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铜陵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作品数:23 被引量:39H指数:3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污染
  • 3篇可持续发展
  • 2篇循环经济
  • 2篇烟气
  • 2篇烟气连续监测
  • 2篇烟气连续监测...
  • 2篇实现可持续发...
  • 2篇酸雨
  • 2篇污染减排
  • 2篇污染源
  • 2篇污染源烟气
  • 2篇连续监测系统
  • 2篇环境保护
  • 2篇减排
  • 2篇公众
  • 2篇公众参与
  • 2篇发展循环经济
  • 2篇城市
  • 1篇稻田
  • 1篇地产

机构

  • 20篇铜陵市环境保...
  • 3篇南京大学
  • 2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嘉兴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安徽省铜陵市...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铜陵市环境监...

作者

  • 3篇王义琛
  • 2篇吴小庆
  • 2篇王远
  • 1篇孙世群
  • 1篇朱安宁
  • 1篇张蓉
  • 1篇周婧
  • 1篇孙国兰
  • 1篇陆根法
  • 1篇朱晓东
  • 1篇杨文亮
  • 1篇王珂
  • 1篇陈众
  • 1篇陈刚
  • 1篇崔明
  • 1篇甘昊
  • 1篇王娟
  • 1篇王书伟
  • 1篇黄一

