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百胜(深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作品数:18 被引量:59H指数:4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福建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向农村和基层推广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动脉
  • 7篇超声
  • 5篇颈动脉
  • 4篇颈总动脉
  • 4篇冷加压试验
  • 3篇心动描记术
  • 3篇血管
  • 3篇室间隔
  • 3篇自然人群
  • 3篇描记
  • 3篇描记术
  • 3篇超声心动描记
  • 3篇超声心动描记...
  • 2篇动脉僵硬
  • 2篇动脉僵硬度
  • 2篇心动图
  • 2篇心室
  • 2篇血管功能
  • 2篇双侧颈
  • 2篇双侧颈动脉

机构

  • 15篇百胜(深圳)...
  • 6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解放军452...
  • 2篇犍为县人民医...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首钢...
  • 1篇聊城市第二人...
  • 1篇山西医学科学...
  • 1篇四川省医学科...
  • 1篇四川省医学科...

作者

  • 12篇李朝军
  • 6篇曹铁生
  • 6篇段云友
  • 6篇罗向红
  • 3篇刘杰
  • 2篇李文华
  • 2篇李春梅
  • 2篇苏莉
  • 2篇邓燕
  • 2篇郑长业
  • 2篇黄孟华
  • 2篇陆景
  • 2篇罗安果
  • 2篇尹立雪
  • 2篇王宏宇
  • 2篇龙滨
  • 2篇傅英
  • 1篇曾诚
  • 1篇张宏春
  • 1篇王作军

