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

作品数:1,471 被引量:6,351H指数:34
相关作者:王汝俊黄志新徐颂芬陈苇菁邵庭荫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高校中医内科学E-研究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27篇期刊文章
  • 54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01篇医药卫生
  • 9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哲学宗教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理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79篇中医
  • 188篇细胞
  • 159篇结肠
  • 147篇溃疡
  • 144篇脾虚
  • 131篇慢性
  • 128篇脾胃
  • 116篇胃炎
  • 110篇中医药
  • 107篇湿热
  • 105篇结肠炎
  • 101篇虚证
  • 98篇黏膜
  • 98篇溃疡性
  • 96篇中药
  • 95篇溃疡性结肠炎
  • 91篇蛋白
  • 90篇周福生教授
  • 86篇热证
  • 85篇综合征

机构

  • 1,467篇广州中医药大...
  • 126篇广州中医药大...
  • 60篇广东省中医院
  • 45篇上海中医药大...
  • 41篇中山大学
  • 3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4篇广东药学院
  • 20篇河南中医药大...
  • 1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1篇佛山科学技术...
  • 10篇深圳市中医院
  • 9篇浙江省中西医...
  • 9篇亚宝药业集团...
  • 8篇华南师范大学
  • 8篇教育部
  • 8篇广东省中医研...
  • 7篇北京市中西医...
  • 6篇广东省人民医...
  • 6篇广州医学院第...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49篇周福生
  • 210篇陈蔚文
  • 192篇胡玲
  • 177篇劳绍贤
  • 152篇李茹柳
  • 142篇王汝俊
  • 106篇罗琦
  • 98篇李燕舞
  • 98篇王建华
  • 93篇陶双友
  • 91篇巫燕莉
  • 88篇杜群
  • 85篇于丰彦
  • 84篇廖荣鑫
  • 80篇连至诚
  • 68篇黄志新
  • 57篇许仕杰
  • 53篇纪云西
  • 52篇陈苇菁
  • 44篇徐颂芬

