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作品数:71 被引量:795H指数:14
相关作者:高秉雄杨桓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政治法律
  • 23篇经济管理
  • 11篇文化科学
  • 8篇社会学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3篇乡村
  • 11篇农村
  • 11篇公共
  • 10篇公共文化
  • 9篇农民
  • 8篇文化服务
  • 8篇公共文化服务
  • 8篇城镇化
  • 7篇文化
  • 7篇城乡
  • 6篇逻辑
  • 5篇统筹
  • 5篇农村社区
  • 5篇文化治理
  • 5篇村社
  • 4篇地方政府
  • 4篇新型城镇化
  • 4篇政府
  • 4篇农民工
  • 4篇乡统筹

机构

  • 68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湖南工业大学
  • 2篇河南大学
  • 2篇江西财经大学
  • 2篇曲阜师范大学
  • 2篇中南财经政法...
  • 1篇安徽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云南行政学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创造》编辑...
  • 1篇国务院
  • 1篇加拿大多伦多...

作者

  • 10篇袁方成
  • 3篇王明为
  • 2篇刘辉
  • 2篇李增元
  • 2篇吴理财
  • 2篇柳红霞
  • 2篇高秉雄
  • 2篇项继权
  • 2篇王前
  • 2篇杨玉珍
  • 2篇苏霞
  • 1篇王敬尧
  • 1篇陈荣卓
  • 1篇吴孔凡
  • 1篇余礼信
  • 1篇刘强
  • 1篇庄飞能
  • 1篇李保林
  • 1篇袁青
  • 1篇贾晓芬

