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

作品数:9 被引量:38H指数:3
相关作者:陶满成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政治法律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联合国
  • 2篇政府
  • 2篇政府组织
  • 2篇气候治理
  • 2篇全球气候治理
  • 2篇国际社会
  • 2篇非政府组织
  • 1篇缔约方
  • 1篇信息不完全
  • 1篇政府应对
  • 1篇人权
  • 1篇世界霸权
  • 1篇权力
  • 1篇全球治理
  • 1篇人道主义
  • 1篇人道主义精神
  • 1篇危机管理
  • 1篇维和机制
  • 1篇冷战
  • 1篇利益相关者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财贸职业...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现代国际...

作者

  • 4篇陶满成
  • 2篇闫菲菲
  • 1篇李昕蕾
  • 1篇门洪华
  • 1篇张海滨
  • 1篇王彬彬

传媒

  • 3篇海内与海外
  • 1篇世界经济与政...
  • 1篇环境保护
  • 1篇国际展望
  • 1篇国际问题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国际组织权力拓展:发生逻辑及其合法性评价难题
2025年
既有文献已注意到国际组织权力拓展现象并关注其发生逻辑与合法性问题,但对二者的认识都不够深入。原因在于既有的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法学两条主要研究路径对该现象的政治属性与法律属性进行了拆分讨论,割裂了对同一问题的整体解读。作者将国际法学视域下的国际组织宪法引入国际政治学视域下通用的历史制度主义方法论立场,以职能机构为中心分析单位,指出组织宪法特性、内部行动者策略特性以及外部环境特性为职能机构在实践中实施权力拓展提供了法理空间、驱动因素和舆论支持。国际组织权力拓展过程的隐蔽性增强了其“监督逃逸”能力,导致合法性评价须依赖专门机制进行事后审查。然而20世纪以来的国际组织宪法通常缺少对无序权力拓展的预见和对策,全球治理赤字背景下的赋权主义倾向压制了个体质疑者提出异议的道义空间,成员方间的合作困境使它们难以有效地行使集体监督权,建立事后合法性审查机制也存在客观障碍。国际组织权力拓展的合法性评价难题使得各方的异见只能通过政治对抗而非法治渠道表达,冷战以来联合国人权职能拓展的案例印证了这一理论主张。
刘莲莲陆晨燕
关键词:合法性全球治理
试谈公共危机管理
2014年
如何对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实施有效的治理,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中,政府以其权威、资源的优越性和职能内容、职能属性理所当然成为管理主体。但是政府不是万能的,随着现代公共危机事件的日益复杂化,单纯依靠政府应对公共危机已经成为过去。从各国政府危机管理案例中可以看到行为失范、效率低下、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信息不完全等政府管理失灵的现象。这说明仅仅依靠政府来完成公共危机管理是不够的。公共危机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之外的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民的参与和合作必不可少。
陶满成闫菲菲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公共产品供给信息不完全非政府组织
联合国维和机制的创新被引量:15
2002年
联合国关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制安排的根本使命和最终目标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使国家无战事;集体安全,抗击侵略,使国家无可战之敌;裁减军备,解除武装,使国家无可战之器;区域办法,协助维和,使冲突无蔓延之势。所有这些既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也充分体现了前瞻性。然而,联合国建立不久,整个世界就陷入冷战的笼罩之下,联合国的核心使命当然也无法完成。在冷战对抗的大气候下如何处理频繁的国际冲突、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是摆在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面前的一新课题。
门洪华
关键词:联合国国际和平与安全冷战维和机制集体安全机制
中国与联合国难民署的合作被引量:3
2012年
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联合国难民署)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道主义机构之一。该署根据1950年第5届联合国大会决议于1951年1月1日在日内瓦成立。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我国于1979年6月恢复了在执委会的活动,每年派团出席执委会届会,并派部长级代表团出席了多次有关难民问题的国际会议。此外,自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先后接收了28.3万印支难民。
陶满成
关键词:难民问题人道主义精神合法席位
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全球气候治理被引量:19
2018年
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已从最初的大多边政府机制演变为包含多元行为体和多维治理机制的复合体。这使国际非政府组织所面临的国际社会背景和政治机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进而使它们在气候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阶段性变迁。其参与路径也发生了重要调整:更为灵活地利用政治机会强化上下游参与以提升政策影响力;通过网络化策略和多元伙伴关系建设提升结构性权力;注重专业性权威塑造及标准规范中的引领力。这必将强化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后巴黎时代的五年盘点、标准制定和履约监督等核心治理环节中的影响力。中国需要加强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良性互动并发挥本土社会组织的作用,强化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资源调动能力和结构性引领能力。
李昕蕾王彬彬
关键词:气候治理国际非政府组织
巴黎气候大会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及中国的角色转换
巴黎气候大会对塑造全球气候治理和中国气候外交的未来都具有重大意义。在全球气候治理层面,巴黎气候大会及其主要成果《巴黎协定》标志着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这个"新"具体体现在七个方面:新的长期...
张海滨胡王云
关键词:全球气候治理角色转换
文献传递
我国环保组织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
2012年
国际环保民间组织进入我国开展工作,启动了我国本土环保民间组织国际化的进程。当前,我国部分本土环保民间组织已经基本具备了到境外开展相应活动的条件,并且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个别组织已经加快了这一步伐。在国际化进程中,除了有机遇,还有挑战,面对挑战,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促进环保民间组织在国际社会中获得与我国整体实力相适应的国际地位。
陶满成
关键词:环保组织民间组织国际社会
国际危机和国际组织的产生
2013年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兴起了关于国际危机的理论。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导致国际危机迭起。冷战结束以后,虽然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危机特别是国际恐怖活动等引起的国际危机,非但没有退出国际舞台,反而频频爆发。
陶满成闫菲菲
关键词:国际恐怖活动国际社会世界霸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