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作品数:1,560 被引量:7,144H指数:30
相关作者:吴小兵王磊张丽叶刘云王艳辉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生物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39篇期刊文章
  • 39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8篇化学工程
  • 322篇生物学
  • 283篇医药卫生
  • 238篇轻工技术与工...
  • 148篇理学
  • 71篇农业科学
  • 62篇环境科学与工...
  • 46篇文化科学
  • 39篇一般工业技术
  • 3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6篇动力工程及工...
  • 13篇经济管理
  • 13篇自动化与计算...
  • 8篇自然科学总论
  • 4篇天文地球
  • 3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机械工程
  • 2篇电子电信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28篇发酵
  • 107篇酵母
  • 78篇脂肪酶
  • 72篇分子
  • 66篇固定化
  • 65篇基因
  • 64篇色谱
  • 63篇催化
  • 61篇蛋白
  • 58篇活性
  • 58篇纯化
  • 52篇相色谱
  • 46篇纳米
  • 40篇分离纯化
  • 36篇细胞
  • 34篇药物
  • 34篇酿酒
  • 34篇酿酒酵母
  • 33篇液相色谱
  • 33篇生物柴油

机构

  • 1,537篇北京化工大学
  • 76篇中国科学院过...
  • 71篇北京联合大学
  • 44篇中国科学院
  • 33篇北京电子科技...
  • 19篇清华大学
  • 15篇塔里木大学
  • 14篇北京工商大学
  • 14篇北京大学
  • 13篇中国食品发酵...
  • 1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2篇中国检验检疫...
  • 1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1篇军事科学院
  • 10篇北京农学院
  • 8篇北京科技大学
  • 8篇中日友好医院
  • 7篇军事医学科学...
  • 7篇新南威尔士大...
  • 6篇山东大学

作者

  • 371篇谭天伟
  • 166篇袁其朋
  • 82篇田平芳
  • 71篇马润宇
  • 69篇张鹏
  • 64篇王芳
  • 63篇邓利
  • 55篇喻长远
  • 53篇陈劲春
  • 49篇葛喜珍
  • 48篇张栩
  • 45篇苏海佳
  • 29篇苏志国
  • 29篇郑国钧
  • 28篇陈必强
  • 28篇秦培勇
  • 27篇张丽叶
  • 24篇王雅琴
  • 24篇陈亮
  • 24篇王文雅

传媒

  • 228篇北京化工大学...
  • 56篇生物工程学报
  • 39篇过程工程学报
  • 38篇生物加工过程
  • 32篇食品科技
  • 22篇微生物学通报
  • 22篇化工进展
  • 22篇中国生物工程...
  • 20篇现代化工
  • 19篇食品与发酵工...
  • 18篇第六届全国化...
  • 17篇食品科学
  • 16篇食品工业科技
  • 15篇生物技术通报
  • 15篇化工学报
  • 13篇酿酒
  • 13篇微生物学报
  • 13篇食品研究与开...
  • 13篇第五届全国化...
  • 13篇中国化工学会...