传媒

  • 8篇华中农业大学...
  • 6篇社会主义研究
  • 4篇华中师范大学...
  • 3篇江汉论坛
  • 3篇国家治理
  • 2篇乡镇论坛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青海社会科学
  • 2篇社会科学动态
  • 2篇贵阳市委党校...
  • 2篇城市观察
  • 2篇中国乡村发现
  • 1篇国外理论动态
  • 1篇云南行政学院...
  • 1篇求是学刊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政策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6篇2019
  • 10篇2018
  • 10篇2017
  • 7篇2016
  • 10篇2015
  • 6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当代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本土逻辑被引量:12
2020年
当代中国农村社区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基层的重要展现,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及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与抓手。作为一项顶层设计的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农村社区建设有其本土逻辑理路。从实践来看,当代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由国家提出政策及战略规划,省级部门出台指导性政策及规划部署,市级部门消化政策再产出及具体部署落实,县级部门因地制宜落实政策。农村社区建设外在体现为党政体制下央地政府的不同功能与定位,深层次上体现着科层体制下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权之间的张力与限度,公共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的技巧性平衡,“一般地方利益”与“特殊地方利益”之间的叠加与错位。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当代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内含着党领治理下的“政府职责理性”,是以执政党执政理念为基础的公共权力理性、经济人理性、道德人理性等多元理性融合的政府行为模式的展现。
李增元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
论地方政府创新韧性被引量:18
2018年
通过对地方政府创新项目的跟踪调查,本文提出地方政府创新韧性问题,并从意识形态的支持、体制性的空间、社会力量的作用、创新行为的效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创新韧性。执政党所秉持的改革创新意识形态以及地方政府所主张的发展型地方主义,为地方政府创新提供了稳定的价值激励;我国适度分权的央地关系、富有技艺的弹性制度化以及社会转型的矛盾倒逼,为我国地方政府创新提供了政治机会;社会力量的日益崛起及其不断增长的诉求和期待,对地方政府创新形成了外在推动力;地方政府创新行为及其所发挥的实际效用,增强了地方政府的绩效合法性。
吴理财吴侗
土地城镇化的现状与未来——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被引量:12
2017年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土地城镇化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土地改革是推进转型的核心环节,也是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周其仁和华生为代表的学者们围绕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增值收益分配格局和小产权房处置等土地城镇化的关键环节展开较为深入的争论。究其实质,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既定利益格局的合理调整、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理性均衡。为此,应在坚持现行土地制度基本框架和完善"地衬人转"制度安排基础上,重点从机制完善和制度联动改革着手,高效配置土地资源和维护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
袁方成靳永广
关键词:土地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土地制度改革
治理“村霸”必须铲除其滋生的社会土壤
2017年
近些年,时有媒体报道,一些'村霸'横行乡里,甚至盘踞一方作恶,群众怨声载道。这一现象,已引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2017年1月,中纪委第七次全会强调,加大对'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的整治,决不允许其横行乡里、欺压百姓,侵蚀基层政权。1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惩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犯罪积极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意见》,强调各级检察机关要坚决依法惩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刑事犯罪,突出打击为'村霸'和宗族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职务犯罪。3 月12 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在全国“两会”上做报告时再次强调,“突出惩治欺压百姓、胡作非为的‘“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犯罪,推动完善乡村治理”。
吴理财
关键词:社会基层政权宗族保护伞
清代省区分等与国家治理的逻辑——基于清中前期督抚数据的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中国古代素有政区分等的传统,但正式的分等制度主要集中在州县等基层政府,对高层政区尚缺乏讨论。论文以总督和巡抚的来源职位品级作为参照,度量了清代中前期高层政区的实际地位,并考察了社会稳定风险与赋税多寡对省区地位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各省区之间地位确有落差,其地位落差主要与当地的经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其中社会稳定因素对总督地位有较为稳定的显著影响,而赋税对巡抚地位的影响更为明显,表明总督与巡抚职能有所分野。这种非正式的分层与分工的制度安排,强化了清代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率。清代省区分等与督抚分工对理解当代人事制度与行政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政区分等与循等升迁增加了现代官僚制中的晋升阶梯,有利于强化官员激励、增进组织培养;另一方面,当代党政关系也可以从督抚分工中吸取传统行政管理的智慧,在坚持以党领政的原则下,党政职能进行分工,有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实现多目标任务,应对国际国内多重挑战。
钟灵娜谢芳
关键词:督抚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其经验借鉴被引量:14
2015年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将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路径。目前,发达国家的推广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以大学(农学院)为依托的推广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公私合作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以农业协调组织为纽带的推广模式。分析和总结美国、法国、日本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其特点,对我国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模式,改革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和运行机制有着借鉴作用。
袁方成王明为杨灿
关键词:农业科技
理解“文化治理”:理论渊源与概念流变被引量:57
2015年
在"文化治理"日益成为时新学术概念的当下,"文化治理"这一术语仍是一个需要辨明的概念。从理论渊源来看,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福柯的"治理性"概念、本尼特的"文化的治理性"思想等理论和思想对文化治理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概念的流变来看,在中文世界,台湾地区率先"发明"和理论化"文化治理"概念,并在争论中推动了对"文化治理"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大陆学界"文化治理"概念的兴起,既是对既有学术脉络的延续,也受到了政策话语的极大推动。对"文化治理"概念的理解,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把握。"文化治理",作为一种集理念、制度、机制和技术于一体的治理形式与治理领域,它既涉及文化功能的重新发掘,又涉及文化组织方式的革新,还涉及个体文化能动性的彰显。
王前
关键词:文化治理文化霸权
主流理论视野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被引量:1
2017年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政治实践和学术研究的基本问题,对于它的探讨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现代自由主义到新保守主义,再到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转换之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再次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诸多主流理论对这对关系给予了新的诠释。总结主流理论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贡献,有助于推进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研究。
高秉雄唐扬
关键词:社会
“亲密陷阱”与风险治理——基于关系理性范式的讨论被引量:5
2016年
针对中国风险治理中特有的"亲密陷阱",在制度主义范式、文化主义范式和结构主义范式都无法进行有效阐释的情况下,引入"关系理性"范式对其进行尝试性解读,可以认定,"亲密陷阱"的存在是中国人关系理性的理性化程度不够所致。"亲密陷阱"具体表现为"亲密而忘是非""亲密而少防范""亲密而无原则""亲密而失底线"等四种形态,其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非对称化关系模式。要走出"亲密陷阱",需要实现非对称化的亲密关系向对称化转型,也就是要积极推进主体间关系理性化进程,通过主体间关系的有序化调整,打破其运行逻辑,从而达到对隐匿其中的风险进行有效治理的目的。
马光选刘强李保林
情景适应:多重政策目标的动态实现逻辑--基于农村宅基地改革案例的经验观察被引量:10
2021年
面对充满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社会,政府政策通常蕴含着多重目标追求,且在复杂情景中催生差异化的政策执行和目标实现过程。聚焦于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地区就占有公平性拓展和资源利用效率性提升两大政策目标,表达了对特定目标的偏好并采取了相应的政策行动。Y县从占有公平性出发,优先推进"一户一宅""户有所居";后通过土地规划、宅基地使用权能放活等达成效率目标。L市则侧重政策的效率目标,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又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规范宅基地获得流程和过程协商,实现对公平目标的补偿。从偏好性目标确定到补偿性政策行动,两地达成改革的双重目标设定。案例经验表明,政策目标的实现具有显著的情景适应特性,阶段性情景定位构成目标确立的重要依据,补偿性政策行动则是应对目标失衡情景的重要举措,多重政策目标经由情景适应中的偏好与补偿行动得以协调发展,由此实现政策效能的最大化。
袁方成王丹
关键词:情景宅基地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