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

作品数:39 被引量:71H指数:4
相关作者:吴同瑞孙国柱吴庆前赵翔孙国柱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文学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哲学宗教
  • 13篇文化科学
  • 7篇文学
  • 6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中华文明
  • 4篇佛教
  • 3篇信仰
  • 3篇儒家
  • 3篇文化
  • 3篇文明
  • 3篇文明史
  • 3篇明史
  • 2篇中华文明史
  • 2篇钱谦益
  • 2篇文学
  • 2篇明清
  • 2篇明清之际
  • 2篇国文
  • 2篇访谈
  • 1篇大学教授
  • 1篇大学排名
  • 1篇大学中文
  • 1篇代表作
  • 1篇悼念

机构

  • 39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央文史研究...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烟台大学

作者

  • 7篇袁行霈
  • 3篇孟飞
  • 3篇陈探宇
  • 3篇楼宇烈
  • 2篇吴庆前
  • 2篇徐建委
  • 2篇孙国柱
  • 2篇程苏东
  • 2篇孙国柱
  • 1篇丁建峰
  • 1篇翟景运
  • 1篇朱邦芳
  • 1篇王佺
  • 1篇胡士颍
  • 1篇袁健惠
  • 1篇黄敬愚
  • 1篇吴同瑞
  • 1篇蒋绍愚
  • 1篇侬常生
  • 1篇赵翔

传媒

  • 2篇文献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国文化研究
  • 2篇云梦学刊
  • 2篇佛学研究
  • 1篇荣宝斋
  • 1篇中国宗教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法音
  • 1篇文学遗产
  • 1篇文史知识
  • 1篇周易研究
  • 1篇语文学习
  • 1篇道德与文明
  • 1篇中国哲学史
  • 1篇五台山研究
  • 1篇杜甫研究学刊
  • 1篇临沂师范学院...
  • 1篇北京大学研究...
  • 1篇浙江树人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古代文献的阅读与理解——中美学者对话”召开被引量:1
2016年
2015年9月10日至11日,黉门对话专家主题论坛“中国古代文献的阅读与理解——中美学者对话”在北京大学召开,主要议题有两个:首先是对古代文献稳定性、可信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关于“文献学”》认为传统的文献学、考证学研究基于一个预设:一个文本写成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出自一位单一的作家之手,有一个可以被重构的语境或背景。但这个预设并非总是可以成立的,很多文本和文集都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地演变“进化”。
程苏东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献学者宇文所安
书斋乐事
2021年
袁行霈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其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影响深远。2020年11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十卷本的《袁行霈文集》,让读者得以全面了解这位文学大家的学者风采。本篇文章选自《袁行霈文集》第十卷《诗词与小品》,初次发表于1988年的《光明日报》。历时33载,穿越时光,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这位学者在书斋里奋笔疾书的影子。奋斗,是他身上最好的诠释。
袁行霈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著名文学家《光明日报》书斋课程教材
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新探——以“不逆诈,不亿不信”为切入点
2016年
人们在讨论儒家视域中的"金规则"时,往往只引用《论语》中的有限几条。事实上,整部《论语》有许多文本材料都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关,比如"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对此,可以借鉴法律审判中的"无罪推定"原则,引入"清白"这一法学术语,借用博弈思维,按照"利者,义之和也"的进路,设计一个伦理学实验。进而经过论证可知,在互相"逆诈"的"囚徒困境"中存在着一条必然导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仇必和而解"之路。康德批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包含对己、对他或共同的责任意识。这样一种说法没有看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逆诈,不亿不信",既是自我限制的原则,也是沟通的原则。
孙国柱陈之斌
二十世纪以来天然函昰禅师研究综述与问题聚焦
2013年
本文对二十世纪以来有关天然函昰禅师的研究进行了爬梳整理。首先,从文史哲三个层面勾勒出一个大致的研究脉络。再次,为了加强学术研究的自觉性,笔者认为研究天然函昰禅师有一提纲挈领式的问题,即主人公内在生命的转变与超越。最后,笔者在明清文化、佛教、遗民、"逃禅"四重背景下细致入微地考察了天然函昰禅师精神史中涵摄的种种学术问题,并开显出这种研究的普世价值与现代意义。
孙国柱
《论语·公冶长》中的歧义断句及衍字产生时代
2010年
对于《论语9公冶长》中子路言己志的句子,学界多有歧见。本文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在全面考察《论语》以及从周初到汉初其他12部儒家经典中"共"的具体分佈,详细描写其语法特徵的基础上,纠正了自清代以来学界存在的认为此用例有两种断句的观点。同时,把传世资料与出土文献相结合,通过确定出土材料中相关内容的年代,重新探讨了衍字"轻"的产生时代。
袁健惠
关键词:语法特征出土文献
佛教的共生智慧被引量:1
2016年
共生,是佛教"化现代"过程中自主选择和经常使用的概念。共生之所以能够成为佛教现代化的语言表达,与教化的方便有关。追本溯源,共生不仅是佛教固有词汇,也是佛教理论与实践的根本精神。"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展转共诤……王王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
孙国柱
关键词:共相
格局·眼光·胸襟·气象——袁行霈访谈录被引量:3
2021年
程苏东:袁先生您好,今年国际儒学联合会与清华大学共同创办了《国际儒学》期刊,您对刊物有什么期待吗?袁行霈:祝贺《国际儒学》创刊,期待这份刊物为儒学研究开拓出新的格局。《国际儒学》应成为各国学者交流的平台,提倡各国学者互鉴,以及相近学科的交叉。就后者而言,文学、史学中都有儒学的渗透,都应为刊物所容纳,这样,才能显示儒学的包容性及其影响和地位。
袁行霈程苏东程苏东
关键词:儒学研究包容性
王阳明的天理人欲观小议被引量:4
2015年
阳明的理欲之辨是先前儒学道欲之辨、义利之辨、公私之辨的进一步发展。存天理、去人欲是阳明早期心学的头脑,理与欲虽是一体之两面,但早期阳明学更侧重去人欲。而其提出致良知学说后,则更注重存天理,其以良知为天理、为理之灵,致良知就是胜私复理、推致吾心天理自然之条理于事事物物的过程。心之理虽无穷而有自然之条理,天理虽难言而亦当为廓然大公、中正平和、万物一体之本体与境界。
吴庆前
关键词:天理人欲万物一体
“五经”的意义与重译的空间被引量:3
2009年
"五经"是中国最古老、最神圣的典籍,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思想体系形成和政治体制建立的主要理论依据,对中国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几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迄今为止,却没有一套适应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了解中国文化需要的多语种"五经"译本。因此,2009年7月27日,国家汉办在北京召开了以重新编译、传播中国儒家文化原典为宗旨的"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这标志着中外学者合作开展"五经"多语种译本的翻译工作正式启动。会议由国际著名汉学家施舟人教授主持,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知名汉学家,在会议期间研讨了"五经"的翻译体例、底本、出版等问题,并分别就相关的内容作了发言。以下选登部分知名专家的与会发言,以飨读者。
袁行霈
关键词:重译翻译工作《易》《礼》
唐人投匦与献书行为中的干谒现象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文章引证大量事例和文献资料,深入分析了唐人投匦和献书行为的性质特点、主体身份、目的动机,以及具体过程等环节,全面考察和介绍了这种特殊的干谒现象。在干谒之风盛行的唐代,文人干谒求官的方式和途径是复杂多样的,而通过投匦或献书干谒皇帝,以求仕进的现象,无疑是最为特殊的。它充分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仕途的热衷和对自身价值的高度自信。
王佺
关键词:唐代社会风气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