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高校节能与环保工程研究中心
- 作品数:46 被引量:160H指数:7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冶金工程更多>>
- 螺旋槽止推气体轴承承载能力的数值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运用Fluent流体计算软件,求解螺旋槽止推气体轴承气膜压力分布,将计算得到的承载力与文献结果进行比较,验证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分析螺旋槽槽数、螺旋角、槽深、槽长比及槽宽比对轴承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槽区气体因受到压缩存在高压区并因此形成承载力;随着槽数的增加承载力逐渐增大并趋于定值;而对于螺旋角、槽深、槽长比和槽宽比,均存在最佳值使承载力最大。
- 柏庄孙淑凤孙立佳孙郁任小坤王立
- 关键词:螺旋槽气体轴承压力场承载力
- 高压静态吸附仪的改进及吸附剂特性测试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采用518P仪表与固态继电器调压模块组合温控技术及快装接头密封手段对原有高压静态吸附仪进行了改进,推导了平衡吸附量计算公式,并分别在298、308、318 K下测试了2种活性炭对CH4、N2及2种沸石分子筛对N2、O2的吸附等温线,在低压段(<100 kPa)与美国康塔公司的Autosorb-1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14%和2.47%,表明改进后的高压静态吸附仪测量精度较高。同时计算出这4种吸附剂在不同温度下Langmuir特征参数qm和B及对二元气的分离系数。研究结果可为高压静态吸附仪的应用、变压吸附浓缩煤层气或微型制氧系统的吸附剂选择提供参考。
- 李子宜刘应书张辉杨雄
- 关键词:吸附等温线活性炭沸石分子筛
- 萘在介孔分子筛MCM-41与SBA-15上的吸附特性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对低浓度气相萘在两种常见介孔分子筛MCM-41和SBA-15上的吸附特性进行研究。得到了萘在两种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和不同初始浓度下的穿透曲线,并分别与吸附等温线模型(Langmuir、Freundlich、D-R)和恒定浓度波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能很好描述低浓度气相萘的吸附等温线(R2均在99%以上);具有微孔结构的SBA-15对萘的吸附能力要优于仅具备介孔结构的MCM-41。动力学模型在初始浓度较低时能较好地预测萘在吸附剂上的穿透曲线,且在SBA-15上的相关系数高于MCM-41;萘在2.76 mol/L时具有较大介孔的SBA-15的总传质系数K_a更高,表明萘在SBA-15上的总传质阻力更低,更能较快达到传质平衡。
- 杨权刘应书李子宜杨雄王占营王占营
- 关键词:介孔分子筛SBA-15介孔分子筛MCM-41吸附等温线
- 滚筒冷渣器内颗粒床运动状态的离散单元法模拟被引量:8
- 2016年
- 研究通过离散单元法(DEM)模拟直观获得滚筒中的颗粒运动情况,分析滚筒中处于滚落状态下颗粒床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1)颗粒运动周期、主动层颗粒最大速率、主动层最大厚度、主动层最大厚度与料床最大深度之比的模拟值与理论模型的计算值相吻合;2)颗粒运动周期随转速的增加而减小,随填充率、滚筒直径的增加而增大;3)主动层颗粒最大速率随转速、填充率、滚筒直径的增加而增大;4)主动层最大厚度随转速、填充率、滚筒直径的增加而增大,δ/h随转速和滚筒直径的增加而减小,随填充率的增加而增大。
- 白珏明刘柏谦白珏莹谭培来
- 关键词:滚筒冷渣器填充率离散单元法
- 添加剂对煤粉燃烧过程活化能变化规律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3年
- 采用热重法研究不同添加剂对煤粉燃烧性能的影响,通过积分法计算加入添加剂煤样的燃烧反应活化能,考察DTA曲线中燃烧放热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向煤中加入2%的MnO_2,CaO和CeO_2,燃烧放热温度由535℃降至480~490℃,活化能由98 kJ/mol降至70~80 kJ/mol;而加入等量的K_2CO_3,燃烧放热温度降至460~470℃,活化能降至50~60 kJ/mol。燃烧反应活化能E与燃烧放热峰对应温度T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两者遵循玻尔兹曼方程E=106.22-323.37/[1+exp(T/35.45-11.42)]。
- 张辉邹念东刘应书房连增湛燕
- 关键词:热重法差热分析添加剂煤活化能
- 我国变压吸附制氧吸附剂及工艺研究进展被引量:24
- 2015年
