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能源学院
- 作品数:403 被引量:1,210H指数:14
- 相关作者:刘健李宁黎海龙吴洁洁吕虹玮更多>>
- 相关机构:西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集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化学工程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氢碘酸还原山梨醇合成2-己烯及碘己烷的机理研究
- 2021年
- 以PdCl_(2)为催化剂、环己烷为萃取溶剂,考察各反应参数对氢碘酸还原山梨醇合成2-己烯及碘己烷的影响,并研究多种模型化合物与氢碘酸反应后的产物分布,以推断氢碘酸还原山梨醇合成2-己烯及碘己烷的反应路径.结果显示:在110℃、氢气压力4 MPa、0.01 g PdCl_(2)、8 mL环己烷、57%(质量分数)氢碘酸(0.12 mmol)反应3 h的条件下,氢碘酸还原山梨醇合成2-己烯和碘己烷的总产率最高,可达93.92%.氢碘酸还原山梨醇过程中涉及取代、消去和加成反应.山梨醇上的羟基从端位开始被碘离子取代,相邻碳原子上的两个碘离子结合,脱去碘分子后生成C=C双键,然后C=C双键进一步与氢碘酸发生加成反应.经过多次取代、消去和加成反应后生成2-己烯,2-己烯进一步加成可得2-碘己烷和3-碘己烷.
- 司亚威王智超叶跃元张朝霞王夺李水荣刘运权郑志锋
- 关键词:山梨醇反应机理
- Cu_(3)Si负极脱/嵌锂过程的赝电容行为与二级相变的关联性被引量:3
- 2021年
- 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日趋广泛,寻找兼具高能量密度、快速充放电、长循环寿命能力的材料成为了研究热点.采用冶金法制备了纯度较高的Cu_(3)Si相,扣式半电池测试表明,Cu_(3)Si负极在0.1C倍率下首圈放电比容量759m Ah·g^(-1),首圈库伦效率96.56%,循环200圈之后放电比容量是822m Ah·g^(-1),容量保持率达到98%.且其充放电曲线为斜坡状,具有赝电容特性.首次发现了Cu_(3)Si材料兼具电池和电容属性,二者共同储存了电荷,且以电容贡献率为主.经嵌锂后的Cu_(3)Si样品的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曲线在550~600℃有一个明显台阶,对应于比热容的变化,且充放电前后样品的物相并未发生改变,说明Cu_(3)Si脱嵌锂非一级相变,而是二级相变.因此,就Cu_(3)Si材料而言,二级相变的氧化还原过程在电化学特性上表现为赝电容行为.
- 史傲迪陈思郑淞生王兆林
- 关键词:电化学特性赝电容二级相变
- 紫外光照下WO_3的H_2S气敏特性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以热氧化钨丝法制备的WO3纳米材料为基材制备了厚膜气敏元件,在常温、紫外光激发条件下实验测试了所制纯WO3气敏元件对不同体积分数的H2S气体的气敏特性曲线,探讨了元件对H2S的灵敏度与紫外光的辐射通量密度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常温、无紫外光照下WO3气敏元件对H2S不敏感,而在常温及紫外光激发下WO3气敏元件对H2S的灵敏度显著增大,且随着紫外光辐射通量密度增加,元件对H2S的灵敏度先增大而后减小。
- 余华梁李静玲吴一纯李玉良周赢武
- 关键词:电子技术气敏性能WO3
- 冶金法制备低成本锂离子电池Cu-Si负极
- 2022年