年份

  • 3篇2025
  • 43篇2024
  • 47篇2023
  • 34篇2022
  • 42篇2021
  • 39篇2020
  • 45篇2019
  • 25篇2018
  • 31篇2017
  • 46篇2016
  • 50篇2015
  • 50篇2014
  • 108篇2013
  • 78篇2012
  • 100篇2011
  • 107篇2010
  • 82篇2009
  • 143篇2008
  • 118篇2007
  • 141篇2006
1,5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酮洛芬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分离过程热力学研究
本文利用非共价分子印迹法,采用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以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在模板分子(S)-酮洛芬的存在下,制备出(S)-酮洛芬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并用作HPLC固定相,对其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评价...
雷建都谭天伟
关键词:分子印迹聚合物拆分酮洛芬热力学
文献传递
丙酸梭菌简易培养及电转化方法被引量:3
2010年
建立了一种简易的丙酸梭菌(Clostridium propionicum)厌氧培养方法——输液瓶蜡封法,从而使厌氧培养快速有效。基于输液瓶蜡封法,采用电击缓冲液PEB,结合0.03 g/mL维生素C的方法,通过对不同对数生长期的菌体细胞进行实验,在无需借助厌氧培养箱的条件下,成功地将外源质粒pGJ103(3 283 bp)转化丙酸梭菌,结果表明处于对数生长中期(18 h)的丙酸梭菌细胞最适宜用于电转化。该研究为严格厌氧微生物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普适的方法,并且为丙酸梭菌的分子生物学操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王晨飞王凤寰田平芳谭天伟
关键词:电转化
大肠杆菌利用甘油生产1,2-丙二醇合成途径的构建及代谢网络调节的研究
2-丙二醇是一种重要的平台化合物,由于其广泛的应用性成为研究热点.研究采用便宜易得的甘油作为碳源,在大肠杆菌中构建一条由磷酸二羟基丙酮生产1,2-丙二醇的异源代谢途径,通过敲除竞争支路醋酸的代谢途径,增强上游寸油到磷酸二...
申晓林袁其朋
关键词:1,2-丙二醇合成工艺大肠杆菌甘油代谢网络
毕赤酵母FLD1启动子元件的克隆与测序被引量:2
2007年
为了应用毕赤酵母表达某些食用蛋白或同时表达多个异源蛋白,本文以毕赤酵母GS115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rime5.9程序设计了一对不等长引物,经多轮直接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获得了大小为597bp目标DNA片段;再经限制性内切酶和双脱氧末端终止法分析,其DNA片段排列顺序与EMBL发表的FLD1启动子的序列完全一致。
Sirajo UMAR段慧明陈劲春
关键词:毕赤酵母克隆测序
鸡蛋溶菌酶生产过程活力动态监控被引量:5
2008年
通过对传统的比浊法中菌体的培养条件以及测定方法的改进,确定菌液的接种量为0.5mL,培养时间是24.5h,菌液的OD值调节到0.8,以及待测样品稀释倍数。成功地克服了菌在测定过程中不稳定、重复性差的问题,准确地测定了溶菌酶生产过程中各个步骤的样品活力,体现了生产过程的基本变化趋势,为溶菌酶生产过程提供了可靠的检测依据。
石军英郭雄军陈劲春
关键词:溶菌酶
生物法生产壳聚糖被引量:8
2001年
本文提出了一条以发酵工业废菌丝体为原料生产壳聚糖的新工艺 ,在得到壳聚糖水处理剂、氨基葡萄糖的同时还得到了麦角固醇 ,此工艺成本低廉、经济效益可观 。
谭天伟王炳武陈鹏
关键词:壳聚糖氨基葡萄糖麦角固醇水处理剂发酵工业
运动发酵单胞菌发酵苹果渣产乙醇工艺研究
2016年
以运动发酵单胞菌为发酵菌株、干苹果渣为原料发酵生产乙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糖化过程中酸解时间20min、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用量分别为0.3%和0.9%、最适宜的酶解时间为6h;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最适pH为5.0、最适温度为28℃、菌种接种量为5%(体积比),依此糖化和发酵条件得到的乙醇产率为160.6mL/kg.
李慧史政豪龚国利李灏
关键词:运动发酵单胞菌苹果渣乙醇发酵工艺
榆耳发酵液抑菌成分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4
2006年
榆耳发酵液对多种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文中以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为指示菌,采用杯碟法研究了温度和 pH 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考察了发酵液中多糖和蛋白质的抑菌活性以及抑菌成分分子量的大小,比较了不同溶剂对抑菌成分的提取效果。结果显示,发酵液抑菌成分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并能在 pH1~9的范围内较好地保持其抑菌活性,多糖和蛋白等大分子物质不具有抑菌活性,抑菌成分分子量小于1000 u,乙酸乙酯对其提取效果最好。采用试管法、薄层层析预试法对发酵液抑菌成分进行了(有效化学成分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液抑菌成分的组成为挥发油倍半萜类、酚和有机酸等化合物。
陶申傲李绩岳国海蔡永峰
关键词:榆耳发酵液抑菌活性抑菌成分
吲哚美辛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被引量:7
2008年
以生物降解型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吲哚美辛纳米粒,通过单因素试验初选、U5(53)均匀设计优选制备工艺,用透射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法、X-射线衍射的手段对其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pH 1.5,Dextran-70与Pluronic F-68质量比为4∶1,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体积分数为0.7%,搅拌速度为800 r/min条件下制备的吲哚美辛纳米粒各项指标较为满意。特性研究表明:优化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粒球形圆整、无粘连、平均粒径为(127±3)nm,分布均匀,包封率为82.97%,载药量为64 mg/g,且吲哚美辛在纳米粒中的无定形程度增加。
刘海燕陈劲春陈兴田
关键词:纳米粒吲哚美辛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表面活性剂
海神单胞菌属的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
2022年
海神单胞菌属(Neptunomonas)于1999年被首次鉴定,目前包含8个菌种,其中6个已经完成全基因组测序。本文总结了海神单胞菌属的菌种特征和基因组信息,并利用基因组测序数据对该菌属的碳源利用途径、聚羟基脂肪酸酯代谢途径和芳香族化合物降解途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海神单胞菌属具有完整的糖酵解和乙酸利用途径,普遍含有Ⅰ型和Ⅲ型的聚羟基脂肪酸酯合成酶,存在芳香族化合物的降解途径。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结果可以为海神单胞菌属在聚羟基脂肪酸酯合成与环境治理保护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王梦汝顾嘉怡王雅欣李正军
关键词:基因组测序聚羟基脂肪酸酯芳香族化合物
共15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