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节能环保中心

作品数:435 被引量:897H指数:12
相关作者:林才顺李晓丹王继龙胡红佟立志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60篇期刊文章
  • 34篇标准
  • 28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2篇经济管理
  • 133篇环境科学与工...
  • 59篇建筑科学
  • 25篇动力工程及工...
  • 14篇电气工程
  • 10篇交通运输工程
  • 10篇文化科学
  • 9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化学工程
  • 5篇机械工程
  • 5篇农业科学
  • 5篇社会学
  • 4篇天文地球
  • 4篇矿业工程
  • 4篇政治法律
  • 2篇电子电信
  • 2篇水利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09篇能源
  • 107篇节能
  • 59篇清洁生产
  • 37篇
  • 31篇污染
  • 26篇建筑
  • 25篇低碳
  • 25篇能耗
  • 25篇节能减排
  • 22篇能源管理
  • 19篇再生能源
  • 19篇可再生
  • 19篇可再生能源
  • 18篇新能源
  • 17篇碳排放
  • 16篇供热
  • 15篇能源消费
  • 15篇合同
  • 15篇合同能源
  • 12篇能源利用

机构

  • 424篇北京节能环保...
  • 13篇清华大学
  • 10篇中国标准化研...
  • 8篇中国家用电器...
  • 7篇北京大学
  • 7篇北京工业大学
  • 6篇北京科技大学
  • 6篇北京林业大学
  • 6篇北京市环境保...
  • 5篇中国人民大学
  • 5篇中国建筑科学...
  • 5篇中国电力科学...
  • 5篇中国电子技术...
  • 5篇四川九州电子...
  • 5篇国网北京市电...
  • 5篇上海新金桥环...
  • 5篇无锡小天鹅电...
  • 5篇南昌海立电器...
  • 4篇兰州理工大学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作者

  • 25篇李晓丹
  • 20篇王继龙
  • 16篇柳晓雷
  • 14篇佟立志
  • 14篇李舟
  • 12篇陶毅
  • 11篇亢远飞
  • 10篇刘大为
  • 10篇姚伟
  • 9篇朱益丹
  • 9篇孙干
  • 8篇敬红彬
  • 8篇焦江波
  • 7篇唐艳芬
  • 7篇李萌文
  • 7篇刘永光
  • 6篇张莉
  • 6篇赵志军
  • 6篇于承迎
  • 5篇杜林芳

传媒

  • 211篇节能与环保
  • 16篇中国能源
  • 6篇区域供热
  • 5篇中国工程咨询
  • 4篇建筑技术开发
  • 4篇电力需求侧管...
  • 4篇家电科技
  • 4篇中外能源
  • 3篇中国资源综合...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建设科技
  • 3篇建筑节能
  • 3篇2015年中...
  • 2篇编辑之友
  • 2篇当代化工
  • 2篇湿法冶金
  • 2篇木材加工机械
  • 2篇资源与发展
  • 2篇北京观察
  • 2篇数据

