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抗炎免疫药理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34 被引量:806H指数:17
相关作者:陈尹魏浩洁陈程程雁陈根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现代中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研究实验基地优秀中青年科研带头人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期刊文章
  • 5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5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0篇细胞
  • 28篇关节炎
  • 17篇蛋白
  • 17篇性关节炎
  • 16篇受体
  • 15篇芍药
  • 15篇芍药苷
  • 14篇淋巴
  • 13篇小鼠
  • 13篇淋巴细胞
  • 12篇信号
  • 12篇滑膜
  • 11篇胶原
  • 11篇B淋巴细胞
  • 10篇增殖
  • 10篇佐剂性
  • 10篇佐剂性关节炎
  • 10篇类风湿
  • 10篇风湿
  • 9篇原性

机构

  • 126篇安徽医科大学
  • 16篇安徽医科大学...
  • 6篇安徽医科大学...
  • 4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安徽安科生物...
  • 3篇合肥七星医药...
  • 2篇安徽省立医院
  • 2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合...
  • 1篇合肥市第一人...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安徽省循证医...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生物医...
  • 1篇南通精华制药...

作者

  • 115篇魏伟
  • 28篇张玲玲
  • 22篇汪庆童
  • 17篇吴育晶
  • 14篇吴华勋
  • 13篇严尚学
  • 12篇陈镜宇
  • 11篇孙妩弋
  • 10篇常艳
  • 10篇姜玲
  • 8篇徐维平
  • 7篇黄蓓
  • 7篇路景涛
  • 6篇马勇
  • 6篇陈程
  • 6篇魏浩洁
  • 6篇唐丽琴
  • 6篇王春
  • 5篇赵伟
  • 5篇王晶晶