传媒

  • 3篇中华超声影像...
  • 2篇临床超声医学...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西部医学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意超声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8篇2009
  • 1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波强度新参数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应用波强(WI)分析法探讨正常人冷加压实验前后颈总动脉血流平均波强(MWI)、收缩早期瞬时波强(W1)和收缩晚期瞬时波强(W2)在评价颈总动脉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健康志愿者24名。应用WI分析法观察记录静息状态下、冷加压后右侧颈总动脉的W1、W2及颈总动脉血流参数,并计算颈总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血流MWI。绘制W1、W2和MW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三者的检验效能。结果与试验前相比,颈总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与W1均显著减低,MWI与W2显著增加(P<0.05)。MWI、W1和W2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8、0.731和0.698,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常规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血流MWI可评价颈总动脉功能。
罗向红李朝军曹铁生段云友刘杰
关键词:颈总动脉冷加压试验
曲率半径法研究呼吸对室间隔运动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曲率半径法观察室间隔运动的敏感性与可靠性。方法21例健康志愿者,胸骨旁左心室长轴二尖瓣腱索水平记录M型曲线,测量呼气相和吸气相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计算室间隔相对左心室后壁摆动幅度(室间隔摆动幅度=呼气相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吸气相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于同一水平短轴观分别获取、储存呼气相和吸气相舒张末的二维图像,以备脱机分析;采用自制的测量软件,分别计算吸气相与呼气相时室间隔曲率半径,计算室间隔摆动幅度(室间隔曲率半径变化幅度=吸气相室间隔曲率半径-呼气相室间隔曲率半径)。结果平静呼吸时,M型方法测量室间隔随呼吸摆动幅度为(1.65±1.26)mm;吸气相室间隔曲率半径为(25.91±6.08)mm,呼气相的室间隔曲率半径为(22.30±4.40)mm,两时相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曲率半径法测量室间隔随呼吸摆动幅度为(2.95±2.00)mm,较M型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曲率半径可以有效地评估室壁摆动、形变,具有良好重复性。
罗向红曹铁生段云友李朝军
关键词:室间隔超声心动描记术
百胜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百胜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利用非相干的射频信号频谱应变估计法,利用肿瘤或其他病变区域与周围正常组织间弹性系数的差异、在外部压力作用下产生应变大小的不同,以黑白、伪彩或者彩色编码的方式显示,来判别病变组织的弹性大小,从而实现临床...
陆林忠庄丁
关键词:超声弹性成像
文献传递
超声心动图观察室间隔运动新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利用室间隔运动时曲率半径的变化,观察正常人呼吸性胸压变化对室间隔摆动和形变的影响,评价新方法观察室间隔运动的敏感性。方法应用Aeuson Sequoia 512型超声仪对2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检查,分别获取呼气相和吸气相左室腱索短轴观图像;同步记录各瓣口血流速率、心电图和呼吸曲线。两名医师在双盲条件下采用自制的测量软件,分别测量吸气相与呼气相室间隔曲率半径。结果二尖瓣E峰血流速率和主动脉血流速率在呼气相均高于吸气相;三尖瓣E峰血流速率和肺动脉瓣血流速率则相反。吸气相室问隔曲率半径为(25.914±6.082)mm,呼气相室间隔曲率半径为(22.296±4.398)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0.0001)。结论曲率半径可以评估室壁摆动和形变,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为临床评价呼吸性胸压变化提供一种敏感而可靠的新方法。
罗向红曹铁生段云友李朝军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室间隔曲率半径
探讨评价心脏与血管耦联新参数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IMT)评价正常人冷加压实验前后颈总动脉内径、血流平均波强(MWI)变化,并判断此方法评价颈总动脉功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健康志愿者30例。应用QIMT技术和常规二维超声分别观察静息状态下、冷加压负荷实验后的左侧颈总动脉,测量其收缩末期、舒张末期内径及血流参数,并计算内径变化率、MWI。随机选取10例,1周后进行重复检验。结果QIMT测量正常人左侧颈总动脉最大内径、最小内径在冷加压后均增宽(P〈0.05)。颈总动脉血流MWI在冷加压诱导试验后增加(P〈0.05)。MWI与最小内径、最大内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345,r=0.282。常规二维超声测量,冷加压实验前后颈总动脉内径变化不明显(P〉0.05)。QIMT重复测量最大内径组内比较均具有高度一致性[组内:r=0.96,P〈0.0001,平均差异(0.026±0.014)mm]。结论冷加压实验结合QIMT可准确检测颈总动脉功能,QIMT测量血管管径精度优于二维超声。
罗向红李朝军曹铁生段云友刘杰
关键词:颈总动脉冷加压试验
曲率半径、弧长法与速度向量成像联合评价室间隔形变运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联合应用曲率半径、弧长法与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观察室间隔的形变运动。方法15例健康志愿者,采集胸骨旁左室二尖瓣腱索水平短轴观的动态二维灰阶图像数据储存,并导入VVI工作站,分析获取室间隔心内膜下心肌的环向峰值应变;获取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左室同一水平短轴观静态图像,储存导出,采用自制的测量软件,分别测量室间隔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的弧长及对应的曲率半径,计算缩短率。结果舒张末期室间隔弧长和曲率半径较收缩末期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室间隔弧长缩短率与峰值应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3)。室间隔峰值应变与室间隔弧长缩短率有相关性(r=0.840,P=0.0001),且Blant—Altman分析图显示二者一致性良好。结论曲率半径和弧长法可以无创性地评估室壁摆动和形变。
罗向红曹铁生王作军段云友李朝军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室间隔曲率半径弧长
