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 作品数:1,544 被引量:4,666H指数:24
- 相关作者:杨玉莹程太平赵红梅龚大春梁雄燕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实验感染肉鸡组织中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抗原定位被引量:1
- 2006年
- 从实验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髓细胞性白血病肉鸡病例中,选取典型病例,用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酶组化试验对不同组织进行了抗原定位观察。结果显示:在实验感染阳性肉鸡体内实质组织细胞及瘤细胞的核膜和细胞浆里可见不同程度的棕黄色阳性反应,可为探讨ALVJ对体内组织细胞的嗜性提供依据。
- 杨玉莹顾玉芳王金玲
- 关键词:J亚群禽白血病抗原定位
- 不同形式的赖氨酸盐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008年
- 该试验选用400只1日龄的健康AA肉仔鸡(公母各半),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添加L-赖氨酸硫酸盐,对照组则添加L-赖氨酸盐酸盐,比较不同形式的赖氨酸盐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赖氨酸硫酸盐和赖氨酸盐酸盐对肉鸡的采食量、增重、料重比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因此,在肉鸡饲料中添加赖氨酸硫酸盐可以替代赖氨酸盐酸盐。
- 张美莉殷裕斌
- 关键词:赖氨酸硫酸盐肉仔鸡
- 黄鳝体内寄生虫感染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2
- 2008年
- 对黄鳝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鳝体内寄生虫主要为毛细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毛细线虫的感染率为18.6%~76.2%,平均54.2%,感染强度为1.2~5.1,平均4.3;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为27.9%~86.5%,平均70.8%,感染强度为6.8~22.3,平均17.1,两种寄生虫对黄鳝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随黄鳝体长的增大而增大。新棘衣棘头虫和毛细线虫在黄鳝体内呈聚集分布,但其寄生对黄鳝的肥满度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
- 杨代勤陈芳苏应兵杨丽丽
- 关键词:黄鳝寄生虫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SigB调控GadD3的抗酸应激作用被引量:6
- 2020年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菌,其拥有一系列抗酸应激系统以抵抗酸应激的伤害作用。谷氨酸脱羧酶(GAD)系统是该菌抗酸应激系统重要成员之一,酸应激存活试验表明,GAD系统3个谷氨酸脱羧酶基因对单增李斯特菌抗酸应激能力的贡献依次为gadD2、gadD3和gadD1。为阐明GAD系统抗酸作用调控机制,通过荧光定量PCR、GFP报告基因和免疫印迹结合酸应激存活试验,证实了应激调控因子SigB参与正调控gadD3的转录与表达,但是不影响gadD1和gadD2的表达,进而通过gadD3参与单增李斯特菌的抗酸应激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单增李斯特菌抗酸应激系统的调控网络,并可为李斯特菌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 王宜方小伟刘慧娟万娇红郭骞张钰田棋方春
-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谷氨酸脱羧酶
- 波尔山羊附红细胞体病的对比试验
- 2014年
-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人和动物红细胞表面、血浆组织液以及骨髓内而引起的一种以贫血、黄疸、发热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自1928年Schilling 和Dinger等从啮齿类动物中发现以来,便相继在猪、牛、绵羊、马、兔、犬、猫、猴等多种动物和鸟类及人体中查出附红细胞体,对畜牧业经济特别是毛产量、乳肉产量和繁殖力产生重大影响,给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目前针对本病还没有理想的疫苗,只是依靠药物进行防治。近几年有报道所用“特效”药物达数十种之多,但临床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本试验选用几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对患有附红细胞体病的湖北某山羊养殖场的羊进行了对比试验观察,以期找到较为理想的药物防治山羊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
