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通识教育部)

作品数:181 被引量:267H指数:8
相关作者:谢肃肖文明杨砚龙庆兰李霖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1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0篇哲学宗教
  • 41篇文学
  • 22篇历史地理
  • 21篇文化科学
  • 17篇政治法律
  • 11篇经济管理
  • 6篇社会学
  • 6篇艺术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0篇哲学
  • 10篇儒家
  • 8篇良知
  • 8篇工夫
  • 7篇儒学
  • 7篇文学
  • 6篇道德
  • 6篇阳明学
  • 6篇主义
  • 6篇近体
  • 6篇近体诗
  • 5篇学者
  • 5篇政治
  • 5篇人文
  • 5篇社会
  • 5篇文化
  • 4篇德性
  • 4篇多德
  • 4篇亚里士多德
  • 4篇明代

机构

  • 168篇中山大学
  • 4篇北京大学
  • 3篇北京航空航天...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湖南大学
  • 1篇伦敦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香港大学

作者

  • 7篇张卫红
  • 6篇肖文明
  • 6篇甘阳
  • 5篇李思涯
  • 5篇慈琪
  • 3篇谢肃
  • 3篇胡劲茵
  • 3篇陈少明
  • 2篇姚中秋
  • 2篇唐文明
  • 2篇欧树军
  • 2篇董波
  • 2篇王承教
  • 2篇杨砚
  • 2篇龙庆兰
  • 1篇张小军
  • 1篇曾维术
  • 1篇王燕芳
  • 1篇谭同学
  • 1篇丁建峰

传媒

  • 8篇中国哲学史
  • 7篇中山大学学报...
  • 7篇现代哲学
  • 7篇少儿国学
  • 6篇开放时代
  • 4篇哲学动态
  • 4篇哲学研究
  • 4篇学术研究
  • 4篇外国文学评论
  • 4篇世界哲学
  • 4篇城市国学讲坛
  • 3篇天府新论
  • 3篇原道
  • 2篇浙江学刊
  • 2篇国外文学
  • 2篇文学评论
  • 2篇诗刊
  • 2篇中国史研究
  • 2篇安徽大学学报...
  • 2篇电影评介