- 硅是一种理想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在嵌脱锂时体积变化巨大,容易崩解;铜用做商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集流体,本身不具备储锂能力,但导电性和延展性良好。采用冶金法制备Cu-Si合金负极,对比常温冷却与铜模吸铸法快速冷却制备样品的性能差异。30℃下,Cu-Si母合金以0.10 C在0.01~1.20 V(vs.Li/Li^(+))循环20次,比容量从3228 mAh/g衰减到约700 mAh/g;20次循环后,容量衰减缓慢,基本稳定在690~700 mAh/g。母合金的比容量在前20次循环的衰减幅度大于铜模吸铸样品,原因是铜模吸铸样品冷却速率高、晶粒更细,具有更高的充放电稳定性。随着充放电次数增加,铜模吸铸样品的容量衰减幅度比母合金更大,主要是因为铜模吸铸过程冷却速率很快,晶体组织内部产生较大的残余热应力,与硅嵌锂产生的体积膨胀发生耦合作用,加速局部硅颗粒的失效,产生“死硅”现象。
- 史傲迪郑淞生陈思王兆林
-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 银基活性炭对废轮胎热解油的吸附脱硫机理研究
- 2020年
- 废轮胎经热解制备得到热解油和热解炭,热解炭活化制得活性炭,并利用Ag+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制得Ag+改性活性炭(Ag/AC),将Ag/AC用于热解油的吸附脱硫实验,并利用GC/MS对热解油中的含硫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脱硫的合适温度和时间分别为20℃和12 h,此时未改性活性炭的脱硫率为15.33%;而Ag/AC的脱硫率提高到了38.6%。GC/MS分析发现热解油中有机硫的主要存在形式为噻吩、2-甲基噻吩、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其中二苯并噻吩(DBT)的GC含量最高,为2.57%。利用原位红外、核磁共振氢谱、ICP-OES和元素分析等检测手段,进一步探究了Ag+与二苯并噻吩模型化合物在溶液中的反应机理,研究发现:二苯并噻吩分子上存在S原子和苯环2个反应位点,当Ag+加入二苯并噻吩溶液后,Ag+与二苯并噻吩分子上的S原子或者苯环发生配位数为1的配位反应生成2种配合物,分子式分别为Ag(DS)NO3和Ag(DC6H6)NO3。
- 江山竹王夺尹俊钧刘运权李水荣叶跃元
- 关键词:废轮胎热解改性活性炭吸附脱硫反应机理二苯并噻吩
- 二次锌空电池用铁、钴、氮共掺杂碳基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吴艺津周尧李君涛孙世刚
- 转录调控因子BglR对东方肉座菌纤维素酶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东方肉座菌(Trichoderma orientalis)EU7-22菌株是一株高效分泌纤维素酶的丝状真菌,对生物质转化具有重要价值.采用交错式热不对称PCR(TAIL-PCR)方法克隆得到纤维素酶转录调控因子bglr基因及其上下游序列,并经同源交换获得bglr基因敲除的菌株EU7-22Δbglr.其生产的滤纸酶、外切葡聚糖酶、木聚糖酶活力和分泌蛋白最高值较对照菌株分别增加了39%,22%,16%和20%,而β-葡萄糖苷酶活力下降47%,β-葡萄糖苷酶基因bgl1的表达量显著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BglR的缺失抑制了菌株EU7-22在以特定多糖/寡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的生长,且引起发酵液pH值的改变.上述结果证明BglR对β-葡萄糖苷酶起正调控作用,可为构建高效降解纤维素的工程菌株提供参考.
