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作品数:481 被引量:1,749H指数:16
相关作者:马相如张原瞿程凯张莉孙焰更多>>
相关机构:湖北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5篇期刊文章
  • 7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62篇天文地球
  • 21篇农业科学
  • 19篇生物学
  • 15篇文化科学
  • 14篇建筑科学
  • 9篇水利工程
  • 7篇化学工程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经济管理
  • 4篇航空宇航科学...
  • 4篇历史地理
  • 4篇理学
  • 3篇冶金工程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电气工程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75篇地下水
  • 52篇污染
  • 36篇土壤
  • 26篇岩溶
  • 24篇地质
  • 21篇沉积物
  • 19篇水化学
  • 19篇气候
  • 16篇多环芳烃
  • 16篇微生物
  • 15篇湿地
  • 14篇地下水流
  • 14篇水层
  • 12篇地球化
  • 12篇地球化学
  • 11篇数值模拟
  • 10篇水环境
  • 10篇水污染
  • 9篇地下水流系统
  • 9篇降水

机构

  • 479篇中国地质大学...
  • 69篇中国地质大学...
  • 28篇中国地质大学
  • 18篇中国科学院
  • 18篇中国地质调查...
  • 16篇中国气象局国...
  • 11篇南京信息工程...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湖北理工学院
  • 9篇中国气象局
  • 7篇石家庄市气象...
  • 7篇学研究院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生...
  • 5篇贵州省地质矿...
  • 5篇中南民族大学
  • 5篇黑龙江省气候...
  • 4篇江苏省地质调...
  • 4篇南通大学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13篇任国玉
  • 13篇祁士华
  • 11篇邢新丽
  • 10篇祁士华
  • 8篇瞿程凯
  • 7篇卞韬
  • 6篇黄焕芳
  • 6篇张伟军
  • 6篇张莉
  • 5篇王焰新
  • 5篇张冉
  • 5篇刘红霞
  • 5篇孙焰
  • 5篇李绘
  • 4篇谢作明
  • 4篇邓娅敏
  • 4篇孔少飞
  • 4篇李香钰
  • 4篇马相如
  • 4篇张原

传媒

  • 133篇安全与环境工...
  • 68篇地质科技通报
  • 23篇环境科学
  • 12篇环境科学与技...
  • 12篇第四纪研究
  • 9篇湖南师范大学...
  • 6篇中国环境科学
  • 5篇水文地质工程...
  • 5篇地学前缘
  • 5篇第十届全国同...
  • 4篇勘察科学技术
  • 4篇环境工程学报
  • 4篇福建省科协第...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微生物学报
  • 3篇地理科学进展
  • 3篇湖北林业科技
  • 3篇生态与农村环...
  • 3篇大气科学学报
  • 3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55篇2024
  • 85篇2023
  • 102篇2022
  • 58篇2021
  • 38篇2020
  • 15篇2019
  • 20篇2018
  • 21篇2017
  • 11篇2016
  • 15篇2015
  • 5篇2014
  • 16篇2013
  • 6篇2012
  • 7篇2011
  • 4篇2010
  • 10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4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边坡裂隙岩体内凝结水形成区域的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20年
以安庆市集贤关一处高陡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结合裂隙岩体内春夏秋冬四季4 m深度范围内的温度与相对湿度监测数据,通过研究裂隙岩体内的水热运移和相对湿度过饱和频率的变化特征,对凝结水形成区域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裂隙岩体内水汽过饱和频率沿水汽运移方向逐渐增加;夏季裂隙岩体内由浅到深依次为水汽欠饱和带、近饱和带、过饱和带,凝结水主要形成于深部,秋冬两季依次为水汽欠饱和带、过饱和带、近饱和带和欠饱和带,凝结水主要形成于浅部,春季依次为水汽欠饱和带、近饱和带和过饱和带,凝结水形成区域的分布范围较大。
李昂王化锋宁立波胡闯朱晛亭
关键词:凝结水
华中地区黄冈市一次重度污染期间PM2.5中12种微量元素特征及来源解析被引量:7
2020年
为了给华中地区大气污染防制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于2018年1月13~24日的一次重度污染期间,利用颗粒物中流量采样器采集黄冈市大气PM2.5样品48个,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样品中Li、Be、V、Se、Sr、Mo、Ag、Ba、Tl、Th、Bi和U这12种元素进行分析,基于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对此次污染来源进行分析,并结合后向轨迹模式中的聚类分析法、潜在源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分析法(CWT)分析了黄冈市此次PM2.5外来输送通道及潜在源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此次污染内因是静稳高湿气象条件的出现,外因是污染的输入,总共有5种污染源,分别为燃料燃烧源(10.59%)、地壳源(24.22%)、工业源(3.16%)、燃煤源(47.57%)和交通源(14.45%).主要的气流轨迹类型有两种,短距离传输占比62.50%,长距离传输占37.50%.本次污染贡献较大的区域有湖北的中东部、湖南的东北部、安徽的西南部以及河南的南部等地,华中地区存在南北方向的传输通道.除了本地污染之外,区域传输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秋冬季重污染应急响应期间,各地都需要控制好减排措施,联防联控是治理大气污染的关键.