传媒

  • 23篇中国药理学通...
  • 14篇安徽医科大学...
  • 4篇中国药房
  • 3篇安徽医药
  • 3篇中国临床药理...
  • 3篇中国药理学会...
  • 2篇中国药学杂志
  • 2篇中国中药杂志
  • 2篇生理科学进展
  • 2篇中草药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药理学会...
  • 2篇第十届全国抗...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成药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4
  • 20篇2013
  • 29篇2012
  • 22篇2011
  • 24篇2010
  • 15篇2009
  • 12篇2008
  • 1篇2007
1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外诱导大鼠骨髓干细胞向肝干细胞分化的特征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骨髓干细胞分化为肝干细胞的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用其作为生物人工肝或肝细胞移植的供体细胞,以解决供体缺乏,同时自体细胞还可免除异基因或异种细胞所致的许多问题。为此,实验模拟肝脏发育的微环境,观察体外诱导分化大鼠骨髓干细胞为肝干细胞的可行性及特征。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8在解放军第一二三医院南京军区肝病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SPF级SD大鼠,2月龄,体质量(200±20)g,雌雄不拘,购于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公司。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采用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干细胞,并设诱导组和非诱导组,应用25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10μg/L成纤维生长因子-4、10μg/L干细胞生长因子共同诱导。③实验评估:于诱导第0,7,14,21,28天,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甲胎蛋白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白蛋白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表达阳性细胞比例。结果:①诱导培养的骨髓干细胞呈卵圆形或圆形的肝干细胞样改变。②放射免疫法检测到诱导组细胞甲胎蛋白浓度逐渐升高,第14天达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与非诱导组相比,除第0,7天无差异,其余各时间点差异均显著(P<0.05)。③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到诱导组细胞特异性表达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及白蛋白,非诱导组不表达3种蛋白。④流式细胞分析诱导组甲胎蛋白阳性细胞比例为66.20%、细胞角蛋白19阳性细胞的比例为44.96%。结论:在实验建立的诱导培养体系中,骨髓干细胞在体外能分化为肝干细胞样细胞,诱导细胞有分泌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白蛋白的特征性功能。
李俊峰马勇魏伟程军
关键词:骨髓细胞干细胞分化肝干细胞
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的可行性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细胞移植为重度肝损伤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但肝细胞来源仍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实验采用体外培养体系,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是否可以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以期为治疗肝脏疾病提供了新的细胞来源。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8在解放军第一二三医院南京军区肝病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脐血由蚌埠解放军123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家属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分离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后,将其分组培养:对照组不加细胞因子,实验组加入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重组人成纤维生长因子4和重组人制瘤素。③实验评估:于诱导前及诱导后第7,14,21,28天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8、白蛋白和肝细胞抗体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白蛋白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甲胎蛋白的分泌水平。结果: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第7天可见甲胎蛋白染色阳性细胞,第21天后染色基本为阴性,第7天未检测到细胞角蛋白18和白蛋白阳性表达,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呈阳性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对照组染色均呈阴性。②实验组培养第21天时检测到糖原染色阳性细胞,28d时呈强阳性表达。对照组糖原染色呈阴性。③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白蛋白阳性细胞比例逐渐增高,第28天达80%。放射免疫法检测7d的甲胎蛋白水平达到最高,与诱导前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特定细胞生长因子诱导下,脐血单个核细胞能够分化为肝样细胞。
程军马勇魏伟李俊峰
关键词:单个核细胞分化肝细胞
TACI-Ig对MRL/lpr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部分机制
目的:研究TACI-Ig对红斑狼疮转基因小鼠(MRL/lpr)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TACI-Ig(3.75,7.5,15mg/kg)隔日皮下注射给药MRL/lpr小鼠,观察并记录动物给药8周的行为活动、毛发状态、排泄...
严尚学张小丹王晶晶赵伟程雁赵文娣魏伟
文献传递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融合蛋白体外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融合蛋白(rhTNFR:Fc)体外用药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T淋巴细胞增殖及T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方法完全弗氏佐剂(CFA)免疫SD大鼠诱导AA模型,分离培养胸腺及淋巴结淋巴细胞,rhT...
吴华勋陈镜宇汪庆童吴育晶宋姗姗黄蓓常艳张玲玲魏伟
关键词:佐剂性关节炎T淋巴细胞TNF-Α增殖反应
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芍药苷及其药物动力学特征被引量:21
2009年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芍药苷的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并用于大鼠体内芍药苷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色谱柱为岛津ODS(250mm×2.0mm),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溶液(70∶30)。采用四级杆质谱仪进行选择反应检测(SRM),电喷雾离子源。生物样品预处理采用乙酸乙酯液-液萃取法。考察3个剂量芍药苷灌胃给药后,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结果通过该测定方法,芍药苷峰与内标峰可完全分离,生物样品中杂质不干扰样品测定,具有较高的专属性。血浆中芍药苷最低检测限为5μg/L,线性范围:5~5000μg/L;相对回收率>90%,绝对回收率>70%。日内和日间RSD均<15.0%,样品在室温放置、冷冻储存、反复冻融条件下基本稳定。灌胃给予芍药苷后,其血药浓度-时间过程符合W=1的二室模型特征,由药动学参数可知,按3个不同剂量(25、50、100mg/kg)分别灌胃给予大鼠芍药苷后,血浆中的芍药苷浓度在3.8h左右达峰,t1/2α分别为0.926、1.106、1.601h,t1/2β分别为1.96、1.654、2.001h。结论灌胃给予芍药苷后,芍药苷在大鼠体内吸收、消除较快,具有线性动力学特征。所建立方法可用于芍药苷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刘斌杨昭毅魏伟
