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气象局
- 作品数:88 被引量:140H指数:7
- 相关作者:柏枫孙录贵王东李德陈伟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省气象局珠海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安徽省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宿州市城区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问题与实施途径研究
- 2009年
- 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统计数据,了解到目前宿州城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状况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分析了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困难,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若干建议。
- 张生祁官刘秀云
- 关键词: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
- 台风“海葵”影响下的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 宿州市地处安徽最北部,每年受台风直接影响的机会很少,直接受台风影响的次数更少,每年台风对宿州市的影响多集中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主要受台风外围云系影响,台风给宿州市带来的天气以降水、暴雨、局地强降水和大风天气为主。201...
- 韩枫
- 关键词:台风冷空气暴雨强降水
- 文献传递
- 宿州市近56年干旱变化特征分析
- 利用1957~2012年宿州市5个气象站近56年来降水资料,分别计算出各站Z干旱指数,然后根据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分析宿州市的干旱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宿州市1957~2012年,出现干旱频率最高的是萧县,最低的是灵璧,而灵璧...
- 王东
- 关键词:Z指数干旱
- 文献传递
- 宿州市某城区PM_(2.5)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22年
- 为准确分析宿州市某城区PM_(2.5)污染特征及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利用2015~2020a宿州市某城区环境监测站污染物数据和气象站数据,运用统计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M_(2.5)浓度具有明显年变化特征。PM_(2.5)年平均浓度自2017a后逐年下降,2020a较2017a下降34.41%。但2020a PM_(2.5)年平均浓度超标率仍达52%,污染依然严峻。PM_(2.5)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大体呈冬季>秋季>春季>夏季。2015~2020a春季和夏季下降趋势明显。冬季始终处于高值且近年来略呈上升趋势。月均浓度则呈双峰单谷的“V”型分布,12月和1月污染最为严重。降水对PM_(2.5)污染有显著的清洗作用。当降水量超过3~6mm时对PM_(2.5)清洗作用较强。全年PM_(2.5)浓度主要受日平均气温影响。春季受日平均相对湿度影响较为明显。夏季主要受日平均相对湿度影响。秋季主要受日平均气温影响。冬季主要受日平均气压影响,其次受日平均风速影响。
- 陈伟陈景孟雅婷张振宇
- 关键词:气象因素
- 宿州市环境空气PM2.5浓度与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 <正>1资料来源空气质量资料取自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2016年PM2.5日均值,气象数据来自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大气能见度、10分钟平均风速、降水量、平均气温、本站气压、平均相对湿度等。季节定义,春...
- 赵雪松张春生钱平海陈文涛
- 关键词:PM2.5气象因子
- 文献传递
- 发展地市级气象影视 打造全新科普平台
- 气象影视是面向社会社会服务的窗口,也是气象科普向社会公众广泛传播平台。本文认为气象影视应紧密围绕国家需求、社会热点和气象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办好气象节目应用好这个平台,大力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对提高全民气象意识、提高社会公...
- 柏枫
- 关键词:气象影视气象科普
- 文献传递
- 宿州市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气象建议被引量:4
- 2002年
- 通过对宿州市农业气候资源优势与弊端的深入分析 ,以趋利避害防灾为原则 ,提出了宿州市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气象建议 :①重视开发空中水资源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②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 ,发展节水农业 ;③推广雨养农业新技术 ;④更新种植新观念 ,大力发展农、林、果及其间、混、套多种种植结构 ;⑤选育早中熟品种 ,适应过渡地带的气候特征 ;⑥加强农业与气象的深入研究 。
- 祁宦
- 关键词: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气候资源
- 安徽地区雷电观测数据特征分析
- 根据2010~2011年安徽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观测的雷电数据资料,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安徽省雷电发生时间、雷电电流强度、雷电陡度的分布特征.分析结论对本地区的防雷减灾工作有一定的实...
- 吴觅金军裴绍宏王东
- 关键词:数据统计防雷减灾
- 文献传递
- 绿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被引量:2
- 2002年
- 绿豆种植的最显著特点是适播期长、生育期短、耐旱耐瘠。适应性强、栽培范围广,并具有共生固氮能力,茬口好,经济效益高。其高产优质栽培应抓好以下4个环节。
- 张伯忍
- 关键词:绿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
- 淮河流域农田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基本特征被引量:8
- 2010年
- 为了解淮河流域农田下垫面光合有效辐射的基本特征,分析淮河流域农作物生长的光、热条件,笔者利用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32°30.83′N,116°46.47′E)2008年全年太阳辐射观测资料,采用30min平均,按照线性关系y=cx做最小二乘拟合,得到PAR、RS以及PAR/Rs的日、月和季节均值,分析了该地区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日、季、年变化特征及所占太阳短波辐射(Rs)比例的一些基本特征,得出了该地区的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年总量为1970.8MJ/m2,春、夏、秋、冬季的平均日总量分别为:6.83MJ/m2、6.58MJ/m2、4.28MJ/m2、3.80MJ/m2;得出月平均PAR/Rs的值在0.37~0.43之间,最大值出现在夏季为0.43,最小值出现在冬季为0.37,年平均值为0.40;分析晴天和阴天日PAR的变化有明显的区别,阴天日PAR/Rs的值比晴天日明天偏大,全年典型阴天日PAR/Rs的值为0.42,典型晴天日PAR/Rs的值的为0.39。对于PAR/Rs,云、水汽、太阳阳辐射强度以及大气浑浊度对其都有影响。
- 童应祥王东田红王佳朱学才
- 关键词:淮河流域农田光合有效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