陈展乐田倩毛瑶刘威杰石明明程铖胡天鹏邢新丽邢新丽胡金旭
关键词:PM2.5气象条件后向轨迹
江汉平原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模糊综合评价与验证被引量:7
2020年
为开展江汉平原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以江汉平原沙洋-旧口地区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针对传统DRASTIC模型评价指标存在关联性、权重主观性强、评分值缺乏连续性以及评价结果缺乏实测数据验证等缺点,考虑研究区实际条件,建立了基于改进DRASTIC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关键污染因子Cl^-、NO3^-和NH4^+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该模型使用包气带黏性土厚度代替包气带介质指标,含水层厚度代替含水层介质指标、土壤饱和渗透系数代替土壤介质指标,采用全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更加客观、合理;采用三标度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减少了传统DRASTIC模型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在改进的DRASTIC模型基础上,引入模糊数学理论,以隶属度函数代替传统DRASTIC模型固定评分值,克服了传统DRASTIC模型使用定额评分带来的不连续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整体表现为差-较差,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6.53%。研究结果可为平原地区开展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提供方法参考,为江汉平原浅层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张钧帅汪丙国刘天奇
关键词:江汉平原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
洞庭湖平原西部地区浅层承压水中铵氮的来源与富集机理被引量:13
2020年
洞庭湖平原西部地区浅层承压含水层是当地主要的地下水开采层,却面临严重的水质型缺水问题,其中以铵氮异常最为典型,但目前对于其来源和富集机制的认识十分薄弱。以洞庭湖平原西部为研究区,沿区域地下水流方向对地下水样品进行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旨在查明地下水中铵氮的来源,揭示地下水流动对铵氮富集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NH4-N质量浓度为0.05~16.75 mg/L,且与DOC、HCO3^-、As、Fe^2+、Mn、P质量浓度呈现较好正相关性;而高质量浓度的NH4-N对应着很低质量浓度的Cl^-、SO4^2-、NO3^-和很低的Cl/Br比值,可以推测浅层承压水中的铵氮主要由天然有机质矿化作用产生,而非人为输入。沿着地下水流向,NH4-N和As、Fe2+、Mn质量浓度均显著升高,说明由于水流越来越滞缓,含水介质颗粒越来越细,沉积物有机质越来越富集,含氮有机质矿化作用逐渐增强,使得NH4-N质量浓度逐渐升高,并形成了还原性逐渐增强的地下水环境,相关地球化学过程产生的还原性组分(砷、铁、锰等)也逐渐富集。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地下水原生铵氮的成因理论,可为当地的供水安全保障提供理论基础。
黄艳雯杜尧杜尧陶艳秋邓娅敏马腾
关键词:洞庭湖平原铵氮还原环境
基于机载激光雷达的地质灾害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被引量:12
2021年
激光雷达测量(LiDAR)技术是一种先进的主动式遥感测量手段,具备多次回波且成像点云可滤除植被的特点,该技术在几乎无植被覆盖的矿山地质调查、道路巡检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应用,但在植被覆盖区的地质灾害或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针对江苏省山区植被覆盖茂盛、地质灾害隐蔽性强的特点,以宜兴市竹海风景区公路旁一处道路边坡为研究对象,基于无人机机载LiDAR低空测取的高密度激光点云数据,使用Terrasolid的Terrascan模块进行滤波处理,得到剥离植被后的地面点云,进而利用Arcgis10.6生成DEM、等高线图和一系列数字地形分析图件,并据此分析和解译出该边坡区一处隐蔽滑坡的各种地表参数信息。结果表明:该滑坡体平面上呈现典型的圈椅状地貌,面积为930 m^(2),长为91 m,宽为19 m,平均地表坡度为35°,滑坡体主滑方向为南偏西6°,为公路切坡诱发的小型土质滑坡;滑坡体的滑坡前、后缘高差为10.1 m,滑坡后壁高差为1.9~3.1 m,中部滑坡台阶宽度为3.5~6.2 m。该研究不仅总结出一套针对植被覆盖区小型地质灾害进行机载激光雷达快速识别的技术流程,同时也为植被茂密区相对隐蔽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及防灾减灾提供了思路。
彭艺伟董琦田冲陈刚孟小军曾斌
关键词:数字地形分析
大同盆地高砷地下水中可培养耐砷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被引量:2
2013年
大同盆地是典型的高砷地下水分布区。利用从地方性砷中毒严重病区山阴县采集的高砷地下水样品,用稀释培养法实验研究了外加砷源对地下水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同时基于生物学可培养法和16SrDNA序列比对法,选取代表性高砷水样,研究了耐砷菌的种群特征。结果表明,外加砷源对地下水中微生物数量影响显著,高浓度砷会抑制大部分微生物生长,使微生物数量减少;低浓度砷对微生物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通过多次分离、纯化从3个不同砷含量地下水样中分离到多株砷抗性菌,经鉴定属于主要为Bacillus、Pseudomonas、Paenibacillus、Aeromonas、Enterobacter5个属。从RDP(RibosomalDatabaseProject)分析显示3个水样可培养微生物组成不同,都有生存能力强能够耐低浓度NaAsO2的Bacillales,优势耐砷菌是γ-proteobacteria,其中Enterbacter具有耐高浓度NaAsO2的能力。
许珊苏春利冯亮王焰新
关键词:微生物数量大同盆地
地下水中挥发性氯代烃非转化过程的碳氯同位素分馏解析
本研究针对“如何准确有效地评价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效果”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以TCE和PCE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挥发和吸附过程的碳、氯同位素分馏研究,为定量评价原位修复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提供了新思路和关键技术参数。研究结...