成人肝癌组织褪黑素受体的表达和结合特性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检测成人肝癌组织是否表达褪黑素受体(me-latonin receptor,MR),并探讨其结合特性。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组织MR两种亚型(MT1、MT2)的表达和分布。采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检测肝癌组织MR特异性结合和动力学特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成人肝癌组织MT1和MT2均呈聚集型粽黄色颗粒阳性染色,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和细胞质,细胞核中表达最少。放射配体结合结果表明,成人肝癌组织存有125I标记的褪黑素(125I-Mel)特异结合位点,最大结合容量(Bmax)值为(0.29±0.07)pmol.g-1 protein,平衡解离常数(Kd)值为(48.7±6.5)pmol·L-1,动力学分析表明该特异性结合特点为可饱和及可逆性结合。结论成人肝癌组织表达MR,包括MT1和MT2,其结合特性为低结合容量、高亲和力、可饱和性及可逆性。
亢晓彬马勇魏伟
关键词:成人肝癌褪黑素褪黑素受体
TACI-Ig对MRL/lpr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小鼠肾组织JAK1-STAT1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TACI-Ig对MRL/lpr小鼠的治疗作用以及TACI-Ig对狼疮性肾炎肾组织JAK1-STAT1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方法将MRL/lpr红斑狼疮转基因小鼠随机分成6组,即模型组、TACI-Ig 3个剂量治疗组(3.75、7.5、15 mg.kg-1)组、强的松阳性对照组和IgG-Fc阴性对照组,另选用BALB/c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除强的松组每日灌胃给药外,其余各组隔日皮下注射给药,共计8周,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观察TACI-Ig对MRL/lpr小鼠一般体征、损伤指数的影响,目测半定量尿蛋白试纸法检测动物的尿蛋白变化,HE染色法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肌酐和尿素氮的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BLyS、IL-10和IFN-γ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磷酸化的JAK1和STAT1的表达分布情况。结果 TACI-Ig(7.5、15mg.kg-1)皮下注射给药8周可明显降低模型小鼠的尿蛋白水平和损伤指数;有效改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肾小球纤维化,明显减轻炎性细胞浸润;TACI-Ig给药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中的肌酐和尿素氮水平以及血清中BLyS、IL-10、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的肾脏磷酸化的JAK1和STAT1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在肾小球、肾间质中呈强阳性表达,TACI-Ig给药后可使其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TACI-Ig可明显改善MRL/lpr小鼠红斑狼疮样的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特征,降低血清中细胞因子和肾组织中磷酸化JAK1、STAT1蛋白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TACI-Ig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机制之一。
王杰严尚学张小丹王晶晶吴成义王文祥黄敏房健民徐星铭魏伟
关键词: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MRL/LPR小鼠狼疮性肾炎
白芍总苷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NF-κB和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9
2008年
目的研究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的变化以及白芍总苷(TGP)对两者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猪血清诱导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HE染色和V-G染色观察肝组织损伤及胶原表达变化;免疫组化S-P法观察NF-κB p65和TGF-β1蛋白表达;显微摄像及图像分析检测胶原、NF-κBp65和TGF-β1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明显破坏,胶原合成增加,NF-κB p65和TGF-β1表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TGP治疗组肝组织破坏减轻,纤维化程度也明显改善,胶原面积、NF-κB p65和TGF-β1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三者呈相关性。结论NF-κB介导TGF-β1产生或活化在免疫性肝纤维化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TGP抑制纤维化大鼠肝组织NF-κB和TGF-β1的表达可能是TGP的抗肝纤维化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路景涛孙妩弋刘浩李响魏伟
关键词:免疫性肝纤维化白芍总苷NF-KBTGF-Β1
氟西汀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介质释放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氟西汀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介质释放及其机制。方法培养小鼠小胶质细胞(BV-2),建立脂多糖(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抑郁症模型。经LPS诱导后的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空白组,氟西汀...
杨静谟陈程魏浩洁徐维平魏伟
关键词:BV-2阿司匹林氟西汀炎症介质
阿司匹林联合氟西汀对CUMS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PK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通过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氟西汀对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蛋白激酶A(PKA)表达的影响,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氟西汀的抗抑郁效果。方法 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大剂量氟西汀联合阿司匹林用药组(C组)、大剂量氟西汀组(D组)、小剂量氟西汀联合阿司匹林用药组(E组)、小剂量氟西汀组(F组)、阿司匹林组(G组)。采用不同应激因子交替持续应激21d,复制大鼠CUMS抑郁模型,观察大鼠行为学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海马PKA的表达。结果 C组较之D组,体重增长值及海马PKA表达均增加,学习记忆能力增强;减少氟西汀剂量,联合阿司匹林用药,其抗抑郁效果与大剂量氟西汀相当,体重增长值及糖水摄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与氟西汀联合应用,减少了氟西汀的毒副反应,抑制了抑郁症中的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抗抑郁效应。
周冉徐维平王伟迪魏伟
关键词:环AMP依赖性蛋白激酶类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