传媒

  • 2篇黑龙江环境通...
  • 2篇第十一届中国...
  • 1篇价值工程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安徽科技
  • 1篇土壤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广州化工
  • 1篇煤炭经济研究
  • 1篇安徽医药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 1篇铜陵职业技术...
  • 1篇绿色视野
  • 1篇环境工程技术...
  • 1篇区域治理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5
  • 4篇200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徽省铜陵市生态效率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被引量:8
2011年
首次应用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MFA)方法构建了三层面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分别为:区域直接生态效率(regional direct eco-efficiency,RDE)、区域总体生态效率(regional total eco-efficiency,RTE)、整体生态效率(holistic eco-efficiency,HE),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评价了铜陵市1990—2008年间的区域生态效率.本文同时引入莫氏生产力指数(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MPI)研究了相邻年份区域生态效率变化,并找出其生态效率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铜陵市区域直接生态效率虽得到了不断提升,但相对区域总体生态效率和区域整体生态效率而言,其相对生态效率均值不高,80%左右年份的相对生态效率在0.8以下;2)铜陵市直接生态效率的持续增长与铜陵市多年来不断加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投入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提高直接生态效率,铜陵市既可以通过扩大原材料进口、减少本地采掘实现,又可以通过提高资源生产率、增加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实现.
王义琛王远朱晓东吴小庆王珂任克秀陆根法
关键词:物质流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生态效率
我国餐饮业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被引量:1
2003年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推动了城市餐饮业的迅猛发展 ,由餐饮业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环境问题投诉呈上升趋势 ,本文结合铜陵市餐饮业的实际状况 ,分析目前我国餐饮业环境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解决其污染的对策。
任克秀
关键词:餐饮业环境问题污染物
矿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被引量:2
2010年
改变矿竭城衰,实现矿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矿产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关系到国家资源安全、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首要任务。评价矿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采用相对"脱钩"、"复钩"的系统耦合理论的脱钩指数作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资源—环境复杂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选取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指标作为表征经济、资源、环境各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指标,并对安徽省铜陵市19年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以期为矿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资料。
王义琛王远吴小庆任克秀周婧
关键词:矿产资源型城市脱钩指数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与创新
2022年
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所以,在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好工作理念与工作思维上的不断创新,为未来环境的维护与整治提出科学合理的参照依据。本文从环境监测的概述展开分析,探究了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提出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创新策略以供参考。
古屏张一凡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工作
固定化菌藻强化生物滞留池脱氮除磷效果
2023年
针对传统生物滞留池对氮磷去除效果较差的问题,开展固定化菌藻填料淋洗试验和不同配比固定化菌藻填料的生物滞留池脱氮除磷效果研究。将固定化菌藻填料在去离子水中连续淋洗,研究营养物的释放特征,同时分别设置固定化菌藻填料占填料层的2/5(G1组)和占填料层的4/5(G2组),分析其在不同淹没高度(0、30、60 cm)和落干期下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固定化菌藻填料在前8次淋洗中,未检测出总磷(TP)、总氮(TN),菌藻经过固定化后适合作为生物滞留池填料的改良剂;生物滞留池对氨氮(NH_(3)-N)、TN的去除率随淹没高度的增加而提高,淹没高度为60 cm时,G1、G2组对NH_(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8.25%和72.00%,对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4.20%和68.70%;淹没高度分别为0和60 cm时,G1、G2组对TP的去除率分别为79.50%和78.00%、70.05%和71.00%,而淹没高度为30 cm时,G2组对TP的去除率最高,达86.00%;落干期从2 d延长至8 d时,NH_(3)-N和TN去除率分别从最高的69.38%和67.10%降至最低的55.13%和57.70%,对TP的去除率从最低的75.50%升至90.00%。固定化菌藻填料有效提高了生物滞留池脱氮除磷性能。
王小平陈曜黄茹婷陈众
关键词:脱氮除磷
铁改性秸秆生物炭对废水中Cr^(6+)的吸附特性研究
2023年
以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利用FeSO_(4)溶液对其进行改性处理,制得铁改性秸秆生物炭(BC-Fe)。并通过吸附实验研究了BC-Fe对废水中Cr^(6+)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1)在37℃、pH=7、吸附时间为48 h的实验条件下,0.2000 g BC-Fe对Cr^(6+)浓度为20 mg/L的100 mL溶液的吸附率和吸附容量分别为92.81%和9.3 mg/g;(2)BC-Fe对Cr^(6+)的吸附在48 h达到平衡,准二级动力模型和颗粒内扩散动力模型对结果的拟合均达到显著效果水平;(3)傅里叶红外光谱显示铁改性生物炭主要是依靠生物炭表面的-OH基团进行吸附。
卢灵慧王费张喆倩方芳王娟
关键词:含铬废水吸附动力学
铜陵市工业固体废物防治对策研究
徐洁张敏刘海吴震刘令峰翟志宏郭忠江建华张庆华宋烈文
该项目以铜陵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研究为出发点,通过对铜陵地区工业固废产生、利用、处置等现状情况进行调查,确定铜陵市工业固废防治和综合利用目标,提出铜陵市主要工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置的技术路径和相应的对策,为铜陵...
关键词:
关键词:工业固体废物废物综合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的理论进展和实践意义,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指出发展生态工业、推行清洁生产环境管理、培育垃圾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点,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
谢洪任克秀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环境管理
文献传递
基于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太湖流域稻田氨挥发研究
2020年
氨挥发是太湖流域农田氮肥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试验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的TDLAS-BLS技术研究太湖流域稻田追肥期氨挥发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追肥后稻田上方空气中氨浓度白天明显大于夜间,而且瞬时波动较大。稻田氨挥发速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施肥后的2~3 d,且氨挥发仅持续1周左右。分蘖期氨挥发速率和损失率均大于抽穗期,两个时期氨挥发损失率分别为36.6%、23.0%。氨挥发集中在较短时间内,分蘖期、抽穗期施肥后前4 d的累积氨挥发量分别占总氨挥发损失的80%、84%。分蘖期风速、光照、气温对稻田氨挥发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光照的作用更为显著;抽穗期风速和气温对氨挥发的影响较低。降雨对氨挥发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降雨期间是影响氨挥发产生的主要因素。
阙华礼杨文亮王书伟丁世杰邵玲玲朱安宁
关键词:激光吸收光谱氨挥发稻田影响因素
安徽省铜陵市酸雨形成原因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通过对铜陵市2000~2005年降水监测数据的分析,从致酸源、地理及气候条件等分析铜陵市酸雨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铜陵市酸雨情况比较严重,是典型的硫酸型酸雨,降水pH值季节波动明显,地理及气候条件对酸雨形成存在较大影响,本地区大气污染是铜陵市酸雨的主要成因。
谢洪黄一
关键词:酸雨污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