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作品数:608 被引量:2,369H指数:19
相关作者:韩清民李钊陈根成李颖梁桂洪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沙井医院赣南医学院康复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激光运动医学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82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74篇医药卫生
  • 12篇文化科学
  • 9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03篇中医
  • 90篇关节
  • 74篇验案
  • 64篇关节炎
  • 58篇中药
  • 58篇骨质
  • 57篇骨质疏松
  • 45篇骨关节
  • 44篇骨关节炎
  • 41篇中医药
  • 39篇骨质疏松症
  • 31篇针灸
  • 29篇膝骨
  • 27篇细胞
  • 25篇膝骨关节
  • 24篇膝骨关节炎
  • 23篇性关节炎
  • 21篇药疗
  • 21篇药疗法
  • 21篇慢性

机构

  • 595篇广州中医药大...
  • 71篇广州中医药大...
  • 33篇广东省中医院
  • 28篇广州中医学药...
  • 14篇广州中医药大...
  • 5篇广东省第二中...
  • 5篇陕西中医药大...
  • 5篇深圳平乐骨伤...
  • 4篇佛山市中医院
  • 3篇暨南大学
  • 3篇天津医院
  • 3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广东医学院
  • 2篇深圳市中医院
  • 2篇海南省中医院
  • 2篇四川省骨科医...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赣南医学院
  • 1篇广东食品药品...

作者

  • 27篇梁桂洪
  • 24篇赵崇智
  • 22篇孙赫
  • 20篇谢平金
  • 20篇梁祖建
  • 19篇余翔
  • 19篇乔靖
  • 18篇吴栩
  • 17篇林勇凯
  • 17篇黄宇新
  • 17篇黄和涛
  • 16篇沈钊雄
  • 15篇李文雄
  • 14篇韩清民
  • 14篇蔡小静
  • 13篇林亮
  • 13篇黄延芳
  • 12篇李焕彬
  • 11篇胡伟雄
  • 11篇陈法桂

传媒

  • 53篇中国民族民间...
  • 47篇中国民间疗法
  • 33篇中国骨质疏松...
  • 32篇光明中医
  • 28篇亚太传统医药
  • 26篇中国组织工程...
  • 20篇新中医
  • 18篇广州中医药大...
  • 17篇中医临床研究
  • 15篇实用中医药杂...
  • 15篇中国中医急症
  • 11篇动物医学进展
  • 9篇中药新药与临...
  • 8篇中医正骨
  • 8篇广东医学
  • 8篇辽宁中医药大...
  • 8篇环球中医药
  • 8篇按摩与康复医...
  • 7篇中国中医基础...
  • 7篇中国中医药现...

