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作品数:926 被引量:3,564H指数:24
相关作者:刘永丰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91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3篇天文地球
  • 157篇经济管理
  • 132篇文化科学
  • 129篇农业科学
  • 121篇环境科学与工...
  • 83篇历史地理
  • 75篇生物学
  • 37篇水利工程
  • 3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2篇建筑科学
  • 11篇社会学
  • 8篇自然科学总论
  • 7篇交通运输工程
  • 6篇政治法律
  • 5篇医药卫生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电子电信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12篇地理
  • 106篇青藏
  • 104篇青藏高原
  • 79篇土壤
  • 65篇生态
  • 64篇教学
  • 57篇旅游
  • 49篇气候
  • 48篇青海湖流域
  • 45篇植被
  • 42篇流域
  • 37篇影响因素
  • 36篇高中地理
  • 32篇气候变化
  • 31篇土地利用
  • 31篇河流域
  • 30篇生态系统
  • 27篇理教
  • 26篇课程
  • 25篇国家公园

机构

  • 905篇青海师范大学
  • 96篇教育部
  • 84篇中国科学院
  • 70篇青海省人民政...
  • 69篇北京师范大学
  • 26篇兰州大学
  • 22篇青海大学
  • 16篇陕西师范大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4篇华东师范大学
  • 13篇陇东学院
  • 12篇南京大学
  • 12篇宁夏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西...
  • 10篇青海民族大学
  • 10篇青海省气象科...
  • 8篇西安科技大学
  • 8篇青海省气候中...
  • 8篇青海省防灾减...
  • 7篇青海省地质调...

作者

  • 63篇曹广超
  • 38篇陈克龙
  • 34篇曹生奎
  • 22篇唐仲霞
  • 19篇鄂崇毅
  • 18篇侯光良
  • 17篇周华坤
  • 13篇毛旭锋
  • 13篇刘峰贵
  • 12篇魏晓燕
  • 12篇肖景义
  • 12篇袁杰
  • 11篇苏旭
  • 10篇陈宗颜
  • 10篇米文宝
  • 9篇张忠孝
  • 8篇刘玉萍
  • 7篇李玲琴
  • 7篇王文颖
  • 7篇解家安

传媒

  • 40篇中学地理教学...
  • 35篇青海师范大学...
  • 34篇中学教学参考
  • 33篇生态科学
  • 25篇全球变化数据...
  • 20篇内蒙古科技与...
  • 18篇青海环境
  • 17篇水土保持研究
  • 17篇干旱区研究
  • 17篇草地学报
  • 16篇地理科学进展
  • 16篇青海科技
  • 13篇干旱区资源与...
  • 12篇水土保持通报
  • 12篇干旱区地理
  • 12篇第四纪研究
  • 11篇地理研究
  • 10篇地理教育
  • 9篇中国沙漠
  • 9篇兰州大学学报...