畲族自然人群脉压与双侧颈动脉血管功能的关联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 了解畲族自然人群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判断脉压水平对双侧颈总动脉结构影响的异同性.方法 采用"中国动脉僵硬度评价研究"的方法,433名畲族人来自福建省福安市城乡自然人群,年龄15~87(49.03±13.54)岁.根据该人群脉压三分位数水平分为三组:脉压≤48 mm Hg(1 mm Hg=0.133 kPa)、49~59 mm Hg和〉59mm Hg.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IMT)和常规二维超声分别观察记录静息状态下双侧颈总动脉.测量舒张末期IMT,比较双侧颈动脉IMT在各组间的差异和变化趋势,分析其与年龄、体重指数、脉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G)等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 (1)双侧颈动脉IMT随脉压增加而增厚,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侧颈总动脉(LCC)IMT在第1分位组与第2分位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与第3分位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颈总动脉(RCC)IMT在三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进入颈总动脉IMT回归方程的顺序和关联因素.左侧为年龄、脉压、体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和TG,其回归方程LCC-IMT=32.61+4.29(年龄)+1.77(脉压)+1.87(体重)+16.52(LDL.C)+11.77(血糖)-9.92(TG),r=0.663,r2=0.44,P〈0.001;右侧为年龄、脉压和身高,其回归方程RCC-IMT=5.19(年龄)+1.61(脉压)+2.62(身高)-219.36,r=0.636,r2=0.41,P〈0.001.结论 畲族自然人群双侧颈动脉IMT随脉压变化存在差异,与年龄、脉压、体重、LDL-C、血糖、TG和身高明显相关.
洪永强王宏宇郑长业黄孟华吴秀琴曾诚韦朝清李朝军
关键词: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脉压自然人群
犬左心室局部心肌构筑和旋转运动力学机制关联性的超声初步研究
2012年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结合二维斑点跟踪成像技术对犬生理状态下左心室前壁局部心肌旋转运动进行力学分析,结合病理技术,探讨局部心肌旋转运动力学状态与心外膜下心肌构筑的时域变化特点。方法 8只健康比格犬开胸模型,随机分为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两组,每组4只,使用高频超声仪采集左心室前壁局部标记点(H、M、L三水平共六点)短轴切面连续三个心动周期二维超声灰阶图像并存盘,脱机应用二维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软件分析标记点心肌旋转运动力学状态,对同一水平左右两标记点处心外膜下心肌单心动周期内10等分点处心肌旋转位移值组间均数趋势对比分析。实验结束后,分别用10.0%KCl和32.5%的BaCl2溶液处死两组实验犬,令其心肌停留于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6%甲醛溶液固定,制作组织切片和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并摄影存图;采用球形检验、多元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二维灰阶超声观察:同一水平左右两标记点处心外膜下心肌片层结构在同一心动周期内存在围绕左心室中心点的旋转运动,同时也存在相对的自转运动;靠近基底H水平运动呈反向,靠近心尖L水平则大部分呈同向;收缩期大部分呈长轴观,舒张期大部分呈短轴观,均呈反向旋转。②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收缩末期组:心外膜下心肌增厚,H、M水平左右两标记点心肌纤维多呈长轴观,左右侧心肌片层大部分反向排列;L水平两侧标记点方向较一致,且多向右排列;舒张末期组:心外膜下心肌变薄,H、M、L水平左右两标记点处心肌纤维多呈短轴观,排列方向基本一致。③组间均数趋势观察:H、M水平左右两标记点处收缩早期和舒张末期心肌旋转方向较一致,收缩中晚期及舒张早中期呈反向旋转,左侧为逆时针方向,右侧为顺时针方向,左侧逆时针旋转位移幅度向心尖方向逐渐增加,右侧顺�
傅英龙滨陆景李文华李朝军李春梅邓燕庄丁罗安果苏莉尹立雪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高频超声左心室
中国福建畲族自然人群血管功能评价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动脉僵硬度评价研究-4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uality Intima-Media Thickness,QIMT),研究自然人群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及IMT的变化,判断危险因素对双侧颈总动脉结构功能影响的异同性。方法:参照中国动脉僵硬度评价研究方案,433名畲族人来自福建省福安市城乡自然人群,年龄15~87岁[(49.03±13.54)岁]。应用QIMT技术和常规二维超声分别观察记录静息状态下双侧颈总动脉。测量舒张末期内径、IMT,比较左右侧颈动脉管径、IMT在各年龄段之间的差异和趋势。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BMI、PP、TC、TG等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1)左右侧颈动脉管径和IMT随年龄增加而增厚,趋势检验有显著差异(P<0.01)。年龄大于35岁,左侧颈总动脉IMT较右侧总动脉IMT增厚,左右侧颈总动脉IMT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左侧颈总动脉IMT与BMI、PP、臀围、TC、LDL-C和血糖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0.01)。右侧颈总动脉IMT仅和性别、PP和血糖相关(P<0.05)。左侧颈总动脉内径与女性、臀围呈正相关(P<0.05),右侧颈总动脉内径与性别呈正相关(P<0.05)。结论:畲族自然人群双侧颈动脉IMT和管径随年龄变化存在差异,其差异与年龄、性别、脉压、体重指数、臀围、腹围、TC、LDL-C和血糖明显相关。这种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将为临床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
王宏宇洪永强李朝军郑长业黄孟华吴秀琴曾诚韦朝清
关键词:颈总动脉IMT自然人群
评价颈动脉功能新参数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quality intima—media thickness,QIMT)技术探讨正常人冷加压试验前后颈总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D%)与颈总动脉血流平均波强和波强距离比参数评价颈总动脉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应用QIMT技术观察24例健康志愿者静息状态下、冷加压负荷试验后的左侧颈总动脉,测量其收缩末期、舒张末期内径及颈总动脉血流参数,并计算内径变化范围、百分变化率、血流平均波强和波强距离比。绘制血管内径百分变化率、血流平均波强和波强距离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三者的检验效能。结果与试验前相比,正常人颈总动脉内径变化幅度与内径百分变化率均显著减低,血流平均波强与波强距离比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波强距离比、平均波强和内径百分变化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7、0.821和0.728,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IMT可准确测量冷加压前后颈总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可通过常规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血流平均波强、波强距离比评价颈总动脉功能。
罗向红曹铁生刘杰段云友李朝军
关键词:超声检查颈动脉冷加压试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