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林业大学标本馆

作品数:10 被引量:49H指数:5
相关机构: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枣果
  • 4篇黑斑
  • 4篇黑斑病
  • 4篇斑病
  • 2篇芽孢
  • 2篇芽孢杆菌
  • 2篇野生
  • 2篇抑菌
  • 2篇猪苓
  • 2篇拮抗菌
  • 2篇菌株
  • 2篇枯草芽孢杆菌
  • 2篇半野生
  • 1篇丁二醇
  • 1篇丁二醇酯
  • 1篇丁二酸
  • 1篇丁二酸丁二醇...
  • 1篇芽胞
  • 1篇芽胞杆菌
  • 1篇杨树

机构

  • 10篇北京林业大学
  • 5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广东省林业科...
  • 1篇上海同泰火安...

作者

  • 6篇梁英梅
  • 5篇马荣
  • 4篇刘晓琳
  • 3篇田呈明
  • 2篇游崇娟
  • 1篇梅雪立
  • 1篇黄咏槐
  • 1篇刘玉
  • 1篇黄焕华
  • 1篇王永林
  • 1篇董骞
  • 1篇武自强
  • 1篇韩文静
  • 1篇王雪剑
  • 1篇潘明
  • 1篇张涛

传媒

  • 2篇植物保护学报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功能高分子学...
  • 1篇植物保护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林业与环境科...
  • 1篇中国菌物学会...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疆枣果黑斑病发生规律及温湿度对其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为明确新疆枣果黑斑病的发生规律,于2012—2014年在新疆和田、阿克苏地区的枣园定点观察,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采集自枣树不同组织中的病菌,依据枣树不同部位病菌的分离率分析枣果黑斑病菌的主要越冬场所及方式、发病时间和致病关键因子等。结果表明:枣果黑斑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的形式在树皮和落叶上越冬;病菌整年存在于主干树皮上,分离率达80%~100%;病菌于5月中旬开始侵染枣花,分离率最高达83%~86%;一年生枝条和叶片均在6月初被侵染,分离率分别为71%~84%和85%~95%;6月下旬病菌开始侵染枣果,分离率为50%~58%;枣果上病菌的分离率与空气中的温湿度呈正相关,在枣果膨大期和白熟期,当温度达到25~28℃、相对湿度高于70%并持续2周时,枣果中病菌的分离率急剧增加。
马荣刘晓琳梁英梅刘玉陈宝军闫军
关键词:越冬温度
猪苓半野生人工伴栽技术
本文通过对栽培猪苓意义以及市场前景封概述,分析了猪苓产品的开发价值,主要从场地选择、蜜环菌菌材培养、栽培方法、田间管理、收获加工等方面阐述了猪苓半野生人工伴栽技术。
杨春华付士龙于有功
关键词:中药材猪苓
文献传递
猪苓半野生人工伴栽技术
猪苓为我国著名的中药材,以菌核供药用。猪苓含有猪苓多糖和麦角甾醇等,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独特的疗效。猪苓多糖的抗癌作用和防治肝炎的作用被发现后,猪苓多糖新用途不断拓展,市场紧缺,猪苓产品供不应求。由于野生资源枯竭,导致猪苓...
杨春华付士龙于有功
关键词:猪苓菌材菌核蜜环菌半野生
文献传递
枣果黑斑病发生相关因素分析及田间药效试验被引量:11
2015年
为明确影响枣果黑斑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并有效防治枣果黑斑病,在新疆和田、阿克苏地区的枣园通过5点取样法开展了影响病害相关因素的调查,同时通过随机区组开展了7种化学药剂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骏枣’的发病率最高,达32.79%;其次是‘壶瓶枣’(30.73%),‘灰枣’的发病率仅为4.37%;3年生枣园发病率为3.01%,5-12年生的枣园发病率与树龄呈正相关;无间作的枣园病害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有间作的枣园;1.5 m×2 m、1.5 m×3 m、1.5 m×4 m和1 m×1 m×2 m栽培密度的枣园病害发生情况基本一致;不同结果方向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依次为:南面〉西面〉东面〉北面;壤土的枣园发病率(32.71%)明显高于沙土(21.68%);漫灌的枣园发病率(37.18%)高于滴灌(26.62%);精细管理的枣园的发病率(30.57%)明显低于粗放管理的枣园(43.49%);筛选出的60%唑醚·代森联(5%吡唑嘧菌酯·55%代森联)水分散颗粒1500、3000倍液,对枣果黑斑病的防效高达90.5%、82.7%;3%的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200倍液防效达90.25%。研究结果为枣果黑斑病田间科学用药和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马荣刘晓琳梁英梅闫军陈宝军赵景玲张涛