年份

  • 5篇2024
  • 10篇2023
  • 12篇2022
  • 12篇2021
  • 12篇2020
  • 18篇2019
  • 13篇2018
  • 19篇2017
  • 10篇2016
  • 12篇2015
  • 12篇2014
  • 12篇2013
  • 9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1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视觉、语言、秩序——《俄狄浦斯王》中的差异与同一
2019年
认识的问题是《俄狄浦斯王》一剧解释的中心和关键所在,而在古希腊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认识的问题又与视觉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俄狄浦斯王》尤其突出了这种视觉与知识的关联:剧中与视觉和知识相关的语言在情节反转的动态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本是秩序的工具,基于视觉分辨能力的语言本来体现着秩序所要求的差异,俄狄浦斯一开始正是凭着这种差异来确定自己在万物秩序中的位置。基于对差异的确定性和对自身眼力的确信,俄狄浦斯陷入到了对光明的热望中,但这种追求光明和清晰性的冲动在使俄狄浦斯置身于真相的光明的同时,也使他成为了一个必须被城邦排除、必须被逐入黑暗的无法言说的污染。光明的知识所确认的不再是身份和秩序,而恰恰是无秩序、无身份,是混沌未分的同一。在追求清晰性的雅典启蒙时期,这种基于视觉能力的知识的反噬因此表现出了更多批判的意涵:我们不能只从清晰、光明这种积极的意义来领会知识和视觉的价值,幻觉、假象以及由此带来的毁灭同样包含在视觉能力的不确定性中。
黄政培
关键词:俄狄浦斯视觉真理清晰性
从古典的civilitas到马基雅维利的vivere civile
2022年
马基雅维利的“公民生活”(viverecivile)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它不仅继承了“civilis”一词自古罗马以来一直保留的主要含义之一——对法律的尊重和对僭政的敌视,而且蕴含着新的内涵。不同于当时人文主义者所倡导的守成型共和国,马基雅维利“公民生活”的主要形态之一是一个对内实行法治而对外致力于扩张的帝国型共和国。对“civile”一词的追本溯源工作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civile”和“公民生活”的含义,有助于纠正当代剑桥学派对“公民生活”概念的误读,同时促进我们对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深入理解。
朱新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公民生活
“首届东亚人类学论坛:人类学与历史”研究综述
2012年
2012年3月28日至30日,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东亚人类学论坛在中山大学永芳堂举行,来自日本、韩国、越南、英国、美国、中国两岸三地等二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4名专家学者与会,共收到论文29篇。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人类学与历史",围绕人类学与历史的关系,就人类学的"历史"与历史学的"历史"的关联性进行了跨学科的对话,就人类学与历史相结合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就人类学民族志的学术功效进行了思考。另外,除了这种方法论意义上的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历史"研究以外,论坛还特别关注人类学最为基本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东亚人类学本土定位时的自者与他者的比较研究。
姜娜
关键词:人类学他者
德性与平等——论亚里士多德最佳政体的性质被引量:2
2017年
最佳政体概念对于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具有重要意义。亚里士多德把政体划分为六种:王制、贵族制和公民制为正当政体,僭主制、寡头制和民主制为变态政体。对此有不同的观点,也有人把最佳政体分别解释为这六种政体中的某一种。然而,只有在最佳政体中公民们才有可能实现德性基础上的平等,共同追求有德性的生活。最佳政体与六种政体的差异正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独特品质的体现。
董波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性
江右王门学者罗念庵学行述评
2014年
江右王学代表人物罗念庵的思想和生平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思想上认同王龙溪的见在良知说,他与王门同道以讲会的方式结成信仰共同体,以期实现由仁心而仁政的济世理想;中期,因实践见在良知不得力转而从濂洛之学中找到无欲主静之方,并将济世之志落实为乡族实践;晚期,形成独立的收摄保聚主张,证悟良知,外化为讲学及乡族实践,最终打通动静,会得化境。思想发展与历史作为相结合的视角可以完整展现念庵之学的思想特质及其在阳明学中的定位,更好地说明古今学者对其评价相异的原因,并反思现代学术研究的某些局限。
張衛紅
关键词:阳明学
微时代“90后”大学生的微生活现状微探被引量:10
2013年
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悄然进入了以微博为传媒代表的微时代,"90后"大学生是微时代最积极的践行者和体验者。通过针对"90后"大学生使用微博和社交网站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是微博和其他社交媒体的最活跃的使用者。高校辅导员应与时俱进,更新工作方法,充分依托微博平台,与学生亦师亦友,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认同;与学生平等对话,使他们在分享体验中走出生命困顿;与学生直面真实,使他们在现实感知中回归理性,在微生活中健康成长。
王燕芳康遍霞张昕之赵一波顾颖能徐侨妹
关键词:社交媒体
美国立国之“自由”原则的政治哲学解析被引量:1
2010年
美国以现代共和主义立国,"自由"乃是其根本原则。美国立究所确立的自由政制仍置身于西方政治文明大传统中,同时赋予"自由"新的内涵。本文从政治哲学角度阐明"自治"精神的意义,并结合有关美国立国精神的争论辨析其内在的张力与局限。对共和精神的追求乃是自由政制的生命力之所在,在此意义上,反联邦党人亦有所贡献。
刘晨光
关键词:自治共和精神
明末清初汉文西书中“海族”文本知识溯源——以《职方外纪》《坤舆图说》为中心被引量:2
2019年
明末清初欧洲耶稣会士利玛窦、艾儒略、南怀仁等传入中国的地理知识中,包含有“海族”即海洋生物知识。学界对这些“海族”知识已有一些研究,但不够充分。艾儒略《职方外纪》和南怀仁《坤舆图说》的“海族”文本,针对不同的内容,参考了欧洲不同类型的资料。其中包括地理学书籍,如16世纪中期马格努斯的《海图及对北域的描绘》《北方民族简史》、奥尔特利尤斯的《寰宇大观》等。为了使描述更为精准,当涉及具体论题时,相应研究著述也会成为艾儒略和南怀仁参考的对象。因此,尽管可能有主要的参考对象,但他们的作品可以被视为他们当时能够接触到的各类资料与信息的杂糅。这些“海族”文本知识,既有古希腊罗马自然史传统的印记,又有基督教神学和基督教动物故事集文本传统的影响,还有大航海时代以来建立的“科学”的“新”知识,呈现了当时欧洲知识界的整体面貌。
程方毅
关键词:海怪耶稣会士艾儒略南怀仁
以身动释情动:中国传统词论对身体诗学的再发明
2022年
“人化文评”作为中西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学体认范式,其传统早在文明源头处便已奠基,知识界在历经身心二元之争后,至今则流衍出身体转向的当代思潮。正是在这一“人化文评”的系谱中,词学家陈洵以《海绡说词》尝试开启文学批评的“身动”视阈,他在123条阐释项中运用了180余次表征身体动作的语汇,以身体动作阐释文学生成中的情动和形动,初步建构了一个以身动释情动的话语体系。探讨这一体系,或可在中国古典诗学与现当代思潮的对话中,添加一个“身动”的批评界面,进而为中国文学批评话语走向世界提供可能。
黑白
为政与良知——阳明学者邹守益的为政理念及其对江西地方官员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邹守益是阳明后学中与地方官员交往人数最多、并对其影响最大的学者。他与江西地方官员的讲学、交游、通信、撰文等种种交往,都是实践并传播良知学政治理念的方式。他把为政之道区分为三个心性层面:以私欲为政,以资禀为政,以学为政。后者即政学一体、万物一体。这些理念对官员的学术倾向、文教举措、个人品行及心性工夫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明代儒学弘扬路线由"上行"转为"下化"的情况下,阳明学者将"得君行道"转为"得官行道"的努力,是儒学在地方社会施展"上行"路线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儒者实践政治理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张卫红
关键词:邹守益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