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奎县委党校
- 作品数:73 被引量:35H指数:3
- 相关机构:哈尔滨商业大学绥化地委党校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扶志+扶智”相结合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 2018年
-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立起奋斗之志,补齐“精神短板”,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帮眼前”与“扶长远”结合,强化贫困群众示范效应,让贫困群众在参与中自力更生、谋富思强。
- 中军
- 关键词: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 让“双创”成为凝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被引量:1
- 2017年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贯彻创新发展的理念,以创新来驱动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双中高目标、打造发展新引擎”的提供新的途径。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掀起“大众创业”的新浪潮,切实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但是,不容乐观的国际经济情况增大了传统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压力,必须强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激发国内市场需求、促进国际经济稳定发展,而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使用效能等的要求日益增加,创新技术和产品迫在眉睫。
- 董红梅
- 关键词:达沃斯论坛
- 坚持科学发展观 发展循环经济
- 2007年
- 循环经济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模式,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情,把握好循环经济内涵、发展模式和政策体系问题,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 申军
- 关键词:循环经济
- 试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思想内涵
- 2011年
- 胡锦涛精辟概括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深刻总结。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与有机统一,高度概括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涵盖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鲜明价值导向.
- 董红梅
-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 2011年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互为条件,互为前提。辩证统一.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应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立足于当代,把人的全面发展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 王志远
- 关键词:小康社会
- 我国西部特色农业面临的风险及其对策被引量:1
- 2005年
- 现行的西部地区农业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据此,西部特色农业相应显现出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规模不适度风险以及结构调整风险。应充分运用农业规模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加大农作物保险资金额度,使自然风险降低;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有效降低结构调整的风险。以此改善生态系统,扩大国内需求,遏制环境退化,切实挖掘出西部特色农业的巨大潜力。
- 王笑梅
- 关键词:特色农业
- 新时期如何加强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
- 2017年
- 人民政协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政协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人民政协的性质、不断创新工作,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统一认识、开拓进取,推动新形势下人民政协事业的新发展。
- 申军
- 关键词:政协工作
- 论中国国际战略全球化的对策选择
- 2010年
- 全球化关系世界全局长期发展的大趋势,它给世界各国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各国间依存度加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国际战略全球化的选择,在政治上,以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征为基点,以积极参与全球化为契机,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在经济上,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经济安全和参与优势的双赢;在文化上,以科技兴国为指针,实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同步提升;在军事上,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实现祖国统一为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实现国防现代化。
- 董红梅
- 关键词:生产力经济建设
-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被引量:2
- 2011年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与讨论。
- 谷剑萍
-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
- 二十一世纪人才发展的环境思考
- 1998年
- 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新的世纪能否兴旺发达,全赖于人才。自然环境是人才生存的基础,社会环境也同样是人才成长、发展的基础。人才离不开自然,更离不开社会。如果说自然能陶冶人才的性情,那么,社会则是冶炼个才灵魂的大熔炉。因之,自然与社会构成人才发展环境学研究的两大侧面。这两个侧面是推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和人才成长的直接要素。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使经济建设与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人才发展的环境思考,是人才成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就必须营造有利于人才掘起的三种环境:思维环境。
- 王平
- 关键词:辩证思维决策环境思维环境工作环境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