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 作品数:120 被引量:1,217H指数:21
- 相关作者:刘付春刘春林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资源下乡、项目制与村庄间分化被引量:82
- 2014年
- 在资源下乡时代,政府对村庄采取选择性的项目资金输入已经成为制造村庄间分化最为活跃的力量。项目制作为一种资源输入机制具有明显的内外在"马太效应",使得一些村庄成为资源下乡时代的"幸运儿",享受到不对称的阳光雨露。村庄间分化的权力塑造对于被输入的村庄具有不确定性,而对于被避开的村庄则明显失公,这种厚此薄彼的资源输入不仅威胁到农村基层治理秩序,而且似乎无助于国家政策目标的实现。
- 叶敏李宽
- 关键词:资源下乡项目制村庄发展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 空间结构与社会整合:人口流入型社区分类治理的研究进路被引量:3
- 2021年
- 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社区类型,人口流入型社区并非是单一的整体,而是存在多种社区类型。随着基层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治理效能的提高,社区成员既可以通过集中空间、节约资源开展公共服务和公共活动,也可以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优化人口结构实现社区整合。基于空间结构和社会整合双重维度,对人口流入型社区的分类治理展开分析,建构了集体单元社区、集体分散社区、弱集体单元社区、弱集体分散社区四种理想类型。以上四种社区类型处于不稳定的发展中,其治理结构也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通过对四个典型治理案例的比较发现,社区集体程度越强,分散程度越低,乡村社区的自主性越强,越会利用社区自身的资源进行社区的治理与整合。社区集体整合能力越弱,分散程度越高,就越期待政府的干预治理。而处于中间阶段的社区,则会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多种社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以保证社区服务的完整性与社区治理的有效性。
- 杨君
- 关键词:空间结构社会整合
- 试论乡村社会的治理振兴被引量:24
- 2019年
- 治理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种路径和内涵,是相对于文化振兴和经济振兴来说的。其最终的目标是构建一种乡村社会的"治理性团结",以重建和优化乡村社会秩序。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振兴的关键在党,具体落实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优化上,其中特别要注意提升基层组织进行生活治理的能力。
- 熊万胜
- “常人治村”:郊区社会的村治形态——基于浙北W镇Z村的调研被引量:7
- 2020年
- 中国农村有着差异化的村治主体谱系,比较典型的村治主体包括富人、能人、乡贤和混混等,差异化村治主体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村庄特点有关,也与村庄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政府政策有着密切联系。从郊区社会的理论视角分析浙北乡村中存在的与浙南“富人治村”相差异的“常人治村”经验。“常人治村”的村治形态特点是村干部属于收入中等且能力有限的社会中间阶层,村干部群体半职业化,存在较为普遍的兼业现象。“常人治村”可以理解为郊区社会和国家力量对村级组织的一种塑造,这种村治模式配合了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大开发格局,实现了城市政府试图达到的发展和稳定目标。
- 叶敏娄芹芹
- 关键词:常人村干部乡村治理
- 从“共同”出发:欠发达地区乡村迈向共同富裕的路径探讨——基于湖北省孝感市金神村的案例
- 2024年
- 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存在“共同优先”与“富裕优先”两种路径选项。在“共同优先”的发展路径中,共同体的建设被置于优先环节,区域内的社会整合既是精神上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也是促成物质上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在发展资源匮乏的欠发达地区乡村应该更加注重“共同优先”的共同富裕路径,从精神世界的重塑入手促进经济上的共同发展。金神村个案的启发是,在人口流失且人心涣散的地区重建乡村共同体,可以通过持续不断的集体行动,凝聚集体共识和重构集体认同,为更高水平的集体行动创造条件,直到能够重建集体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也实现了本地资源的深度开发。
- 熊万胜王佳璐
- 关键词:共同富裕集体经济共同体
- “系统—生活”视角中的基层自治问题——以上海街镇社区管理为例被引量:6
- 2014年
- 在中国,"治道"和"治术"须臾不能离,"治道"是在理论、政策和经验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逐步被建构出来的产物。根据上海地区基层自治的政策和实践的实际,梳理有关理论,借助"系统—生活"视角,可以析出三个层次的自治内容,并推进在街镇社区管理中强调要更加重视系统与生活之间的联接过程。要将这个联接问题作为理解基层自治的重要线索,且纳入基层自治实践的重要内容。
- 熊万胜
- 关键词:治道基层自治
- 多重合法性的交织:农村环境治理的用工模式选择被引量:4
- 2023年
-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较为普遍采用服务外包的用工模式进行环境治理,而现有研究更多地认为这一做法受到效率逻辑的驱动,相对忽视了合法性逻辑的影响。通过对J县多个农村环境治理的案例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村开始采用“不完全外包”的农村环境治理用工模式,这一行为是在绩效合法性、行政合法性、社会合法性等多种合法性逻辑交织下发生的。研究发现:农村环境治理用工模式选择不仅要满足公民对环境治理绩效的期望,要考虑上级政府偏好与事故责任风险等行政因素,还要符合村庄的正义、公平、民主观念。这一观点突破了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应用局限,为理解基层治理行为提供了合法性的解释框架,也为改善农村环境治理效果提供了有益启示。
- 郝文强叶敏
- 关键词:农村环境治理合法性
- “农民农”:流动农民的异地职业化被引量:7
- 2014年
- 当这一群体年龄增长后,城郊土地由谁来种植,菜篮子问题如何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农民农",这个概念由"三农"专家曹锦清提出,是相对于"农民工"而言的,指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区域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民。"农民农"蜗居城郊一隅,却承担了城市农业生产与农产品供应的重要功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郊农民市民化及耕地闲置情况越发普遍,越来越多农民离开家乡。
- 马流辉
-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家庭经营农地征用农业活动农业基地
- 努力避免山东合村并居陷入困局
- 2020年
- 山东一些地区拆除农民房屋,推动农民"上楼",而且是整村"上楼",正在演变成强拆或半强拆。在当前的特殊情势下,说这种做法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并不是危言耸听。合村并居的制度起点是我国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但从这个制度起点出发,演变成今天的合村并居,尤其是带有强制性的拆房子和拆村子,并不是必然的。
- 熊万胜
-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合村并居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强制性农民
- 人口流入型地区城乡基层治理的主要问题与地方创新经验被引量:9
- 2018年
- 相较于人口流出的欠发达地区,人口流入的发达地区是我国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行先试地区,由此,人口流入型地区因经济社会发展遭遇的体制机制瓶颈也更为突出。人口流入型地区城乡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主要存在上下级间的权责利不对等与条块不协调、较大的管辖幅度与有效的服务管理半径之间的不匹配、政府内部的非正规雇佣与有效干部激励管理之间的矛盾突出、社会发育不足与基层治理的社会协同乏力、村居组织的深度行政化与干部队伍的"青黄不接"等问题。为此,城乡基层治理需要执行"重心在下"的治理权能配置模式、需要形成共治与自治良性互动的双轨运行机制、需要解决干部队伍建设与激励问题、需要加强党的领导等。
- 叶敏熊万胜
- 关键词: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