关键词:树龄间作模式灌溉方式田间防治
枣果黑斑病病菌对新疆不同枣树品种的致病性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明确新疆阿克苏、和田地区不同枣树品种上枣果黑斑病的发生情况和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对不同枣树品种的致病性差异,本研究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了该病害在田间枣树不同品种上的发生情况,并在室内采用菌饼、孢子悬浮液和菌丝等3种接种体对离体枣果进行致病性测定。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枣果黑斑病在‘骏枣’和‘壶瓶枣’上发生最为严重,发病率均高于30%;在‘圆脆枣’、‘马牙枣’和‘酸枣’上未发生。室内优选菌饼作为接种体对离体枣果的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病原菌对‘骏枣’、‘壶瓶枣’的致病性最强,病情指数≥40,对‘灰枣’、‘冬枣’、‘赞皇枣’和‘马牙枣’的致病性最弱。研究结果为枣果黑斑病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
刘晓琳梁英梅游崇娟马荣赵景玲潘明
枣缩果病拮抗菌的鉴定及其拮抗效应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发掘有效生防菌株以控制枣缩果病,并探究生防菌株的拮抗特性。【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和平板对峙法筛选出2株对枣缩果病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菌株STO-12和STO-45,通过PCR扩增得到其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分析和分子系统树的构建,并结合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皿内对峙、显微观察及蛋白质抑菌试验等测定了菌株STO-45的拮抗效应。【结果】两拮抗菌株STO-12和STO-45均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但菌株STO-12能产生橘红色色素,且两菌株在大小、生理生化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上具有生理差异。这两株拮抗细菌的发酵液、发酵上清液及发酵滤液均对枣缩果病菌具有显著抑菌活性。STO-45发酵滤液在0.8%的低体积浓度下即达到抑制中浓度,可使病原菌A.tenuissima MY5的菌丝及芽管部分畸形膨大,发酵液中的蛋白类物质可能是其拮抗物质之一。【结论】拮抗菌株STO-12和STO-45对枣缩果病的生物防治均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其抑菌机制及生物制剂的开发利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武自强马荣游崇娟梁英梅
关键词:枣缩果病枯草芽孢杆菌抑菌率
真菌BFM-X1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薄膜的降解过程被引量:2
2013年
对菌株Bionectriasp.BFM-X1(简称BFM-X1)分别利用不同碳源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薄膜的降解情况及降解后的残留膜进行了观察分析,揭示PBS薄膜的微生物降解过程。结果表明:菌株分别以PBS乳剂、葡萄糖、大豆油及甘油为唯一碳源时均能有效降解PBS薄膜;降解过程表现为表面失去光泽期、裂纹状结构期、破碎期和完全降解期4个阶段,并存在迟滞期,且葡萄糖碳源下的降解速率快于其他碳源的;菌株的菌丝能在PBS膜表面上扩展生长是该菌株降解PBS的前提,真菌的寄生作用是前期降解的主要动力;降解过程中胞外酶的水解作用使聚合物的酯键水解,生成可被菌株同化吸收的小分子;菌株BFM-X1对PBS薄膜的降解首先发生在膜表面,非结晶部分先于结晶部分被降解。
梅雪立梁英梅田呈明董骞
关键词: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生物降解