- 陈耕祁有朝顾玉芳
- 关键词:附红细胞体病波尔山羊啮齿类动物人畜共患传染病药物防治畜牧业经济
- 针刺大肠经腧穴对兔肠道蠕动的影响
- 2019年
- 本试验选取大肠经常用踰穴曲池、前三里、合谷,配合百会、命门,观察针刺后的肠道蠕动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针刺后各留针时间点,百会穴和命门穴的肠道平滑肌压力明显增强,在留针时间10min、15min和20min时曲池穴的肠道平滑肌压力有增强趋势;合谷穴和前三里穴的肠道平滑肌压力则有降低趋势;在针刺后各留针时间点,命门穴的肠道蠕动频率增强,合谷穴和前三里穴的肠道蠕动频率先增强后降低,曲池穴和百会穴的肠道蠕动频率则先降低后增强。因此,当肠道蠕动处于兴奋状态下时,应选合谷、曲池、前三里;而当肠道蠕动处于低迷状态下时,应选百会、命门。
- 张英朱依玲张蒙昕董新张颖金清郭利伟
- 关键词:家兔针刺肠道蠕动
- 不同铁源对仔猪骨骼肌转录谱的影响
- 2021年
-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部位肌肉铁沉积差异,揭示不同铁源对仔猪骨骼肌基因转录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差异机制。选用27头体重(1.7±0.2)kg的1日龄杜×长×大新生公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9个重复,分别于2、7、12、17d灌服生理盐水2mL、硫酸亚铁和甘氨酸亚铁(25mg,以铁计)。试验于第21天屠宰采样,采集膈肌、心肌、背最长肌和腓肠肌,采用ICP-OES法分析样本中铁含量,发现铁源对背最长肌的铁沉积影响显著。随后,运用RNA-Seq技术对背最长肌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并结合生物信息学筛选与骨骼肌生长发育相关的差异基因和信号通路,以及蛋白质互作的核心基因。结果表明:共获得805个差异基因;GO结果显示,与骨骼肌生长发育相关的差异基因主要参与Wnt信号通路、JAK-STAT级联负调控、炎症反应以及趋化因子活动;KEGG主要参与Wnt信号通路和炎症介质对TRP通道的调节,蛋白质互作分析得到10个核心基因;通过RT-qPCR随机选取4个基因进行验证,其表达量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补充甘氨酸亚铁对仔猪骨骼肌生长发育的促进效果可能优于硫酸亚铁。
- 黄霞丽姚敏田棋黄廷华万丹
- 关键词:骨骼肌仔猪转录组生长发育
- 长湖沙塘鳢个体繁殖力的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研究了长湖沙塘鳢(Odontobutisobscurus)体重、卵巢重和繁殖力的关系。结果显示,卵巢重、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与体重间关系显著,随着体重的增加,卵巢重呈直线增加,绝对繁殖力呈对数曲线增加,相对繁殖力呈对数曲线减小。单位体重的卵巢重与体重关系不显著。
- 杨严鸥余文斌姚峰汪志军
- 关键词:繁殖力
- 湖北农区节粮型养猪模式研究被引量:3
- 2004年
- 根据中国国情和湖北省省情 ,结合湖北农区特点 ,为充分利用优质牧草和各种青绿饲料及工业、农业副产品的各种糟 (渣 )粕类饲料 ,发展湖北省的生猪生产。研究筛选出湖北农区节粮型养猪生产模式和最优饲料配比方案。结果表明 :利用优质牧草 +混合精料的养猪模式 ,每头猪日增重比对照组多 0 .0 4 5 kg,90 d降低成本 34元。利用优质牧草 +糟 (渣 )粕类饲料+混合精料的养猪模式 ,每头猪可节约粮食 2 5~ 5 0 kg,增加效益 30元左右。利用 EM微生物添加剂 +混合精料的养猪模式 ,在育肥猪中添加 15 %~ 2 0 %的 EM发酵饲料 ,试验组比对照组日增重提高 17% ,每头猪增加收入 39.9元 ,且猪粪臭味较轻 ,对净化环境和减少污染具有一定作用。该项研究对节约饲料用粮 ,增加农民收入 ,减少环境污染 ,发展生态节粮型养猪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 金升藻金巍李助南
- 关键词:节粮型养猪模式青绿饲料牧草日增重
- 戊二醛和季铵盐复合物对黄鳝的急性毒性作用被引量:7
- 2006年
- 研究了戊二醛和季铵盐复合物对黄鳝(Monopterusalbus)的急性毒性作用,观察了黄鳝对2种药剂的毒性反应症状,得出了戊二醛对黄鳝的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8.77、41.69、38.54、30.05mL/m3,季铵盐复合物对黄鳝的24h、48h、72h、96h的LC50分别为296.72、164.10、111.55、76.76mL/m3;2种药物对黄鳝的安全浓度分别为3.01mL/m3和7.68mL/m3;2种药物对黄鳝的毒性强弱顺序为:戊二醛>季铵盐复合物。
- 杨小林阮国良杨代勤
- 关键词:戊二醛半致死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