年份

  • 25篇2025
  • 132篇2024
  • 127篇2023
  • 158篇2022
  • 124篇2021
  • 106篇2020
  • 99篇2019
  • 69篇2018
  • 10篇2017
  • 1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0
  • 7篇1999
  • 4篇1998
  • 5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4
  • 6篇1993
9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社区居民旅游开发影响感知与态度测评研究——以青海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被引量:6
2018年
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是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评判依据。本文以青海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案例地,采用均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开展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影响感知与态度测评研究,并对旅游地生命周期同属参与阶段的社区居民旅游开发影响感知与态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为促进地区全域旅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
肖景义肖景义张嘉昱张纯
关键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研究的科学问题
2024年
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研究日益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前沿与焦点,这与人类对于世界屋脊的极端高寒缺氧环境的适应密不可分。目前关于高原早期人类活动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原最早人类活动时间与地点、史前人类在高原的进军与扩散历程、高原早期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极端环境与人类活动、高原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过程、人类在高原的定居历程与高原新石器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等诸多方面。但目前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侯光良侯广彦
关键词:青藏高原史前
近30年中学地理教具发展特点与演变趋势研究
2024年
地理教具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地理问题、探究地理现象和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辅助作用.以中国知网为依托,检索到近30年以“地理教具”为主题,发表在期刊、学位论文以及会议文集等的文献241篇,并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地理教具正不断向多样化、直观化、生活化和学生主体化等方面发展.结合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指出未来地理教具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1)地理教具更加注重表现人地关系;(2)地理教具更加注重从整体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表现地理环境;(3)地理教具更加注重结合区域思维,从不同尺度表现地理环境复杂性;(4)地理教具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和调查.
隋皓宇金彦香雷延金
关键词:中学地理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2025年
生态系统服务从概念提出至今经历了50余年的研究历程,多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旺盛的实践应用需求推动了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向纵深和广域发展.总结与回顾了生态系统服务量化、生态系统服务维持机制和生态系统服务应用研究进展.建立了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生态系统服务量化方法,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量化的精度,揭示了生态系统服务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约束作用关系理论框架和方法,揭示了生态系统服务相互作用关系的依赖性、竞争性、独立性特征及其生态学机制.提出了集景观格局-生态过程/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居民福祉于一体的土地利用优化策略方案,支撑了区域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定.
于德永
关键词:绿色GDP生态产业
良渚聚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2024年
良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场所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目前已广泛运用考古手段探索良渚聚落的人地关系,但大尺度分析聚落整体分布特征还相对薄弱。基于良渚聚落的相关资料,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聚落数据进行核密度、标准差椭圆、泰森多边形分析,揭示良渚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良渚聚落一到四期总体呈现“南密北疏”的分布格局;由核密度可知其由双核心模式变为单核心模式;由标准差椭圆可知良渚聚落重心逐步向北迁移,同时椭圆形状在第四期发生重大变化;由泰森多边形可知聚落规模呈现一、二期最高等级领地数量相同,南北齐头并进发展,三、四期北部最高等级领地比南部多,出现群星环绕的局面。(2)良渚聚落遗址点的减少或增加与气候密切相关,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如洪涝等进一步影响聚落的发展,而自然灾害的进一步加剧,有可能导致聚落群间的战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变化,最终导致良渚聚落逐渐衰落直至灭亡。
张欣玥侯光良侯光良金孙梅陈鸿明侯志瑞
关键词:大尺度GIS空间分析
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8
2022年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温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是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和基础,为开展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提供基础资料。基于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气象站观测数据,以高程为协变量,结合专业气象插值软件ANUSPLIN对气温和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利用线性回归法分析了青海湖流域2000—2018年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青海湖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增速为0.30℃·(10a)^(-1),春季增温显著。(2)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增速为73.20 mm·(10a)^(-1),春夏季增速显著、秋季变化不明显、冬季趋于变干。(3)青海湖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空间匹配差异显著。从年尺度来看,气温和降水量莫兰指数(Moran’s I)为-0.66,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面积比为67.56%,水热组合空间匹配不佳。从季节尺度来看,青海湖流域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气温和降水量Moran’s I分别为-0.49、-0.80、-0.32和-0.14,均为空间负相关。春夏季,流域低海拔区域气温逐渐升高,高海拔区域降水量逐渐增多,气温和降水量空间负相关面积逐渐增大,水热组合空间匹配不佳。值得强调的是青海湖巨大水体对环湖区局地气温的调节作用明显,是青海湖流域的“气候调节器”。
韩艳莉于德永陈克龙杨海镇
关键词:气温降水量空间自相关青海湖流域
“尺度”大概念下的地理单元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大气”为例
2023年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整体规划课时安排,科学制订教学目标,设计单元教学,成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以“尺度”为大概念,对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大气”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统筹设计,从重构单元学习体系、设计学习过程及制订评价体系出发,探讨了基于尺度的单元教学设计模式。
王思涵李海林陈宗颜陈宗颜
关键词:单元教学
基于SAR偏移量跟踪法提取岗纳楼冰川流速被引量:10
2020年
冰川动态变化监测有助于反映全球和区域气候演变,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近年来,基于SAR数据研究冰川运动已成为主流技术之一。基于SAR提取冰川流速主要包括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多孔径雷达干涉和偏移量追踪法。本文采用SAR偏移量追踪法中的强度追踪法,提取青海省哈拉湖东北部岗纳楼冰川沿距离向、方位向的冰川流速。试验结果表明,距离向冰川运动速度提取效果较好,最大流速达15.36 m/a,流速从中轴向两侧递减,在冰舌末端趋于0;方位向提取的冰流速最大达18.27 m/a,但因电离层干扰,方位向流速图中存在一些方位向条纹。此外,由于冰流速在方位向分量小等因素的影响,本文研究提取的方位向流速精度低于距离向。
张生鹏周中正赵利江张永荥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
黄河流域甘肃段城镇经济空间结构特征演变及动因探析
2024年
[目的]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甘肃段作为甘肃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主体的时代背景下,从经济视角探索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内在属性以提高黄河流域甘肃段总体发展水平。[方法]借助引力模型、区位商指数及地理探测器分别从城镇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城镇竞争优势结构、产业集聚结构3个方面对黄河流域甘肃段城镇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动因进行探讨。[结果]区域经济联系网络水平和城镇竞争优势水平均逐步提升,其结构由单中心簇型向多中心簇型演进,第一产业集聚结构经历了“全局型结构—穿孔型结构”演变过程,第二产业集聚结构为穿孔型结构,且该结构逐步增强,第三产业集聚结构经历了“穿孔型结构—局部型结构—穿孔型结构”的演变过程;黄河流域甘肃段城镇竞争优势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关系密切,相应产业产值占比越高产业发展越集聚,此外受生态保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已经开始走去工业化及工业转型道路,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财政支出在发展第二产业上的投入占比将下降。
宁雷连华盛双庆牛月刘曦汪腾
绿洲城镇化和退耕还草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武威市为例
2024年
以武威绿洲为研究区,利用201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价值当量因子法,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和敏感性指数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退耕还草和城镇化背景下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未利用地和草地是武威绿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草地、城镇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园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主要呈现出耕地、林地和园地转为草地、城镇及工业建设用地的变化特征。(2)2010—2018年武威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降低,除草地和水域增加,其余地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减少。其中,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比最高,两者占比达71%以上,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贡献者,耕地和林地面积变化是武威绿洲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3)2010—2018年武威绿洲生态效益总体偏低,退耕还草政策实施和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明显。未利用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利用前景广阔,需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持续开展荒漠化治理和未利用地生态修复保护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
崔博亮王沛陈克龙安彦明祁闻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共9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