杨树腐烂病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酶解条件对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Pers.)Fr.]原生质体释放的影响,建立高效制备原生质体及其遗传转化体系的方法,为开展杨树腐烂病菌的致病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杨树腐烂病菌菌株CFCC 89981为受体,在细胞壁降解酶作用下产生用于转化所需的原生质体,通过PEG(Polyethylene glycol)介导将g GFP DNA导入杨树腐烂病菌的原生质体中获得转化子。经PCR扩增、Southern blot和荧光观察验证g GFP DNA插入到杨树腐烂病菌基因组中并表达出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蛋白。【结果】以p H 5.5的1.2 mol/L KCl为稳渗剂,杨树腐烂病菌菌丝经Driselase和Lysing enzymes共同酶解4 h可获得1.2×108个/m L原生质体,再生率可达63.74%±9.73%,FDA(Fluorescein diacetate)溶液染色结果显示98%左右的原生质体具有较高的活力。利用PEG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转化效率可达76个/μg DNA。PCR检测和Southern blot均可在转化子基因组中检测到GFP基因片段,且荧光检测转化子的菌丝均呈绿色荧光,表明GFP基因在杨树腐烂病菌中表达。此外,GFP转化子在无潮霉素抗性的PDA培养基中多代转接后仍稳定遗传并表达GFP蛋白。【结论】通过筛选酶解条件,获得高质量、高活性的杨树腐烂病菌原生质体,并利用PEG介导的转化方法建立了高效稳定的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该体系的建立为杨树腐烂病菌的后续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刘玲玲王永林熊典广徐鑫田呈明梁英梅
关键词:杨树腐烂病原生质体GFP基因
拮抗菌株xj063-1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室内防效测定被引量:8
2015年
为探讨菌株xj063-1的最优发酵条件,以菌体生物量和对病原菌的抑制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方法对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将优化的发酵液在离体枣果上进行防效测定。结果表明,当装液量为50 m L时,拮抗菌株生物量OD600为1.987,对病原菌的抑制率为67.1%;接种量为装液量体积的4%时,生物量OD600为1.573,对病原菌的抑制率为59.7%;初始p H 7.0时,其OD600为1.905,对病原菌的抑制率为65.6%;温度在30℃、转速180 r/min时,OD600分别为1.969和1.982,对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2.2%和61.2%。拮抗菌株优化后的发酵液通过预防法处理后的枣果的病斑面积为4 mm2,对照发病面积为121 mm2,抑制率为96.7%;通过治疗法处理后的枣果的病斑面积为12.25 mm2,抑制率为89.9%,表明菌株xj063-1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
刘晓琳马荣梁英梅韩文静陈梦王雪剑
关键词:枯草芽胞杆菌发酵条件优化防效
枯草芽孢杆菌STO-12脂肽类物质抑菌活性及其特性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为了探索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新途径,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STO-12的脂肽类物质的抑菌活性和特性进行分析,采用滤纸片法、排油试验、乳化试验和表面张力测试检测脂肽类物质的抑菌活性和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枣缩果病菌(Alternaria tenuissima)、杨树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杨树腐烂病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的生长受到脂肽类物质的强烈抑制,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02,0.04和0.02 mg·disc-1;分别在高温处理、强酸强碱处理、蛋白酶处理、紫外线处理及室温保存条件下,STO-12的脂肽类物质仍能保持其抑菌活性的稳定;另外,通过3种不同的检测试验,发现STO-12的脂肽类物质还具有较好的表面活性剂的特性。综上所述,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STO-12分泌的脂肽类物质具有高效的抗真菌活性,较好的抑菌活性稳定性和较强的表面活性的特性,作为生防制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工业和田间应用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黄华毅黄咏槐黄焕华梁英梅田呈明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抑菌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