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 作品数:234 被引量:590H指数:10
- 相关作者:殷杰姚欢郑丽蓉李静刘艳娟更多>>
- 相关机构:遵义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贵州大学药学院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3D打印技术在膝关节置换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 2016年
-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个性化、精准化、微创化是现代医学的主题,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不断地将其实现。3D打印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且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各领域,尤其是在骨科中的应用。本文综述了3D打印技术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应用及进展。
- 尹治辉邱冰
-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
- 生理性心脏起搏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1年
- 生理性心脏起搏是心脏发挥最佳泵血功能的必要条件,寻找更接近生理性的起搏策略是目前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及其他有起搏适应证疾病的重点所在。随着对心脏传导组织、心脏功能的探索及起搏器工艺的发展,生理性心脏起搏的概念、模式以及应用也日趋完善;其中,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应用使心室电激动最大化且模拟了正常心室的电激动顺序,希氏束及左束支区域也被认为是最接近生理性起搏的起搏位点。深入研究不同的生理性心脏起搏策略,特别是起搏位点的选择,可为生理性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李孝勇俞杉
- 关键词:生理性心脏起搏
-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CT-707在健康男性受试者体内的吸收和排泄
- 2021年
- 目的:研究CT-707在健康男性受试者体内的吸收和排泄。方法:采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CT-707,单次给予6名健康男性受试者300 mg(120μci)[^(14)C]CT-707混悬制剂空腹口服,使用液体闪烁计数仪(LSC)测定血浆、粪便和尿液的总放射性,用WinNonlin(8.1版Pharsight)软件按非房室模型计算血浆中总放射性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根据各时间间隔收集尿液和粪便的重量及放射性物质浓度,计算尿液和粪便中总放射性的回收率。结果:6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单次空腹口服300 mg[^(14)C]CT-707552 h(23 d)后,血浆中总放射性的平均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AUC_(0-t)为(1049.15±589.38)ng·Equ.g^(-1)·h,AUC_(0-∞)为(2288.64±511.05)ng·Equ.g^(-1)·h,C_(max)为(229.00±63.66)ng/Equ.g,T_(max)和t_(1/2)分别为(2.83±1.47)h和(6.17±2.43)h。排泄试验结果显示:CT-707主要从粪便中排泄,粪便平均累计回收率约为(76.24±3.43)%,部分从尿液中排泄,平均累计回收率约为(3.41±1.00)%,总的平均累计回收率约为(79.65±3.26)%。CT-707耐受性良好,未报告严重的不良事件。结论:健康男性受试者单次空腹口服CT-707混悬制剂后,吸收迅速,消除较快,大部分通过粪便回收,安全性及耐受性好。
- 韩贵娟江骥欧阳伟炜罗鸿张晓军王明华
- 关键词:放射性同位素排泄
-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合并纵隔畸胎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 2023年
-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综合征,既往文献报道了抗NMDAR脑炎与女性卵巢畸胎瘤相关,但抗NMDAR脑炎联合纵隔畸胎瘤较为罕见,临床特点不明确,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介绍了1例抗NMDAR脑炎合并纵隔畸胎瘤14岁男性患者,病程中持续存在四肢抽搐及口周不自主运动,先后予以激素冲击治疗、血浆置换、丙球蛋白、利妥昔单抗及多种抗癫痫药物合并使用,效果不佳,切除纵隔畸胎瘤,病情好转后出院。本文结合病历及文献资料综述了抗NMDAR脑炎合并畸胎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等,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知度。
- 汤瑶王欢黄凤琴罗兴梅
- 关键词:纵隔畸胎瘤
-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脊髓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被引量:1
- 2019年
-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SCIRI)是目前临床上的治疗难点,也是热点,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其治疗也缺乏有确切疗效的方案。研究发现脊髓微循环障碍在SCIRI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国内尚无文献进行综述。因此本文从脊髓微循环的构成、功能、观察手段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SCIRI的关系做一综述。
- 杨盛林罗春山
- 关键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微循环血流动力学