余婷婷甘义群周爱国于凯韩莉刘运德李利文
关键词:污染修复挥发性氯代烃同位素分馏
大同盆地富砷地下水的水化学与地球化学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为弄清大同盆地地下水中影响砷的迁移、富集的主要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区域供水安全提供指导作用,针对高砷地下水系统开展了水文地球化学与含水层沉积物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高砷地下水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高砷地下水为偏碱性、强还原环境,砷含量为0.31~452μg·L-1,主要以砷酸盐形式存在,地下水中砷与三价铁的浓度有显著的相关性。高砷含水层沉积物中有机质、铁与砷含量表现出显著相关性。以上结果说明,碱性还原环境有利于地下水中砷的富集;微生物参与下,沉积物相有机质的氧化和Fe氧化物/氢氧化物的还原过程是本区高砷地下水形成的主控因素。
张丽萍谢先军李俊霞王焰新
关键词:地球化学大同盆地地下水
铅、铬、锰与帕金森症患病的Meta分析
2022年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中国知网等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确定截至2022年8月16日发表的研究关键数据,提取相关文献中帕金森症患者与健康人群对照组血液和脑脊液中的金属元素含量,使用STATA 12软件,并结合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评估以血液(血清、血浆、全血)和脑脊液为代表的人体体液样本中铅、铬、锰元素含量水平与帕金森症患病风险或相关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性别、年龄及病程相匹配的健康人群对照组相比,帕金森症患者血清、血浆中铅、铬元素含量显著更高,而患者脑脊液中锰元素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将血液与脑脊液样本合并分析发现,帕金森症患者体液中铬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患者体液中铅和锰元素含量与对照组之间则无明显差异。可见,在以血液和脑脊液为代表的人体体液中,帕金森症患者体液中铅、锰元素含量与健康对照人群无明显差异,但患者体液中铬元素含量更高,特别是在血清、血浆中,说明暴露于铬污染与帕金森症患病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贺怡婷白亚楠何靓
关键词:帕金森症META分析
碘酸根在磁铁矿及铝硅酸钠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其甲状腺疾病防治意义
2022年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其摄入量过多或不足均对会甲状腺产生不利的影响。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因碘的长期不当摄入而产生健康威胁。碘在地下水系统中主要以碘离子(I~-)和碘酸根离子(IO~-_(3))两种无机碘的形态存在,但在土壤沉积物等固相介质中无机碘主要以碘酸根为主。与I~-相比,天然固相载体对IO~-_(3)的吸附能力较强,但目前对IO~-_(3)在多种天然矿物表面的吸附行为仍未可知。选取磁铁矿和弱结晶的铝硅酸钠作为吸附载体,借用扩展三层模型(Extended Three-layer Model,ETLM),研究了在不同电解质浓度(Na-Cl溶液)、pH值及固液比条件下IO~-_(3)的吸附行为及微观吸附机理。结果表明:(1)IO~-_(3)在两种矿物表面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说明吸附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2)ETLM可较好地拟合试验数据,IO~-_(3)在两种矿物表面的吸附均表现出内层与外层吸附共存;(3)随着pH值的降低,IO~-_(3)在矿物表面的内外层吸附量均升高;(4)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升高,IO~-_(3)在矿物表面的吸附率逐渐降低,ETLM拟合结果显示在矿物β面存在IO~-_(3)与Cl~-的竞争吸附;(5)随着固液比的升高,IO~-_(3)在两种矿物表面的吸附率升高,其主要受外层吸附的影响与控制。本研究得到的相关结论可为甲状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王璐李俊霞
关键词:磁铁矿医学地质
共4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