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工程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所 作品数:32 被引量:339 H指数:9 相关作者: 雷梦杨 孙芝玲 更多>> 相关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云南大学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水利工程 更多>>
不同土壤水库营建措施对红壤果园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2012年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土壤水库营建措施下红壤果园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土壤团聚体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水库营建措施果园土壤容重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以施用多量有机质肥的果园变化最为明显;对照总孔隙度与采取营建措施果园的无明显差异,但整个土壤剖面上其非毛管孔隙显著低小.(2)在干筛处理下土壤团聚体以>2mm粒径为主,总体呈现出随粒径的加大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而在湿筛处理下土壤团聚体以<0.25mm粒径为主,呈现出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3)不同土壤水库营建措施果园的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总体上呈现多量有机质肥<少量有机质肥<稻草覆盖<清耕<对照的趋势. 黄荣珍 李凤 翟翠红 孙芝玲 雷梦杨 付玉龙关键词:红壤 果园 土壤团聚体 土壤水库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有效养分对长期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25 2018年 凋落物分解的快慢和养分释放的速度决定了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效养分的供应。探讨全球变化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深入认识凋落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养分调控因素,从而揭示生态系统C、N、P循环。通过模拟氮沉降增加试验,分4个水平处理,分别为0、60、120、240 kg N hm^(-2)a^(-1)。模拟氮沉降13年后,分析了杉木人工林凋落物中不同组分(落叶、落枝、落果)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有效养分(有效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关系。结果表明:氮沉降(N1、N2和N3)显著提高了落叶和落枝的N含量,平均增幅分别为35.27%和32.21%;高水平氮沉降(N3)处理显著降低了落叶和落枝的C/N,平均降幅分别为25.95%和22.32%,但N3增加了落枝和落果N/P,平均增幅分别为38.4%和31.7%;氮沉降对凋落物各组分的C、P和C/P均影响不显著。氮沉降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NO_3^--N和NH_4^+-N含量,均表现为N3>N2>N1>N0,其中NO_3^--N含量更容易受氮沉降处理的影响,表现为更大的增幅。N2显著增加0—20 cm土层的碱解氮含量,N1显著降低0—20 cm土层的速效钾,但氮沉降对速效磷含量没有影响。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有效养分之间的Pearson相关和冗余分析(RDA)表明,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有效养分之间关系紧密,凋落物P含量(蒙特卡罗检验,P=0.018)和C/P比值(P=0.037)对土壤有效养分影响显著。凋落物中C/N比值、C/P比值与土壤有效养分呈显著负相关,其比值越高越不利于土壤有效养分的累积。 沈芳芳 吴建平 樊后保 郭晓敏 郭晓敏 沃奇东关键词:氮沉降 土壤有效养分 土壤有效氮 杉木人工林 杉木人工林针叶养分含量对模拟氮沉降增加的响应 被引量:25 2008年 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世界许多地区的大气氮沉降出现明显的增加,对森林植物和土壤产生明显影响.在福建沙县,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了杉木人工林针叶养分含量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分别为N0(N,0kghm-2a-1,对照)、N1(N,60kghm-2a-1)、N2(N,120kghm-2a-1)和N3(N,240kghm-2a-1),每处理重复3次.通过3a监测发现,相对于N0处理,N1、N2和N3处理分别使杉木针叶平均N含量增加18.25%、11.68%和13.14%,而C/N比值分别下降15.07%、9.96%和12.01%.尽管养分含量随时间变化表现出一定的波动,但氮沉降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针叶中的P、K、Ca、Mg含量,致使N/P、N/K、N/Ca、N/Mg比值上升,影响了针叶的养分平衡. 刘文飞 樊后保 张子文 杨跃霖 王启其 徐雷关键词:氮沉降 杉木 养分平衡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 被引量:53 2008年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了杉木人工林凋落叶分解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N0(0 kg/(hm2.a),对照)、N1(60 kg/(hm2.a))、N2(120 kg/(hm2.a))、N3(240 kg/(hm2.a)),每种处理重复3次。经660 d分解后,N0、N1、N2、N3处理凋落物残留率分别为24.58%、21.99%、15.46%和25.17%,分解系数分别为0.776 4、0.807 6、1.018 8和0.760 8,95%的凋落物分解所需时间分别为3.99、3.95、3.06和4.11年,表明N1、N2促进了凋落物的分解,而N3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模拟氮沉降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凋落叶中的氮含量,从而降低了碳氮比。除N3处理外,凋落物分解系数与凋落物中的氮含量呈显著的正线性关系,而与碳氮比呈负相关。 樊后保 刘文飞 杨跃霖 张子文 曹汉洋 徐雷关键词:杉木人工林 氮沉降 凋落物分解 碳氮比 植物叶片水平δ^(13)C与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2017年 水分限制可能因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成为限制植物生产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是未来一个主要研究目标。WUE能够反映植物-土壤-大气之间的碳水循环的耦合状况,研究WUE有助于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机制。