- 皮肌炎病情反复风险因素的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皮肌炎(DM)患者治疗缓解后出现病情反复的风险因素及总结抗Ro-52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77例DM患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随访情况等,并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联合Kaplan-Meier检验和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分析影响患者病情反复的因素。结果:抗Ro-52抗体阳性和并发恶性肿瘤是DM患者病情平稳后出现反复的独立风险因素。抗Ro-52抗体阳性的DM患者并发间质性肺炎(ILD)、并发心脏损害、并发恶性肿瘤、病情反复及死亡率均高于抗Ro-52抗体阴性者。结论:抗Ro-52抗体阳性和并发恶性肿瘤是DM患者病情稳定后反复的风险因素,且抗Ro-52阳性提示并发ILD、并发心脏损害、并发恶性肿瘤及高死亡率。
- 欧阳叶艮张伟余德厚陆洪光
- 关键词:皮肌炎病情反复
- 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介入下再通失败1例
- 2022年
- 患者,女性,44岁,因“双下肢皮肤色素沉着4年,腹部青筋显露3年”于2021年3月17日入院。患者于4年前出现双下肢皮肤色素沉着,不伴明显水肿、瘙痒及疼痛症状,未予重视及进一步诊治。期间患者双下肢皮肤色素沉着逐渐加重,伴腹壁静脉曲张及腹胀不适,偶有下肢肿胀,站立及活动后症状可加重,无发热、畏寒,无心慌、胸闷,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反胃,现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发病以来精神、睡眠可,食欲欠佳,大小便可,近期体重无明显增减。查体:腹部稍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壁见迂曲扩张静脉,站立时明显;腹软,未扪及包块,无压痛及反跳痛,Murphy征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4次/min;双侧下肢肢体对称无畸形,双下肢小腿段色素沉着,无皮肤破溃、出血,无脱屑、溃疡形成,无触痛、压痛,肢体皮温及皮纹正常,未见明显浅静脉迂曲扩张。双下肢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可扪及,双侧下肢肢体活动无受限。既往无系统性疾病史及传染病史,无不良嗜好,无血吸虫疫水、疫区接触及居留史。
- 夏绍萱刘浩李佳林韩民
- 关键词: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门静脉高压
- FAM160A2功能缺失性突变可能诱发心房颤动
- 2024年
-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对AF致病基因的研究,有助于AF早期筛查。本文旨在家族性AF人群和散发性AF人群中筛选具有潜在发病意义的易感基因,并对其在AF发生机制进行初步探讨。首先对4名家族性AF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鉴定AF相关基因。然后用Sanger测序在非家族性AF人群和健康人群中证实易感基因突变情况,应用Western印迹分析其蛋白质表达情况,利用膜片钳技术分析突变基因对外向钾离子电流的影响。家族共有39人,其中有4人发生AF,这4名AF患者存在2个共有的突变基因FAM160A 2(纯合突变,rs77726581 c.1375C>T)和MUC5B(杂合突变,rs199736618 c.12272C>T)。在52例非家族性AF患者中,有5例存在FAM160A2相同位点杂合突变,在健康人群中未发现此突变;而MUC5B在非家族性AF人群和健康人群中均发生杂合突变。FAM160A2蛋白在非家族性AF散发人群和健康人群中表达水平并无显著性差异。FAM160A 2基因突变明显降低外向钾离子电流(与野生型比较,P<0.001)。由此可见,FAM160A 2基因功能缺失性突变可能是AF发生的新分子生物学机制,可用于AF早期筛查。
- 彭钊张梓铭陈松生叶嘉豪王鹏珍张少衡
- 关键词:心房颤动基因突变
- 苗药九仙罗汉接骨汤对SD大鼠胫骨骨折愈合中bFGF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九仙罗汉接骨汤对SD大鼠胫骨骨折愈合中bFG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8月龄SD大鼠120只(雌雄各半),建立闭合骨缺损动物模型,造模后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造模当天麻醉苏醒起灌服九仙罗汉接骨汤,2mL/次,Bid,对照组灌服同体积生理盐水。在造模后1d、3d、7d、14d、21d、28d各处死10只SD大鼠并取骨折区组织,通过Real-Time PCR测定组织中bFGF基因的相对表达。结果:实验组在术后第1、3天bFGF表达量与对照组相当(P>0.05),此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天时,实验组bFGF表达量为对照组的1.43倍(P<0.01);在14天时,实验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1.48倍(P<0.01);在21天时,实验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2.12倍(P<0.01);在28天时,实验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2.16倍(P<0.01)。结论:苗药九仙罗汉接骨汤能促进SD大鼠胫骨骨折愈合中bFGF的基因表达。
- 罗清龙唐良华刘玉召税忻颖邹培远
- 关键词:苗药实时聚合酶链反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以大量腹腔积液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1例
- 2023年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以影响小叶间胆管而引起胆管减少和进行性胆汁淤积的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其特征是肝内中小胆管非化脓性炎症,表现为慢性、持续性肝内胆汁淤积,最终导致肝硬化甚至肝功能衰竭[1]。
- 文运何雅军舒建昌黄迁周洋
- 关键词:腹腔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