- 刘富川薛勇刘健甘礼惠龙敏南
- 关键词:转录调控因子Β-葡萄糖苷酶
- HPLC结合MALDI-TOF-MS分析木聚糖水解产物被引量:2
- 2015年
- 利用HPLC结合MALDI-TOF-MS对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化后山毛榉木聚糖水解产物进行分析,检测到了难以获得标准品对照的木聚糖水解产物。结果表明,稀硫酸水解山毛榉木聚糖的主要水解产物有木糖和4-O-甲基葡萄糖醛酸-木糖(B2),以及少量4-O-甲基葡萄糖醛酸(B1)。内切重组木聚糖酶An Xyn10C水解山毛榉木聚糖产生木糖、木二糖和4-O-甲基葡萄糖醛酸-木三糖(B3),而内切重组木聚糖酶Ho Xyn11A水解山毛榉木聚糖主要产生木糖、木二糖、木三糖、4-O-甲基葡萄糖醛酸-木四糖(B4)和4-O-甲基葡萄糖醛酸-木五糖(B5)。基于PMP柱前衍生化的HPLC结合MALDI-TOF-MS方法能高效地分析复杂的木聚糖水解产物。
- 黎海龙李成国秦光辉刘健甘礼惠谢茹胜龙敏南
- 关键词:低聚木糖MALDI-TOF-MSHPLC
- 2种脂肪酸甲酯烯烃交叉复分解制备长链终端烯烃化学品的对比研究
- 2022年
- 为实现烯烃交叉复分解直接应用于植物油甲酯中获取长链终端烯烃化合物,本研究分别以油酸甲酯(MO)和亚油酸甲酯(ML)为原料,通过烯烃交叉复分解反应制备长链终端烯烃化合物1-癸烯(CM1)、1-庚烯(CM2)和9-癸烯酸甲酯(CM3)。对4种典型的Grubbs催化剂,10种短链液体烯烃底物以及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温度、时间、催化剂用量和脂肪酸甲酯与烯烃底物物质的量之比)的影响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催化剂中第二代Hoveyda-Grubbs催化剂(C3)适合于MO,第二代Grubbs催化剂(C2)适合ML,10种短链液体烯烃底物中丁香酚较有利于目标产物的生成。在反应温度0℃、反应时间20~60 min、催化剂用量0.5%~1%以及n(脂肪酸甲酯)∶n(丁香酚)为1∶10~1∶20范围内,两种原料均可获得较佳的结果,MO与ML的转化率最高均可达99%,CM1、CM2和CM3产率最高分别为80%、92%和73%。
- 黄元波黄元波郑志锋郑志锋马海龙李豪
- 关键词:油酸甲酯Α-烯烃
- 碳载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电合成氨进展
- 2024年
- 氨不仅是生产农业肥料和医药分子的关键原料,同时因其具备高能量密度和零碳排放的特性,也被视为极具潜力的能源载体.鉴于当前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实现氨分子的绿色合成已成为重要任务.其中,利用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电化学合成氨技术,因其对环境友好和高效性,被视为替代传统哈伯-博世工艺的绿色路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电化学催化合成氨的研究中,单原子催化剂(SAC)因其独特的性质而备受关注.SAC的孤立金属中心不仅提高了金属原子的利用率,而且有效抑制了氮-氮偶联反应,从而显著提升了催化合成氨的效率,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SAC电催化合成氨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基础的理论和实验参考.系统总结了不同氮源(包括氮气、硝酸根、亚硝酸根及一氧化氮)合成氨的研究进展,并深入探讨了催化剂的理论和实验设计、催化活性中心的种类及其催化活性,以及真实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动态行为.首先,介绍了自然和人工固氮系统中的氮循环路径.自然固氮系统展示了氮气、氮氧化物、氨的循环路径,为不同氮物种合成氨方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而人工氮循环则阐述了社会发展、工业生产对自然循环氮平衡的破坏,凸显了电化学人工固氮的必要性.随后,基于理论模拟方法,在原子和分子尺度上总结了不同氮物种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过程.例如,在氮气合成氨过程中探讨了涉及的解离路径、交替缔合及远端缔合路径等.本文详细阐述了催化活性结构的理论筛选方法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如何通过结构稳定性评估、反应物种的吸附活性以及催化活性及选择性的综合考量,来确定最佳的催化活性中心种类及微观结构.随后,总结了科研人员基于理论筛选结果,采用热解策略制备碳载金属SAC的研究进展.这些策略包括,碳基底�
- 李沐霖谢一萌宋静婷杨级董金超李剑锋
- 关键词:合成氨电化学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