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作品数:5,566 被引量:56,139H指数:86
相关作者:效存德董文杰邹学勇朱启疆张光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719篇期刊文章
  • 76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42篇天文地球
  • 1,102篇农业科学
  • 1,005篇经济管理
  • 705篇环境科学与工...
  • 58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55篇文化科学
  • 227篇生物学
  • 185篇水利工程
  • 180篇建筑科学
  • 165篇历史地理
  • 70篇社会学
  • 52篇交通运输工程
  • 50篇理学
  • 43篇医药卫生
  • 39篇政治法律
  • 33篇电子电信
  • 14篇航空宇航科学...
  • 11篇机械工程
  • 9篇哲学宗教
  • 9篇电气工程

主题

  • 462篇遥感
  • 439篇土壤
  • 346篇气候
  • 301篇地理
  • 268篇城市
  • 262篇灾害
  • 242篇土地利用
  • 225篇植被
  • 221篇气候变化
  • 164篇生态
  • 154篇流域
  • 150篇教育
  • 138篇降水
  • 123篇旅游
  • 120篇地表
  • 111篇土壤侵蚀
  • 111篇教学
  • 111篇干旱
  • 106篇反演
  • 93篇农业

机构

  • 5,487篇北京师范大学
  • 610篇中国科学院
  • 223篇教育部
  • 116篇北京大学
  • 100篇中国科学院大...
  • 78篇国家农业信息...
  • 74篇中国气象局
  • 59篇武汉大学
  • 53篇中山大学
  • 53篇中华人民共和...
  • 46篇中国气象科学...
  • 46篇中国科学院大...
  • 45篇中国科学院研...
  • 42篇中国农业大学
  • 42篇中国土地勘测...
  • 39篇南京信息工程...
  • 39篇中国科学院西...
  • 36篇北京林业大学
  • 34篇南京大学
  • 34篇青海师范大学

作者

  • 181篇吴殿廷
  • 169篇王静爱
  • 167篇史培军
  • 157篇方修琦
  • 155篇杨胜天
  • 134篇王民
  • 132篇周尚意
  • 109篇王锦地
  • 88篇宋金平
  • 88篇李小文
  • 86篇刘素红
  • 81篇张光辉
  • 76篇张科利
  • 74篇潘耀忠
  • 73篇苏筠
  • 70篇刘宝元
  • 69篇江源
  • 67篇朱启疆
  • 67篇刘绍民
  • 65篇李小雁

传媒

  • 296篇北京师范大学...
  • 126篇遥感学报
  • 115篇地理学报
  • 112篇地理研究
  • 111篇生态学报
  • 110篇农业工程学报
  • 106篇地理科学进展
  • 105篇自然灾害学报
  • 95篇灾害学
  • 85篇地球科学进展
  • 80篇自然资源学报
  • 79篇干旱区资源与...
  • 79篇地理科学
  • 74篇资源科学
  • 73篇经济地理
  • 69篇水土保持学报
  • 67篇水土保持研究
  • 67篇中学地理教学...
  • 61篇中国水土保持...
  • 57篇地理与地理信...

