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气候中心
- 作品数:465 被引量:1,376H指数:19
- 相关作者:刘玉莲李永生郑红朱红蕊刘赫男更多>>
- 相关机构:黑龙江省气象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黑龙江省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
-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极端气候事件的强度也呈进一步加强趋势,旱涝灾害的损失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正日趋严重,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对黑龙江省降水资料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降水偏多的年份很多,但所造成的灾害却不...
- 娄德君李治民王冀刘玉莲
- 关键词:降水集中度集中期
- 文献传递
- 黑龙江省近49年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 利用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极端气候指数方法对1961-2009年黑龙江省8种极端气温指数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到黑龙江省极端气温事件的事实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近49年以来夏日天数、年日最低气温、年日最高气温、暖夜指数和...
- 朱红蕊
- 关键词:极端气温指数
-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农业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Il】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并将对未来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长期的影响,其中对农牧业、生态系统、水资源及沿海岸带社会经济的影响最为严重,而农业则是受气候和天气制约最大的领域。
- 王凤玲王晓明
- 关键词:农业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生存环境自然生态IPCC
- 1961~2006年黑龙江省暴雪气候时空变化特征
- 利用1961 ~2006 年逐日降雪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暴雪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年暴雪分 布具有东多西少、山地多平原少的特点;暴雪量和暴雪日数最多发生在季节转换的10 月份和3 月份,不在隆冬季节;...
- 关键词:暴雪气候变化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青藏高原南侧大气热源对江淮流域南北偶极型降水季节内振荡的调节
- 2024年
- 基于1979—2018年我国台站观测的逐日降水和JRA-55大气逐日再分析资料,本文分析了夏季江淮流域南北偶极型降水10~30 d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特征,并重点探讨了青藏高原南侧大气热源不同强度的加热状态对江淮流域南北偶极型降水ISO的峰值和谷值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当高原南侧为强加热状态,有利于增强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南涝北旱;而当高原南侧为弱加热状态,则易于加剧江淮流域的南旱北涝。这主要由于青藏高原南侧异常强加热,对流层低层异常热低压增强,加热气泵的抽吸效应有利于孟加拉湾水汽向高原辐合。同时,高原南侧的辐合上升运动又促使其对流层上层气流辐散增强,导致自西向东传播的欧亚遥相关波列的异常反气旋性环流在抵达高原西部时,将向高原南侧扩张并增强,进一步加剧上层气流的辐散,加强对流层低层的水汽输送,江淮流域南部充足的水汽供应导致降水增强。此外,高原南侧和孟加拉湾形成的北正南负的非绝热加热的经向不均匀性分布,促使异常局地负涡源的产生,增强了孟加拉湾的反气旋性环流外围水汽向高原的辐合并转向江淮南部。当高原南侧为弱加热状态时,情况则相反。
- 孙嘉路陈兵王昊钟珊珊
- 关键词:江淮流域季节内振荡青藏高原大气热源
- 气候变化对七星河径流驱动影响关系的分析
- 为了达到七星河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使用1961-2013年保安和宝清气象、水文监测资料;基于水量平衡方程出发,采用相关、趋势和突变检测等方法计算。研究分析了七星河流域中游区段降水、气温、蒸发及对径...
- 郑红
- 关键词:气候变化径流
- 基于机器学习的黑龙江省强降水致灾预估方法研究
- 2024年
- 采用黑龙江省1984—2019年各县强降水灾情资料和逐日降水资料,以逻辑回归和长短时记忆网络模型为基础,建立了黑龙江全省、大兴安岭、小兴安岭、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东南半山区的强降水致灾与否二分类预估模型。通过机器学习,得到黑龙江省以及5个地区判断强降水致灾与否的最佳观测天数在4~6 d、最佳的日降水量阈值为16~20 mm。比较全连接逻辑回归模型、优先考虑日期的部分连接逻辑回归模型D、优先考虑站点的部分连接逻辑回归模型S和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模型等四个模型的表现,前三种逻辑回归模型表现差距不大,相对表现最好的全连接模型,其在大部地区所表现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均在0.7以上,而LSTM模型只在大兴安岭表现更好一些。
- 李昊宸邵源铭杨洪伟蒋慧亮徐永清李亚滨魏磊
- 关键词:逻辑回归模型
- 黑龙江省2010年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 2011年
- 2010年黑龙江省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较多,强度大。本文根据黑龙江省的气象灾害资料及有关政府部门的材料,统计出2010年黑龙江省发生的雪灾、暴雨洪涝、风雹雷击等主要气象灾害的数据,对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和灾情做了详细概述。
- 王春丽孙爽覃雪孙海波
- 关键词:气候概况极端气候事件主要气象灾害
- CI指数在季节性冻土地区应用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 本文从目前实时干旱监测业务出发,分析了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地区的CI干旱综合指数计算在干旱监测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了解决方案.结果表明,黑龙江省11~3月土壤处在冻结期间,CI指数滚动监测意义不大;4~5月正值本省...
- 宋丽华孙爽王春丽
-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春季极端干旱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因子的关系
- 2024年
- 基于1961—2021年黑龙江省松嫩平原32个气象站3—5月逐日降水量数据和同期大气环流、海温指数资料,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LCDD)作为表征春季极端干旱的指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春季极端干旱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大气环流、海温对LCDD的影响。结果表明:松嫩平原地区春季极端干旱总体呈减轻趋势,变化速率为-1.2 d·10 a^(-1),年际间振荡较强,年代际变化总体呈下降态势,1960s最高,2000s最低,2010s小幅回升;松嫩平原春季极端干旱在1971年发生突变,存在3个主周期,即28、14、6 a;空间上呈西多东少分布,高值区位于松嫩平原西部;前冬11月—3月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东大西洋-西俄罗斯遥相关型指数、印缅槽强度指数、北美大西洋副高面积指数、850 hPa西太平洋信风指数、北美区极涡强度指数等6个大气环流主导因子对LCDD影响极显著(P<0.01);黑潮区海温指数、亲潮区海温指数、尼诺4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和西风漂流区海温指数等4个海温主导因子对LCDD影响极显著(P<0.01)。LCDD能够表征松嫩平原极端干旱变化规律,前期大气环流因子和海温因子可作为其预测信号。
- 韩俊杰姜丽霞田宝星初征班晋巩敬锦于成龙石红艳嵇志华庞云超
- 关键词:春季干旱环流因子松嫩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