年份

  • 7篇2024
  • 49篇2023
  • 54篇2022
  • 32篇2021
  • 17篇2020
  • 22篇2019
  • 19篇2018
  • 31篇2017
  • 51篇2016
  • 47篇2015
  • 68篇2014
  • 90篇2013
  • 56篇2012
  • 12篇2011
  • 10篇2010
  • 11篇2009
  • 12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60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刺四关联合塞来昔布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超前镇痛的疗效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针刺四关联合塞来昔布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围术期中超前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行人工TKA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药组及对照组各30例,分别在手术前2d及术后2w对患者进行镇痛治疗,并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定,观察治疗后的近远疗效。结果治疗后,手术前1d、术后1、2d及术后7d的静息/活动VAS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及术后14d两组K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总体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四关联合塞来昔布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可以获得比单用塞来昔布更好的镇痛效果。
廖荣臻蓝丹纯胡仕畅杨冰璇
关键词:针刺全膝关节置换术塞来昔布超前镇痛
中药复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分析
2024年
背景:中药复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有着较久的历史,并且疗效确切,但其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利用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学,探究现代中医家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用药规律、分子层面的作用机制并一定程度的加以验证。方法: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作为数据来源,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IBM SPSS 25.0等软件统计和提取相关资料。将数据统计得到的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两者结果得到中药复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核心药物组合,利用网络药理学阐释此组合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并借助分子对接加以验证。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151篇文献,筛选出方剂207首,涉及中药285味。①通过上述两种分析综合得到重要药物组合10组,其中置信度和提升度最高的核心药物组合为“骨碎补-杜仲-当归”,其组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关键成分为槲皮素、山奈酚、柚皮素等,核心靶点为SRC原癌基因(SRC proto-oncogene)、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单位1(PIK3R1)、RELA原癌基因(RELA)等,主要通路为癌症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等。②将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两者展示出较好的结合性。③中药复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核心药物组合可利用其多种活性成分,通过多条信号通路、作用于多个靶点发挥疗效,可为后续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张景涛胡珉华刘世涛李树源江泽欣曾文星马路遥周琦石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网络药理学骨碎补分子对接
基于“瘀去、新生、骨合”理论从细胞层面探讨祛瘀、活血及补肾中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被引量:6
2022年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是好发于中青年的骨科难治性疾病。中医药为ONFH的保髋治疗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逐渐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瘀去、新生、骨合”理论是中医学关于骨修复的关键理论,也是中医治疗ONFH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祛瘀、活血及补肾中药为基于这一理论治疗ONFH的常用中药。本文基于“瘀去、新生、骨合”理论,从细胞层面探讨了祛瘀、活血及补肾中药治疗ONFH的作用机制。
乌日莎娜沈莹姗袁颖嘉何晓铭庞凤祥李子祺何伟魏秋实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活血祛瘀药补肾药
外周血干扰素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测价值被引量:3
2023年
背景:干扰素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骨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但鲜有研究报道干扰素γ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骨质疏松中的诊断价值及相互关系。目的:探讨外周血干扰素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测价值。方法:按照前瞻性病例-对照原则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门诊收集的71名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分为骨质疏松组(35名)和非骨质疏松组(36名)。比较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及外周血干扰素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二元logistics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研究外周血干扰素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和骨密度、骨矿含量间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干扰素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测效能。结果与结论:①两组受试者在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绝经时间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T值、腰椎骨密度、腰椎骨矿含量、整体骨密度、整体骨矿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骨质疏松组干扰素γ水平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显著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③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干扰素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进一步肯定了干扰素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干扰素γ曲线下面积(AUC)=0.799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AUC=0.8001],并确定了预测临界值(干扰素γ值<1456 ng/L、灵敏度100%、特异度5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值>365.9 ng/L、灵敏度85.29%、特异度67.57%);④结果提示,如绝经后女性血清干扰素γ值<1456 ng/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值>365.9 ng/L,可能存在骨量丢失的情况。
