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作品数:46 被引量:152H指数:8
相关作者:李善元符运南林贤梅张海许世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海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生物学
  • 21篇农业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4篇坡鹿
  • 34篇海南坡鹿
  • 14篇保护区
  • 11篇自然保护区
  • 10篇种群
  • 8篇国家级自然保...
  • 8篇海南大田国家...
  • 4篇野放
  • 4篇生境
  • 4篇迁地
  • 4篇自然保护
  • 4篇赤麂
  • 3篇饲草
  • 3篇栖息
  • 3篇栖息地
  • 3篇迁地保护
  • 3篇种群动态
  • 3篇习性
  • 2篇植物
  • 2篇食性

机构

  • 46篇海南大田国家...
  • 9篇中国科学院
  • 9篇华南濒危动物...
  • 8篇海南大学
  • 4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海南师范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2篇海南省林业局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陕西理工大学
  • 1篇肇庆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陕西省动物研...

作者

  • 18篇李善元
  • 13篇符运南
  • 10篇林贤梅
  • 8篇袁喜才
  • 8篇张海
  • 7篇宋延龄
  • 6篇卢学理
  • 4篇周圻
  • 4篇李翔
  • 4篇何瑞国
  • 4篇刘振生
  • 4篇曾治高
  • 4篇滕丽微
  • 3篇刘涛
  • 3篇李治深
  • 3篇杜丽
  • 3篇许世英
  • 3篇王凤阳
  • 3篇成鹰
  • 3篇韩杜

