇2010
  • 35篇2009
  • 48篇2008
  • 38篇2007
  • 44篇2006
  • 46篇2005
9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子衍射在焊接残余应力测试分析中的应用
中子衍射技术是一种进行残余应力三维、无损、深度表征的先进手段,其技术特点使之能够在焊接结构残余应力测定等相关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各种应力测定技术进行了比较,综述中子衍射在焊接残余应力测试领域的相关研究,并分析和展望...
李峻宏刘蕴韬高建波李眉娟李天富胡瑞刘荣灯刘晓龙陈东风
关键词:中子衍射残余应力
文献传递
HI-13串列加速器头部电压建模研究与硬件仿真平台设计
2017年
为方便对HI-13串列加速器的头部电压进行研究,提出了一针对HI-13串列加速器的头部电压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建立了一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头部电压硬件仿真平台,该仿真平台能接受与加速器工作时相同的控制输入量,通过内置在系统中的头部电压模型计算了头部电压的实际工作状态,并产生了与实际设备相同的输出量。通过建立头部电压硬件仿真平台,为控制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研究对象,提高了控制系统开发的效率,为HI-13串列加速器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雷洁珩胡跃明
关键词:串列加速器
聚焦重离子束溅射制备同位素靶的材料利用率及均匀性研究
2017年
研究了聚焦重离子束溅射制备同位素靶的材料利用率和均匀性。通过实验确定了两种溅射距离(7 mm和14 mm)下沉积靶的纵向和横向厚度分布,确定了提高靶均匀性的有效方法——基衬公转和沉积1/2厚度后基衬调头,确定了匹配材料利用率和均匀性的最佳几何参数。制备了5种同位素氧化物靶和9种高熔点金属同位素靶,应用于核物理测量实验。实验表明,源-衬距离为7 mm和14 mm时,在9 mm×10 mm成膜区域内,基衬中心距靶(源)材料水平界面垂直距离为9 mm和11 mm时可获得均匀的靶膜和最高的材料利用率。
樊启文杜英辉张榕王华
关键词:均匀性
利用熔合蒸发反应对156Yb核高自旋态的实验研究
对于质量在150左右的稀土区核,价核子开始填充 i 13/2中子和 h11/2质子轨道,通过对这个质量区原子核性质的研究为核理论模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检验手段, 目前在大同位旋范围内很多理论模型已经对这些原子核的基态进行了...
李忠宇华辉王守宇孟杰李智焕张双全许甫荣叶沿林江栋兴郑涛李湘庆卢飞范凤英韩丽英王赫肖军陈东方晓周善贵竺礼华吴晓光李广生贺创业刘颖李雪琴郝昕潘波李立华
文献传递
加速器质谱法测量含铀微粒中铀同位素比的方法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准确测定含铀微粒同位素比在核保障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采用将含铀微粒溶解并加入高纯Fe粉烘干的方法制样,采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质谱测量靶样中的同位素比。通过对CRM铀系列同位素标准样品的分析表明,该方法可测定高于10^(-5)的^(236)U/^(238)U同位素比;对于^(235)U/^(238)U同位素比在10^(-4)~10^(-1)范围内的含铀微粒,^(235)U/^(238)U同位素比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均小于10%。
王琛董克君赵兴红何明张燕姜山赵永刚李力力
关键词:加速器质谱
LaNi5Dx(x=0,0.3,6.7)微观结构中子衍射研究
在室温下分别测量了LaNi、LaNiD和LaNiD的中子衍射谱,采用Rietveld峰形精修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它们的晶体结构及氘原子在晶胞中的位置。
李峻宏薛艳杰陈娜张百生陈东风陈波樊志剑孙光爱李建孙良卫彭梅
关键词:中子衍射氘化物晶体结构
文献传递
中子深度剖面分析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3年
中子深度剖面分析(Neutron Depth Profiling,NDP)因其高灵敏度、非破坏性的特点在测量元素深度分布中占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对NDP技术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介绍,随后对世界上几处NDP装置的设备以及相关参数进行比较,介绍了NDP技术升级方向。由于NDP技术对~6Li高度敏感以及非破坏性的特点使其可以对锂电池进行原位测量,所以该技术特别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相关研究中。本文对NDP在锂电池研究中的应用进行重点说明,并对其在高温合金、半导体材料及核材料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赵梁肖才锦姚永刚王平生金象春
关键词:锂电池核材料半导体高温合金
宇宙年龄研究的最新进展被引量:1
2019年
宇宙年龄是宇宙模型的基本参量,对其精确测定有助于人们理解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化过程,也能帮助认识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本文回顾天体物理应用普遍的3种测定宇宙年龄的方法,并叙述了部分最新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宇宙年龄的认识逐渐趋于统一,即宇宙诞生于距今138亿年的宇宙大爆炸。一些重要的核天体物理数据对宇宙年龄起关键的约束作用,需进行细致研究以减少测量误差。宇宙常数精细测量结果还存在5%的差异,对此深入理解或许会孕育宇宙学领域重大突破。
李志宏
关键词:宇宙年龄大爆炸恒星演化
D_yFe_(10)Si_2N_x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被引量:1
2006年
利用中子粉末衍射技术确定了77 K温度下化合物中Si原子占位和原子磁矩,研究了DyFe10Si2化合物低温下的结构与磁性.结果表明,在77 K化合物的易磁化方向与ab平面之间有较小的夹角.采用全势能线性缀加平面波((L)APW)+局域轨道(10)方法计算了DyFe10Si2及其氮化物的磁性和间隙原子效应,分析了化合物中间隙N原子在Si原子不同占位时的作用.结果表明,N原子的杂化作用能提高化合物的饱和磁矩(不显著),使其居里温度有显著的提高(15%-20%).
孙光爱陈波吴二冬杜红林孙凯
用背角准弹散射研究近库仑势垒能区重离子核反应
2019年
利用背角准弹散射的方法开展了近库仑势垒(近垒)能区重离子核反应机制的研究。高精度测量了深垒下能区16O+152,154Sm、184W、196Pt和208Pb等体系的背角准弹散射激发函数,用耦合道计算抽取了核势的表面弥散参数,结果表明考虑耦合道效应得到的表面弥散参数值正常。基于背角准弹散射势垒分布对核结构的敏感性,尝试用深垒下能区16O+152Sm、170Er和174Yb等体系的背角准弹散射来抽取形变靶核的十六极形变参数,所抽取值与已有结果趋势一致,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此外,研究了弱束缚核体系的破裂效应,其表现为背角准弹势垒分布较全熔合势垒分布向低能移动,所得结果进一步说明势垒分布同时含有核结构和核反应机制的信息。
贾会明林承键林承键马南茹杨磊杨峰马南茹孙立杰王东玺钟福鹏杨峰徐新星
共8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