年份

  • 1篇2024
  • 82篇2023
  • 92篇2022
  • 61篇2021
  • 94篇2020
  • 102篇2019
  • 130篇2018
  • 209篇2017
  • 353篇2016
  • 411篇2015
  • 387篇2014
  • 361篇2013
  • 427篇2012
  • 448篇2011
  • 441篇2010
  • 431篇2009
  • 376篇2008
  • 324篇2007
  • 229篇2006
  • 187篇2005
5,5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疆县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利用六个年份新疆各县级行政单元人均GDP数据,提取县级行政中心的几何中心,通过地统计分析建立了县级行政单元人均GDP表面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人均GDP空间分布相关与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各县、市人均GDP在特定方向上有一定的空间趋势。(2)自1949年始,新疆县域经济的空间相关性是逐渐增强的;至2008年,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强的空间相关性。随机因素对新疆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变异的作用越来越小;一些特定的客观因素的内在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3)新疆县域经济格局由1949年的相对均衡状态逐步演变为越来越集中分布的格局。(4)上述关于新疆县域经济的空间相关及变异特征的判断,对于揭示其空间格局演变的机制提供了可行性支持。
张锦宗朱瑜馨
关键词:新疆县域经济
单个油蒿灌丛沙堆气流结构的野外观测研究被引量:15
2013年
气流结构是控制沙堆形态发育及演变的重要因子.用EC9-1型风杯风速计及风向标观测分析库布齐沙漠平坦薄层覆沙地上单个独立灌丛沙堆周围0.3m高处气流的水平变化及4m高度内的风速廓线,总结出单个独立油蒿灌丛沙堆的气流结构具有如下特征:在0.3m高度上,气流流速自积沙体迎风坡脚向两侧及背风侧呈先减后增的水平变化特征,背风坡脚的风速降至最低;在沙堆顺风向中轴线上,沙堆迎、背风侧附近的风速廓线分为二层,2H(灌丛沙堆总高度)以下为偏离对数分布的下凹型曲线,自下而上风速呈先减后增趋势,不透风积沙体与具疏透性的灌丛过渡高度处的风速最小,可能因过渡区存在反射流和涡流所致,2H以上符合对数分布规律,说明油蒿灌丛沙堆对气流的最大干扰高度不超过其总高度的2倍.全通透性型灌丛因积沙过程逐步转变为下密上疏型结构的灌丛沙堆,使得灌丛背风侧气流减速区长度迅速缩短,是拖着长尾的风影沙堆向椭圆形或近圆形灌丛沙堆演变的关键.
张萍哈斯吴霞杨一杜会石
关键词:库布齐沙漠
灾后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4年
灾后生态恢复评价是恢复生态学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研究手段和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灾害生态恢复评价以森林火灾、地震及地质灾害、旱灾、采矿及地面沉降、火山喷发、飓风6大灾害为主要研究领域,以不同时间序列生态系统演替、不同条件下受灾生态系统恢复效果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以及受灾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趋势预测为研究内容,针对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进行评估和鉴定。当前,灾害生态恢复评价采用的指标包括遥感和地面两大类,方法分为单因子对比法、综合指数法、模拟预测法、反推法。针对灾后生态恢复评价指标缺乏系统性、参照系过于单一性以及对灾区后续恢复指导性不强等问题,未来应在技术框架流程、指标体系分类归纳、生态恢复标准阈值制定、以及生态恢复评价应用等方面加强研究,以体现灾后生态恢复评价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以及对生态系统管理的作用。
刘孝富王文杰李京王维高振记
关键词:灾害生态恢复
让环境教育案例生活化
2005年
环境教育是一个过程,它注重价值观教育,强调整体性和参与性.案例教学可以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生活化的案例更是不可缺少.现在书本上能见到的案例都比较经典,但大多已经"过时",容易脱离各地的学习实际,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不够强.学生也许可以很快掌握,但在实际生活中未必能受到它的影响.
夏焕春
关键词:环境教育教育案例生活化教育内容
产业地位变化与区域开发的产业模式研究被引量:16
2006年
制定产业政策和战略的关键是扶持好先导产业,建设好主导产业。从产业地位变化的角度重新界定了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概念,给出不同产业的宏观特征和识别方法,探讨了地方政府对不同产业应采取的对策。辽宁省工业不同部门产业地位的简单识别案例证明,文章所提出的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概念和识别方法是科学合理的,也是可行的、实用的。
吴殿廷王旭肖敏魏乐
关键词:主导产业产业开发模式