传媒

  • 8篇热带林业
  • 7篇野生动物
  • 3篇兽类学报
  • 3篇动物学杂志
  • 3篇Curren...
  • 3篇草业科学
  • 2篇四川动物
  • 2篇野生动物学报
  • 1篇特产研究
  • 1篇中国食物与营...
  • 1篇生物技术
  • 1篇酿酒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Zoolog...
  • 1篇海南大学学报...
  • 1篇草地学报
  • 1篇经济动物学报
  • 1篇长白山自然保...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 8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5
  • 8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5
  • 1篇1993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南坡鹿对采食部位的选择与饲草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相关性被引量:5
2005年
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用食痕法(evidenceoffeedingonforage)观测海南坡鹿Cervuseldihainanus(简称坡鹿)对18种草本和18种灌木类饲草的采食部分占整株草本植株或占整枝灌木主枝条的尺寸比,同时测定各饲草的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结果显示,按旱季与雨季的(全年)平均值,坡鹿对草本类饲草的采食尺寸比为49.29%,对灌木类饲草为57.3%;草本类饲草的ADF含量为9.91%,灌木类饲草为9.19%;无论草本还是灌木类,坡鹿的采食尺寸比随饲草ADF含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在大田自然保护区围栏内,坡鹿对ADF含量在10%以上的饲草不喜食,饲草纤维物质含量是坡鹿在围栏内扩充采食部位以增加营养摄入量的限制性因子,在旱季种植并收割饲草投喂坡鹿时,应避免其纤维物质含量增高。
莫灿坤周圻林贤梅
关键词:海南坡鹿
海南大田保护区内赤麂的种群数量和特征被引量:2
2005年
20 0 1年10月至2 0 0 2年9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直接观察和在不同生境类型分层抽样进行网捕的方法研究了保护区内赤麂种群的数量、年龄结构、群体大小和组成等。结果显示,赤麂主要生活在落叶季雨林和有刺灌丛中,种群数量为716 13±4 7 6 2只,种群密度为5 4 5±3 6只/km2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倒三角形,成体最多,占6 2 5 0 % ,亚成体占2 8 85 % ,幼体最少,占9 6 2 %。成年个体的雌雄性比是1 32∶1 0 0 ,亚成体为1 5 0∶1 0 0 ,幼体是1 5 0∶1 0 0。群平均大小为1 32只,其中独居个体最多,占总观察次数的6 8 31% ;2只群次之,占31 15 % ;3只群最少,占0 5 5 % ;
滕丽微刘振生宋延龄曾治高李善元林贤梅
关键词:种群数量赤麂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境类型雌雄性比季雨林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坡鹿容纳量的研究被引量:34
1995年
以坡鹿采食的植物资源贮量及坡鹿日采食量的方法,估测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坡鹿容纳量。围栏内的坡鹿容纳量是每公顷l·01-1.42只,围栏外每公顷1.40-1.85只。在这一密度下,种群数量保持稳定,种群增长率等于零。为尽快增加种群数量改变坡鹿的濒危状态,应将坡鹿的数量控制在1/2容纳量以内,即围栏内容纳152—213只,围栏外容纳690—909只。应尽快扩大围栏面积并严格控制割取鹿茸的雄鹿比例,以保存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宋延龄李善元
关键词:海南坡鹿容纳量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麂的食性被引量:21
2004年
20 0 1年 1 0月至 2 0 0 2年 9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采食痕迹估计法对赤麂的食性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赤麂 36 4群 ,群的平均大小为 1 32只。我们对这些赤麂利用的 5 2 3个取食地的植被进行了分析 ,并利用采食痕迹估计法确定了 2 94个取食地。赤麂取食的植物达到 2 1 5种 ,隶属 5 8科。其中木本植物 1 1 4种 (占 5 3 0 2 % ) ,草本植物 95种 (占 4 4 1 9% ) ,蕨类植物 6种 (占 2 79% )。取食频率超过 0 0 1 %的植物主要集中在 2 5个科 ,共计 5 5种 ,对这些种类的取食频率达到总取食频率的 89 2 3%。不同季节中赤麂取食的植物种类没有明显差异 ,但是在食物种类的选择方面存在季节性差异。赤麂对植物部位的选择性有季节性差异。从取食部位看 ,赤麂属于以嫩枝叶为主的精食者。无论旱季还是雨季 ,赤麂主要在有刺灌丛和灌丛草地生境类型中取食。野外见到赤麂以直接饮水的方式来补充对水分的需求 。
滕丽微刘振生宋延龄李善元符明利
关键词:赤麂食性
围栏内海南坡鹿饲草相对可采食资源量测定被引量:5
2004年
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用样方法测定海南坡鹿CervuseldiHainan经常采食的18种草本和18种灌木类饲草的相对可采食资源量。研究表明,坡鹿对植物部位有较强的选择性采食,对草本植物只采食植株上部约1/2段;对灌木只采食主枝条上部约2/5段上的青绿叶片和小枝梢上端约3cm处。按干物质计算,草本类饲草的生物量为0 74kg/m2,灌木类饲草的生物量为0 22kg/m2。无论草本还是灌木类,饲草的相对可采食资源量相差很大,最小为1 16%,最大为16 68%。各种饲草相对可采食资源量的差异性与坡鹿在围栏内对饲草的选择性采食有关。
周圻黄晓英何瑞国李翔韩杜林贤梅
关键词:海南坡鹿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蟒种群动态及进食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为了解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蟒(Python bivittatus)与坡鹿(Rucervus eldii)等野生动物之间的种群关系,在2012—2021年对该保护区蟒实施监测,采用全事件记录法对蟒种群动态、进食动物种类、进食节律和进食生境进行研究,共记录到蟒实体133条,记录到蟒进食野生动物63件。研究表明:蟒种群数量因区内猎物增多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59条(44.36%)蟒位于鹅炸河管理站,25条(18.80%)位于公建坡管理站,48条(36.09%)位于罗鼓山管理站,1条(0.75%)位于英梅管理站。蟒捕食的野生动物包括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坡鹿、野猪(Sus scrofa)、海南兔(Lepus hainanus)和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进食频率分别为4.76%、90.47%、1.59%、1.59%和1.59%,其中坡鹿幼崽(84.12%)为蟒最主要的捕食对象。07:00—13:00和19:00—次日01:00是蟒进食高峰期(68.26%),01:00—07:00和13:00—19:00进食明显减少(31.74%)。蟒进食行为发生的主要生境为低平地热带草原(49.21%),其后依次为灌丛草地(25.40%)、有刺灌丛(15.87%)和人工草地(9.52%)。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蟒种群现状及进食特征,探讨蟒对坡鹿种群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符明利
关键词:种群动态捕食行为活动节律
海南赤麂雨季的昼间行为及活动规律被引量:4
2013年
2009年7-10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直接观察法对海南赤麂(Muntiacus muntjak nigripes)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964 h的观察。结果表明,海南赤麂将最多的时间用于采食,其次是反刍和卧息,用于移动和其他行为的时间较少,海南赤麂是以晨昏活动为主的食草动物。性别、年龄和天气均是影响海南赤麂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的因素,在时间分配方面,不同性别的个体在反刍和卧息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采食和移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卧息、移动和其他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天气条件对海南赤麂的移动影响差异显著(P〈0.05)。在活动规律方面,不同性别个体的各种行为出现的高峰相似,只是雄性用于卧息的时间较雌性高;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活动规律差异较大,其中成体和亚成体较为接近,而幼体的活动规律则与成体相反;不同天气条件下海南赤麂的活动规律变化较大,其中受天气因素影响变化最大的是采食、反刍和休息。
林贤梅
关键词:雨季
海南坡鹿的习性与驯养
1993年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是十分珍贵的热带鹿种。为拯救这一珍稀物种,我们在保护和发展野生种群的同时,着手建立人工驯养种群,加速海南坡鹿的繁衍。现将驯养繁殖情况叙述如下。一、习性海南坡鹿主要栖息在热带低平草原,沙生灌丛以及落叶季雨林等生境中。采食青草和嫩枝叶。有明显的交配季节。发情交配期为1~6月,高峰期为3~4月。产仔期为9月至翌年1月,高峰期为10~11月。
李善元
关键词:海南坡鹿习性驯养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及评价被引量:6
2002年
王文毅江海声王春东李善元
关键词: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海南坡鹿濒危动物
海南坡鹿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与防治对策被引量:4
2008年
掌握海南坡鹿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有利于开展防治工作,促进种群恢复。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与观察,阐述了海南坡鹿普通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不同年龄的坡鹿个体多发性疾病存在差异;不同季节坡鹿的多发性疾病类型和发病率也不相同,并提出了相应的疾病防治措施与保护建议。
林贤梅
关键词:海南坡鹿疾病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