- 新型吸附剂和变压吸附工艺开发是提高变压吸附装置性能的主要途径。本文综述了我国变压吸附制氧吸附剂改性及变压吸附制氧工艺研究进展,并指出目前存在问题:Li LSX型及Li+和其他离子的混合型吸附剂具有良好氧氮分离性能,但仍存在离子交换利用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其他离子改性的吸附剂制备过程相对简单,但也有分离系数低或成本高等缺点;基于循环步骤改进的变压吸附制氧工艺优化研究大多以实验室规模制氧装置为主,未深入研究优化工艺的过程性能,难以有效地指导工业级制氧装置工艺优化;快速和双回流变压吸附制氧新工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但相关研究欠深入;而多级和耦合变压吸附制氧工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存在流程复杂、能耗较高等缺点。指出未来制氧吸附剂和制氧工艺研究应进一步研究固相离子交换方法,提高LSX吸附剂Li+交换利用率,降低成本;开展优化工艺的过程性能研究,指导工业级制氧装置优化;加强快速变压吸附和双回流变压吸附制氧工艺研究,推动工程化应用。
- 祝显强刘应书杨雄刘文海
- 关键词:吸附剂制氧
- 基于CFD双P型辐射管扁形度的影响特性
- 2016年
- 为改善辐射管热效率,本文设计了一个扁双P型辐射管,选取辐射管中心管截面长半轴A与短半轴B的比例为1.0、1.1、1.2、1.3和1.4五种扁形度,借助于FLUENT软件就扁形度对辐射管传热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持双P型辐射管换热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双P型辐射管扁形度的增加,辐射管对带钢的辐射角系数增大,辐射管对炉内辐射换热量增加,辐射管热效率升高;但是,随着双P型辐射管扁形度的增加,辐射管表面温差逐渐增大,扁形度达到1.3后,表面温度不均匀系数显著增加.综合考虑辐射管的表面温差和辐射热效率,扁形度为1.2的扁双P型辐射管性能较优,与扁形度为1.0时(即辐射管未被压扁的时候)相比,表面温度均匀性几乎不变,而辐射管热效率提高约1%.
- 冯俊小陈艳梅刘兴杰吴启明
- 关键词:辐射管表面温度
- 煤矿乏风瓦斯富集中试试验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针对煤矿乏风瓦斯浓度低,无法有效利用,并大量排放这一现状,对乏风瓦斯的富集开展了研究,建立了首套乏风瓦斯富集中试试验装置。试验装置瓦斯处理量为500 m3/h,采用三塔两级分离工艺,并引入了抽排和排放气充压的流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自主改性的椰壳活性炭可将甲烷浓度为0.2%的乏风瓦斯气体富集到1.2%以上;抽排流程用于乏风瓦斯富集中试系统可有效提高产品气浓度,如抽排比由0增大到0.224时,产品气中的甲烷浓度增大到了原来的1.89倍;吸附剂热效应对乏风瓦斯富集的影响较小,试验过程中吸附塔内温度波动不超过3℃。
- 杨雄张传钊孟宇刘应书李永玲李坚宋燕民
- 关键词:变压吸附乏风瓦斯甲烷活性炭
- 高原低气压环境局部弥散供氧特性被引量:15
- 2016年
- 基于实验和模拟研究了高原低气压环境富氧室内局部弥散供氧圆形出氧口供氧特性.结果表明,高原低气压环境局部弥散供氧流动轴向最大速度和氧气摩尔浓度均随轴向距离增加而衰减,且在轴向0~1.5m范围内具有很大的速度梯度和浓度梯度.不同海拔高度上弥散供氧形成的富氧区域形状是相似的,为'半椭圆'形,经分析得到了富氧面积随出氧流量与氧气扩散系数变化关系式.相同流量的富氧采用双出氧口弥散形成的富氧面积比单出氧口弥散形成的富氧面积少,且海拔越高富氧面积减少量越大.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高原低气压环境富氧室供氧设备布置、安装,检测装置设计提供参考.
- 祝显强刘应书曹永正曹永正杨雄
- 关键词:缺氧环境富氧数值模拟
- 基于Vermeulen模型的活性炭脱硫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本文对工业用大颗粒活性炭吸附脱除烟气中SO_2开展了研究.对比分析了固相扩散理论模型与LDF、L-H、Vermeulen 3类经验模型在单颗粒上的吸附模拟结果,其中Vermeulen模型与理论值的吻合度较高.同时基于Vermeulen模型对SO_2在大颗粒活性炭床层中的穿透曲线进行了模拟,并与实验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其准确度较高,判定系数R^2大于0.99.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剂的脱硫效率随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减小,SO_2进气浓度、线速度分别为1 000ppm、0.3m·s^(-1)时,3、5、10mm粒径活性炭床层穿透时间分别为6、4、1min,穿透后Cout/Cin升至20%时所经历的时间分别为34、22、15min;此外,床层最大吸附速率在吸附过程中受内扩散阻力影响而减小,且轴向各点吸附速率逐渐趋于一致.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工业活性炭对SO_2的吸附脱除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 李子宜刘应书王海鸿杨雄
- 关键词:活性炭二氧化硫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