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已成为研究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被利用到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中。研究表明,植物叶片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是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的良好指标。本文综述了δ^(13)C表征WUE的机制,植物δ^(13)C和WUE的影响因子(包括:叶片结构性状、植物生理生态、气候因子、基因控制和遗传变异),分析了水分胁迫及酸沉降条件下植物的δ^(13)C和WUE变化特征,并对全球气候变化下植物δ^(13)C和WUE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气孔导度、比叶面积、叶片氮含量、细胞间CO2浓度和大气CO2浓度等因子可直接或间接作用植物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从而引起WUE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植物在干旱条件下具有更高的WUE和更低的δ^(13)C,长期酸沉降下植物的气孔导度和光合作用均会下降,氮的输入可以通过改善水分利用效率来提高植物的生产力。建议为更清晰地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在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进行WUE研究过程中,需要突出数量性状基因座(QTL)、碳酸酐酶、水孔蛋白和光合羧化酶的大小亚基基因在遗传控制方面起到的关键作用,加强多时空尺度的关联研究,探索双重稳定同位素(δ^(13)C、δ18O)概念模型的应用。 沈芳芳 樊后保 吴建平 刘文飞 雷学明 雷学臣关键词:Δ^13C 水分利用效率 蒸腾速率 全球气候变化 酸沉降 我国亚热带地区杉木吸收根生物量与地上生产力相关性研究 廖迎春 樊后保 吴建平 段洪浪关键词:吸收根 地上生物量 模拟N沉降对杉木人工林枯落物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野外模拟实验,研究了8年后N沉降(4种处理分别为N0(0)、N1(60)、N2(120)和N3(240 kg·hm-2·a-1)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枯落物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分解叶中,N沉降增加了N、Zn、Fe、Mn的含量;低N处理促进了Ca和Mg的含量,而中高N抑制了Ca和Mg的含量.未分解层枝中,N沉降增加了N和Mn的含量,降低了K、Ca、Mg、Zn的含量.N1、N2和N3处理提高了枯落物未分解层叶中养分元素的现存量;随N沉降量增加,未分解枝中N、P、Fe和Mn的贮量,K、Ca、Mg和Zn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半分解层,Fe元素贮量随N沉降量的增加而逐渐递增. 李燕燕 樊后保 刘文飞 廖迎春 袁颖红 吴建平 黄静关键词:N沉降 枯落物 杉木人工林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特征 被引量:10 2008年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年生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年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通过定位监测和取样分析,研究了马尾松林下栽植阔叶树对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并以马尾松纯林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中,林木各组分氮含量表现为叶〉枝〉根〉皮〉干;混交林各土层的氮含量普遍高于纯林,尤其是表层土壤(0~20 cm);混交林生态系统氮的平均总储量为11 431.00 kg/(hm2.a),年平均存留量为51.24 kg/(hm2.a),年平均归还量为56.79 kg/(hm2.a),分别是纯林的1.15、1.93和2.65倍;混交林林木对氮元素的利用系数为0.143~0.238,循环系数为0.451~0.585,周转时间为7.17~15.52年,而纯林中的数值分别为0.133、0.447和16.83年。因此,将现有的纯林改造成混交林可以提高林木对氮的利用率和周转速率。 刘文飞 樊后保关键词:马尾松 混交林 氮含量 氮循环 火烧对福建三明杉木人工林迹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 2017年 为了研究福建三明地区火烧迹地杉木人工林地的土壤速效养分变化,采用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上、中和下3个坡位的土壤,分别在火烧前、火烧2个月、1年和2年后,分析速效性养分质量分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硝态氮质量分数在火烧2个月和1年后相比火烧前均有上升趋势,且火烧1年内,上坡位较中坡位和下坡位的硝态氮质量分数要低,在火烧2年后硝态氮质量分数略低于火烧前水平,但未达到显著差异;铵态氮质量分数与硝态氮质量分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在火烧的第1年内持续下降,但在火烧第2年后显著升高;不同时间的速效磷质量分数,在不同坡位间无显著差异,火烧的第1年内,其质量分数变化不明显,在火烧2年后显著升高,这可能是土壤矿化速度加快造成的结果;无机氮/速效磷比值在火烧2年后显著降低,速效磷质量分数剧增是影响其比值的主要因素。火烧在短期内,加快了土壤速效性养分循环,但要注意可能造成氮素从森林生态系统中流失。研究以期为火烧对土壤养分的长期影响提供数据基础,为森林生态系统火烧迹地的人工林经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雷学明 吴建平 冯岩 童浩 涂龙平 刘文飞 樊后保关键词:土壤养分 杉木人工林 坡位 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研究 被引量:12 2011年 对闽南山区不同林龄(2、3、4、5、6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其中林木生物量采用标准木法,林下植被和地被物生物量采用样方收获法。结果表明:乔木层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分别为45.14、69.22、92.20、111.82、175.09t/hm2,其中树干占的比例最大(44.5%~60.4%),细根最小(0.2%~0.6%);各林龄尾巨桉生产力依次为22.86、26.07、32.63、32.70、46.69t/(hm2·a),叶的生产力随林龄增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林下植被生物量依次为5308.83、7201.62、5676.47、4033.42、9183.13kg/hm2,其中灌木生物量在3年生时最大,为2121.89kg/hm2,而草本生物量在6年生时最大,达到1062.19kg/hm2;不同年龄尾巨桉地被物现存量大小表现为6年生>3年生>5年生>2年生>4年生,2~5年生时未分解层现存量小于分解层,6年生时则是分解层现存量小于未分解层。 李燕燕 樊后保 刘文飞 黄荣珍 袁颖红 苏兵强 廖迎春关键词:尾巨桉 生态系统生物量 林下植被 地被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