年份

  • 16篇2024
  • 37篇2023
  • 18篇2022
  • 31篇2021
  • 25篇2020
  • 30篇2019
  • 26篇2018
  • 37篇2017
  • 24篇2016
  • 34篇2015
  • 10篇2014
  • 17篇2013
  • 20篇2012
  • 25篇2011
  • 21篇2010
  • 14篇2009
  • 21篇2008
  • 6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4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评价规范
把握双控转向机遇推动首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24年
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是党中央立足国家发展实际,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作出的重大制度设计。本文结合北京市“五子”联动所面临的绿色发展新形势,深入分析了双控转向制度内涵以及与北京市重点工作的绿色联动效应,提出开展低碳技术攻关、激发自愿减排市场活力、推动算力中心绿色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供应链、构建京津冀区域清洁低碳能源体系等方面的措施建议,推动形成碳达峰碳中和的北京实践,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李舟
关键词:绿色低碳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线监测系统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为了解决当前分布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由于种类、规约以及规模差异导致难以集中监测和管理的问题,设计出一种分布式部署、功能可裁剪、应用可扩展、故障可自愈的需求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线监测系统。系统按照国际通用的电网信息数据模型标准设计,在国内首次为不同类型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和传输标准,能够实现辖区内所有太阳能、风力、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数据统一采集和实时监测。该系统已经在北京市范围内开展应用,预计到2017年,北京市接入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将达到1 500个。目前已经接入项目数量超过100个,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得到了验证。
焦江波陈企楚刘畅李昊周涛孙忠诚
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线监测分布式能源节能
欧美碳减排法案对我国产业发展影响及应对措施
2024年
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欧盟和美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国际参与方,其气候政策倾向对全球有着重要影响。欧盟出台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与美国拜登政府签署的《通胀削减法案》,将气候问题与产业及贸易政策关联,给国际贸易形势带来潜在的冲击。本文通过对欧美碳减排法案的梳理和分析,综合研判了其对我国产业发展短期及中长期的影响,并从加快健全我国碳市场、推动企业节能降碳、构建完善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增强绿色低碳产业链与市场韧性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庄云鹏殷雨薇冉霞李威邵梓晗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
关于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工作模式的思考被引量:2
2013年
随着节能工作深入开展,北京市由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节能空间逐渐减小,节能新技术应用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重要。目前,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存在用户积极性较低、鼓励政策推动力不足,以及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所涉及的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为了提高推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建议在标准制定、出台财政激励政策和探索市场化新机制等方面采取鼓励措施。
焦江波李文君
关键词:节能减排建筑节能合同能源管理
区域节能减排精细化管理新方式研究初探被引量:1
2020年
通过梳理北京市节能减排管理政策及新形势下所面临的问题,研究提出基于网格化的区域节能减排精细化管理框架与图集,逐步将以职能分割管理为特征的节能减排体系转向以能效为核心的节能减排精细化管理体系,实现跨学科和职能部门数据耦合,深化新增能耗的精细化管控和利用能力,解决节能减排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数据分散、分割管理和指标下达科学性等问题,为决策优化提供支撑,为节能减排管理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王云霞敬红彬冯蕾黄建
关键词:节能减排
北京市新能源汽车推广现状及政策建议
2024年
北京作为推广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早的城市,具有新能源汽车规模较大、充电设施建设相对完善、新能源汽车用户用车体验较好、充电运营市场竞争激烈的特点,同时也存在公共充电桩建设增速偏低、区域分布不均衡、快慢充结构不合理、运营商系统兼容性差和个人桩无序充电等问题,建议按照“活跃存量、优化增量、补齐短板、适度超前”的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思路,提升居住区充电设施服务能力,提高公共充电设施利用效率,加快推进超级充电站建设,进一步优化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服务机制,推进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更好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和使用。
梁博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合同能源管理催生节能服务产业被引量:2
2010年
一.节能服务产业的产生背景与概念 随着经济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严峻挑战,节能战略逐步纳入到各国的能源发展战略中。在发展各种工业节能技术的同时,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商务模式的工业节能服务产业也日益壮大起来。
姚伟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节能战略能源发展战略工业节能
我国“双碳”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我国“双碳”专业人才包括碳相关业务领域专业人才、从事能源管理及节能减排等工作的人员,以及从事节能减排、能源替代、应对气候变化等教学科研、决策咨询、执法监察等相关机构从业人员。推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相关政策对“双碳”人才培养提出迫切需求和具体要求。当前,“双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能源环境类人才供不应求、新增“双碳”专业人才培养尚需一定周期、“双碳”产学研领军创新型专业人才紧缺、“双碳”职业资格和职称评价体系还需健全等挑战和问题。提升高素质专业化“双碳”人才队伍质量,需构建清晰人才培养路径。需打造“三类人才”,即积极支持培养“双碳”科技创新人才、提质规范培养“双碳”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引领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创新“三项人才培养机制”,即“双碳”产学研融合培养机制、碳排放单位碳管理负责人机制、“双碳”专业人才继续教育支撑机制。
张莉
北京北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会议中心清洁生产项目
2019年
1企业概况北京北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会议中心是由北京北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占地面积12公顷。国家会议中心包含商务楼宇、餐饮业、住宿业三种业态,年营业收入约6亿元。现有员工1332人,技术人员总数237人。
关键词:生产项目商务楼宇营业收入技术人员
共4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