林适袁嘉尧林贤灿杨彬彬吴建军东智卓玛唐子佳杨志杰万雷黄宏兴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干扰素ΓMCP-1ROC曲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基于系统生物学的针灸治疗中风潜在作用机制探讨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通过系统生物学方法探讨针灸治疗中风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系统检索PubMed、 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收集关于针灸治疗中风机制的实验研究文献,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筛选出与针灸治疗中风机制相关的靶标、基因和通路;利用STRING在线数据库对靶标进行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从Uniprot数据库中获取靶标蛋白的基因名称后,借助DAVID数据库进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针灸治疗中风的作用机制。结果:PPI网络图结果表明针灸治疗中风的核心靶标有IL8、TNF、IL6、IL1B、ICAM1、C3、POMC、PTGS2、CRP、NPY等;GO分析结果表明针灸治疗中风的作用主要通过干预炎症反应、白细胞介素-8生产的正调节、细胞凋亡的积极调节等发挥生物学功能;KEGG结果表明针灸治疗中风主要作用与TNF signaling pathway、NF-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MAPK signaling pathway、NOD-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Adipocytokine signaling pathway等信号通路有关。结论:由此可见,针灸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补体激活等多种途径、多种信号通路来发挥其治疗中风的作用。
张宾黄雁陈国铭梁妙珍王澍欣贺君徐展琼朱欢欢刘韵韵邝梓君庄礼兴
关键词:针灸中风系统生物学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在脂肪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 FGF)在脂肪干细胞(ADSC)治疗心肌梗死中的作用。方法从65只SD大鼠中提取、分离、培养、鉴定ADSC后,用细胞分化诱导液培养评价ADSC分化能力。将成功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的60只大鼠随机分4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n=15)、b FGF组(n=15)、ADSC组(n=15)及ADSC+b FGF组(n=15)。建立心肌梗死1周后分别注射PBS、b FGF、ADSC及ADSC+b FGF。移植4周后用心脏超声测量心肌梗死大鼠的LVEF,取大鼠心脏检测左心室梗死面积、微血管数量及ADSC分化情况。结果成功分离ADSC,流式细胞分析显示大多数ADSC表达CD29和CD90,不表达CD34和CD45。ADSC能被诱导分化成成脂、成骨细胞。ADSC+b FGF组及ADSC组的LVEF高于PBS组和b FGF组(P<0.01),ADSC+b FGF组的LVEF高于ADSC组(P<0.01),PBS组和b FGF组的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ADSC+b FGF组及ADSC组的梗死面积小于PBS组和b FGF组(P<0.01),ADSC+b FGF组的梗死面积小于ADSC组(P<0.01),PBS组和b FGF组的梗死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ADSC+b FGF组的微血管数量最多(P<0.01)。ADSC可分化为c Tn T阳性细胞、SMA阳性细胞及v WAg阳性细胞。结论 b FGF可促进ADSC分化成心肌细胞和新生微血管,改善心脏功能。
覃杰闫翠陈极锋单鸿
关键词:心肌梗死脂肪干细胞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脾胃虚寒型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7年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且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西医对其研究及治疗方法有限,中医药则对其掌握特色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以脾胃虚寒型常见,从脾胃虚寒型萎缩性胃炎的病名、病因病机、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王旭陈欣欣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型
以自发性脾破裂出血为首发临床表现的急性胰腺炎1例
2023年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指胰酶损伤胰腺组织,导致腺体乃至其他器官受炎症性损伤。急性胰腺炎全球年发病率为34/10万,首次发作后21%的患者发展为复发性急性胰腺炎,36%的患者在反复发作急性胰腺炎后发展为慢性胰腺炎,约20%的患者会发展为中度或重症胰腺炎[1]。典型的急性胰腺炎一般以持续性上腹痛为首要症状,疼痛可向背部放射,如伴有血淀粉酶和(或)脂肪酶显著升高且CT提示胰腺坏死和渗出改变,一般不难诊断。
钟慧雅叶梓轩李培武樊冬梅宋雅芳赵利娜
关键词:自发性脾破裂急性胰腺炎持续性疼痛酒精胸腔积液
浅议小儿“脾常不足”被引量:3
2013年
"脾常不足"首见于万全〈育婴家秘〉,万氏受前人学术思想启发,据古不泥,首创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五脏有余与不足的理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后世多根据"脾常不足"理论指导临床儿科疾病治疗.现对"脾常不足"理论聊陈管见.
乔靖
关键词:脾常不足小儿
中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验案一则被引量:1
2014年
患者,男,34岁,2013年4月15日初诊.患者腹泻便溏3 d,伴有腹胀腹痛,大便每日4~5行,黏液脓血便,纳呆食少,肢体乏力,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弱.肠镜检查示:溃疡性结肠炎.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痢疾.辨证:脾胃气虚证.治宜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方药:党参20 g,黄芪20 g,白术10 g,茯苓10 g,法半夏10 g,白芍10 g,葛根15 g,木香10 g,砂仁10 g,炙甘草6 g.水煎内服,每日1剂,水煎至300 ml,每剂复煎1次,分早晚2次温服,5剂为1个疗程.并配合中药保留灌肠,药用:黄柏30 g,黄连10 g,地榆20 g,侧柏叶10 g,白及15 g.保留灌肠,每晚1次,5 d为1个疗程.中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嘱患者继续用药1个疗程,巩固疗效.
李文雄
关键词:中药内服中药保留灌肠溃疡性结肠炎
共6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