青藏公路路堤边坡水土保持措施及效益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公路建设加速了区域的原有侵蚀,为了摸清公路边坡的侵蚀特征,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在青藏公路边坡布设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径流观测小区,进行了两年的观测(2003年和2004年),结果表明:(1)工程措施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益,其减流(减沙)效益在第一年和第二年分别达到38.83%(81.89%)和48.72%(95.81%),其中截排水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一方面说明公路路面来水也是边坡侵蚀的重要动力,有效拦截路面来水将会极大地减少径流和泥沙,另一方面也说明要提高公路边坡土壤侵蚀的预测能力,应该将路面来水作为重要的驱动力之一;(2)植被措施可以起到一定的减流减沙效果,其中人工植被措施有很大的潜力,其减蚀效益都在50%以上;(3)综合措施表现出了极好的水土保持效益(减流在40%以上,减沙在97%以上),尤其土工格室+植被措施,兼具水土保持与景观双重效益。该研究可以为青藏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设计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徐宪立张科利刘雯孔亚平陈济丁
关键词:青藏公路路堤边坡水土保持措施
基于图层约束的自然灾害风险制图综合初探——以西北干旱区为例被引量:5
2010年
地图自动综合是一项表达客观地理规律的复杂的决策处理过程,也是灾害风险制图,特别是自动制图综合的热点和难点。从灾害系统理论角度出发,运用地理学规律,在GIS等技术支持下,结合传统制图综合的相关理念和技术,探讨基于图层约束的灾害风险制图综合的内涵、方法,并以我国西北干旱区为例,基于人口与绿洲承灾体图层约束,评价区域灾害风险等级。结果表明:自然灾害风险制图综合理论构架可以表征为语义、结构、阈值、空间和视觉学方面的图层约束。西北干旱区基于人口与绿洲承灾体图层约束的风险制图,对于风险识别、风险防范更具明辨性、准确性和区域针对性。
潘东华王静爱王瑛贾慧聪
关键词:制图灾害系统西北干旱区
芦芽山针叶林分布上下限土壤温度及含水量的季节差异被引量:7
2020年
山地小气候特征对解释林线位置、形成机制以及生长⁃气候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高山气象数据匮乏,尤其是土壤水热数据的缺失,使以往对华北地区山地土壤的温湿度变化特征知之甚少。基于5个整年(2012—2016年)的连续监测,分析了华北芦芽山针叶林分布上下限土壤(10cm)温度和含水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1)在芦芽山针叶林分布上限,北坡土壤10月末冻结,5月初解冻,南坡土壤冻结和解冻日均滞后于北坡,生长季内南北坡土壤均温、生长季长度无显著差异(122d,8.1℃和110d,7.6℃);(2)南北坡林线土壤含水量最低值都出现在冬季(1月),最高值则在秋季(10月和9月),并且南坡生长季土壤含水量(0.350 m3/m3)显著大于北坡(0.247 m3/m3);(3)与针叶森林的分布下限(2040 m a.s.l.)相比,林线土壤热量指标(年均温、生长季均温、最热月均温和生长季长度)均明显偏低,而土壤生长季内含水量显著偏大。研究结果揭示了亚高山区土壤冻融过程中温度和含水量的耦合关系,并进一步证实了芦芽山地区针叶树木径向生长在低海拔受干旱胁迫而在高海拔受低温限制。
薛峰江源江源董满宇丁新原董满宇崔明皓康慕谊
关键词:林线生长季亚高山
我国工程创面生态恢复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被引量:10
2010年
工程创面生态恢复,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措施,是生态文明的最直接体现之一。介绍了工程创面生态恢复的相关问题,包括工程创面生态恢复的意义、生态恢复研究的历史、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指出了工程创面生态恢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当前研究工作的不足提出了研究展望。
余海龙顾卫李哲峰
关键词:生态恢复
基于旱情演变的社会应灾过程分析——以2009-2010年云南旱灾为例被引量:5
2013年
旱灾作为渐发性灾害,社会应灾的过程研究有助于理解成灾机制,但"过程"量化方法有待探讨。应用文献阅读法、问卷调查与访谈法,以2010年西南旱灾的重灾省份云南省为例,基于逐日的气象观测资料、报刊资料,以及实地入户访谈结果,分别构建了云南省2009-2010年气象干旱等级的演变序列,以及不同社会主体(政府、社会组织团体、灾民)的应灾过程序列。通过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气象干旱重旱持续时间长,为秋冬春连旱;社会各主体的应灾过程同气象干旱演变过程,存在从启动、持续加强到减少的完整周期,但在时序上应灾滞后于致灾,干旱初期滞后明显,末期基本同步;社会各主体的应灾行为在时序和强度上均存在差异,其中灾民的应对持续时间长,以找水节水为主,而政府应灾行为集中高效,重在抗旱指导与部署。根据上述特点,提出了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媒体宣传及时性、灾民应灾能力的建议,以提高社会应灾的时效性。
孙雪萍房艺苏筠
共54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