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师范大学环东海海疆与海洋文化研究所

作品数:11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中日关系
  • 2篇海商
  • 1篇东西方
  • 1篇信仰
  • 1篇灾害
  • 1篇浙北平原
  • 1篇中琉关系
  • 1篇日本侵台事件
  • 1篇沙船
  • 1篇市舶司
  • 1篇宋朝
  • 1篇宋代
  • 1篇清代
  • 1篇清前期
  • 1篇中日交涉
  • 1篇走私
  • 1篇武装力量
  • 1篇两浙
  • 1篇明清
  • 1篇南宋

机构

  • 1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2篇郑微微
  • 2篇陈可畏
  • 2篇陈国灿
  • 1篇姚建根
  • 1篇李圣华
  • 1篇胡铁球
  • 1篇鲁玉洁

传媒

  • 4篇浙江学刊
  • 3篇江西社会科学
  • 2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中国传统海防起源问题被引量:2
2014年
基于海权意识的有无,可以把中国海防分为传统海防和近现代海防,研究海防起源问题,其实就是如何看待传统海防问题。中国作为典型的濒海大陆农耕型国家,海防并不是随着中国境内政权的产生而产生的。从海防行为的发生地点(沿海陆岸/海岛/近海)、实施主体(官方海上武装力量)、时代背景与周边关系等三个要素出发,对明代以前传统海防起源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可以确定,把传统中国海防起源界定在宋元时代较为适宜。中国传统海防起源呈现出间歇性、渐进性、局部地区优先的特点。
姚建根
南宋时期圣妃信仰在两浙沿海的传播及其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圣妃信仰起源于福建,经宋政府多次敕封,逐渐由一个地方小神发展为东南沿海居民共同崇奉的海神。南宋时期,与福建毗邻的两浙地区,因地域优势,海上贸易频繁,文化具有包容性,以及海商、福建籍游宦阶层的推动,逐渐接受圣妃信仰。圣妃信仰传入后,对两浙沿海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并日益成为沿海居民和相关社会群体的一种身份认同。
陈国灿鲁玉洁
关键词:南宋
明清海外贸易中的“歇家牙行”与海禁政策的调整被引量:6
2013年
为了冲破明代的海禁政策,民间创造出一种商贸经营模式——"歇家牙行",这种经营方式可以把各类商人、基层组织、地方衙门、海防、税关等人员联络起来,形成一个巨大贸易与关系网络,为成功走私海外贸易提供了条件。开展这种经营方式的群体,史称"商牙歇家"、或"窝主"、"主家"、"接引之家"等,名色不一。他们推动了明代海禁政策的调整,转变了明清海外贸易管理方式,这主要体现于政府利用他们力量来协助管理番货抽分。另外,因"歇家牙行"经营模式能很好替代市舶司的功能,这为明清从"市舶司管理"转变为"海关管理"提供了社会条件。
胡铁球
关键词:明清海禁走私市舶司
清代浙北平原的海洋灾害及其社会影响——以海宁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4
2013年
本文利用历史文献资料总结了清代浙北平原海洋灾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以海宁为中心探讨了海洋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在清代,台风和潮灾深刻影响着海宁的社会生产生活,而官方与民间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应对。但从成效看,民间对灾害的应对能力是薄弱和被动的;相对来讲,官方主持的海塘修筑更为有效,但海塘的防灾能力能否实现又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郑微微
关键词:清代浙北平原海洋灾害
近代以来东西方对台湾在海洋世界中地位的认识被引量:1
2014年
要明确台湾对中国的意义,就必须具有更广阔的视域。台湾地处西太平洋航道的中枢,是扼守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从清代后期海防大讨论后,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就成为了清廷及重臣们的共识,而这种共识也一直延续至今。在对台湾在海洋世界中地位的认识中,尤以日本和美国为典型。通过对此问题的叙述,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维护国家主权,要成为新世纪的强国,中国就必须解决台湾问题。
阿地力.艾尼
关键词:东西方海洋世界
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与近代中国的东海危机被引量:3
2014年
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表面上看是由琉球问题所引发,实质则是日本明治政府实施对外扩张的结果。这一事件的发生,使中日两国在东海地区首次出现对立局势。随后双方虽通过和平方式签订条约结束了这一局势,中国清政府也开始加强东海海防,但由于琉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使得中日两国在东海的对立局势持续发展,日本最终成为了中国东海地区的"永久大患"。
陈可畏
上海与近代早期的中日交涉被引量:1
2016年
上海是日本幕末官方主动开展与中国交涉的首选地。在1862年到1868年间,日本德川幕府多次派员到上海或通过英国人转送信函给上海道台等方式,试图与中国建立通商贸易及派驻领事等外交关系。在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修订《修好条规》的过程中,上海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可畏
关键词:中日交涉
宋代海商群体与中日关系
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上,宋代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转折期.一方面,随着全国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对外交往由陆路全面走向海洋,进而形成了以海洋为依托的开放格局;另一方面,由于宋政府统治思想和有关政策的调整,民间取代官方,成为中外交流...
陈国灿
关键词:中日关系宋代
宋朝海商与中日关系
2013年
中华文明自肇始之时起便具有陆海两重性。但在古代前期,内陆意识占据主导地位,更多的是受"华夏正统观"和"华夷之辨"的影响。中唐以降,随着中外交流由陆路全面转向海洋,海洋意识不断增强,对外关系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与趋向,进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演变也产生不小的影响。本期发表"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研究"专栏,旨在从海洋文明的视角,探索研究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和军事攻防的新思路。
陈国灿
关键词:宋朝海商中日关系
从汪楫奉使琉球看清初中琉关系被引量:1
2013年
康熙二十二年,清帝有意加强藩属国及海疆管理,命汪楫出使琉球。汪楫一行与琉球国的交流集中反映在汪楫所撰《使琉球杂录》和《中山沿革志》中,其交流活动包括:关心琉球安全问题,向琉球国王提出加强兵防的建议;部颁谕祭、册封仪注不备,重为酌定,仪注详备,且显有变革,为后来琉球使臣效法;对出使旧例与琉球风习进行改革;与琉球能诗之士往来酬唱,将赠答诗汇编成集;鼓励琉球兴办教育,归来代为奏请琉球生入监就学。汪楫出使琉球在清代中琉关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强化了清政府对琉球的交往,而且大力促进了中琉政治文化交流,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李圣华
关键词:中琉关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