传媒

  • 88篇广州中医药大...
  • 75篇中药药理与临...
  • 70篇新中医
  • 52篇中药新药与临...
  • 34篇中华中医药杂...
  • 3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9篇世界华人消化...
  • 28篇中国中西医结...
  • 26篇第二十次全国...
  • 24篇中医药学刊
  • 2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9篇中医杂志
  • 19篇中药材
  • 17篇辽宁中医杂志
  • 16篇中国中医基础...
  • 16篇2006年广...
  • 14篇现代中西医结...
  • 13篇中国中医药信...
  • 13篇中国实验方剂...
  • 13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6篇2021
  • 18篇2020
  • 39篇2019
  • 28篇2018
  • 40篇2017
  • 44篇2016
  • 39篇2015
  • 45篇2014
  • 61篇2013
  • 81篇2012
  • 60篇2011
  • 118篇2010
  • 142篇2009
  • 160篇2008
  • 75篇2007
  • 90篇2006
  • 74篇2005
  • 62篇2004
1,4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证型慢性胃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0、NF-~κB的表达研究被引量:20
2012年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脾气虚证外周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86例2008年6月—2009年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胃湿热证67例(湿重于热30例,湿热并重27例,热重于湿10例)、脾气虚证19例,另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健康教职工和学生志愿者12名作为对照组。采集各组外周血,采用安速幽门螺旋杆菌(Hp)血清快速法检测Hp感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SP70、NF-κB表达。结果脾胃湿热与脾气虚证Hp感染率分别为37.31%和36.84%(P>0.05)。与对照组比较,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组淋巴细胞HSP70表达降低,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组及脾气虚证组NF-κB表达升高(P<0.05)。脾胃湿热、脾气虚证Hp阳性组NF-κB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脾气虚证Hp阳性组HSP70表达高于同证型Hp阴性组(P<0.05)。此外,HSP70、NF-κB表达与Hp感染相关系数分别为-0.023和0.027(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NF-κB在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脾气虚证表达的升高可能反映了中医理论中"内邪"的致病作用;HSP70在脾气虚证HP阳性表达的升高,及在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表达的降低可能反映了"正气抗邪"、"邪盛正虚"的作用;Hp可能并非引起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发生的唯一"外邪"因素。
胡玲郑晓凤鄢雪辉梁嘉恺古文莉劳绍贤
关键词: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
糖尿病大鼠胃电异常、胃动力基本功能单位病理损害及“糖胃康”的防治作用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观察研究糖尿病胃动力障碍 (DGMD)发生的电生理机制及细胞病理学基础。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胃窦部埋植银电极 ,以成都泰盟BL -4 10型生理实验系统记录胃电。除对照组大鼠外 ,其余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以制作糖尿病模型 (DM组 ) ,并随机抽取约一半造模大鼠灌服中药复方“糖胃康”(DM -TCM组 )。实验电生理观察 2个月后 ,3组大鼠的胃组织作纵肌 -神经丛铺片 ,并综合应用NDP组化染色、ZIO组化染色、c -kit及nNOS免疫组化法 ,以光镜及电镜观察DM组大鼠胃动力基本功能单位 (BFUGM) ,即壁内神经 (ENS) -Cajal间质细胞 (ICC) -平滑肌(SMC)的病理改变 ,并观察“糖胃康”的防治作用。结果 DM组大鼠的胃电明显异常 ,主要表现为胃电基本电节律的频率、波幅及峰电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其波幅尚随造模时间推移而下降。而DM -TCM组大鼠胃电波幅随造模时间推移的下降则较轻微 ,其峰电发生率亦高于DM组。DM组大鼠胃动力基本功能单位有明显的病理改变 ,其SMC排列紊乱 ,SMC内有较多胞质溶解性空泡 ,线粒体肿胀 ;肌间丛ENS神经元胞质部分溶解 ,线粒体肿胀 ,嵴溶解 ,神经轴突有较多空泡性变 ;ICC分布不均 ,数量减少 ,线粒体肿胀 ,核周细胞浆减少等。DM -TCM组大鼠胃ENS、ICC及SMC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DM组。
连至诚李卫东张书征张万方陈苇菁钟廷机张玲梅曾强陈云陆英杰钟毅赵自明雷娓娓黄真炎杨冬娣吴玲霓黄伟文熊玉冰刘冬年宫雅南胡惠娟董莲萍李万根邹移海杨小琼陈嘉
关键词:糖尿病糖胃康胃动力障碍细胞病理学
不同证型HP 相关胃病与HSP70 和NF-κB 炎症通路表达的关系
作为内源性保护蛋白,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对维持胃黏膜 的完整有重要作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活化后的表达与胃黏膜炎症 密切相关...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应用代谢组学探讨脾虚证候理论实质的研究思路
中医的脾是一个结构和功能的综合性概念,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等说明脾在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作用。《黄帝内经》最早提出脾气虚的病机,并作了详细精辟的论述。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
季幸姝周福生侯丽颖
文献传递
脾虚证补气药运用时机选择——周福生教授临床经验介绍
脾虚证运用健脾益气中药,无可厚非,但真正在健脾益气中药的选择以及运用时机上,是很有讲究的。因为临床上脾虚证兼杂症较多,单纯性脾虚证少见,所以对于脾虚证患者健脾益气中药的运用要注意种类的选择、时机的把握以及药量的增减。
纪云西周福生
关键词:脾虚证健脾益气中药补气药
文献传递
肝郁脾虚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被引量:3
2009年
肝郁脾虚证是临床上的常见证型。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医五藏中发病率最高的是肝脏,占五藏发病的39.6%,肝郁证及其相兼证候则占肝病总数的41.9%。由于本证涉及许多疾病,且常常衍变转化为其他证候,影响面大,危害甚广,已成为中医学病证研究领域的重点脏腑证候。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在动物身上复制的,以实验动物、器官、组织、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的具有人类病证现象的实验模型。它对于揭示中医理论的本质,发展中药药理学,丰富实验动物学的内容,有效地评价中药新药,
于丰彦周福生
关键词:肝郁脾虚证实验动物学流行病学资料病证研究中医药理论
补脾益肠丸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模型大鼠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补脾益肠丸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高敏大鼠模型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母子分离内脏高敏感模型模拟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表现,通过动态变化、水应激排便实验及5-HT水平检测观察补脾益肠丸对IBS的影响。结果:母子分离模型可模拟IBS肠道高敏状态,模型大鼠肠腔压力值显著降低,水应激排便颗粒显著增加,结肠及脑组织5-HT含量增高;经治疗后,补脾益肠丸大(6g/kg)、中剂量(3g/kg)可明显降低母子分离内脏高敏模型大鼠肠道敏感性,减少水应激刺激引起的排便数量,降低结肠及脑组织5-HT含量,为临床治疗IBS提供依据。结论:补脾益肠丸能明显缓解IBS内脏高敏模型大鼠肠道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及中枢5-HT含量有关。
莫国强郭钟慧何风雷李燕舞王汝俊
关键词:补脾益肠丸
中医“脾主肌肉”与线粒体功能的相关性探析被引量:25
2014年
中医学认为"脾主肌肉",人体一身的肌肉都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和津液的濡养,现代医学中线粒体的能量代谢与脾密切相关。现结合有关神经肌肉病与线粒体功能相关性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结果,从生理、病理及治疗三方面,探讨中医"脾主肌肉"与线粒体功能的相关性,从而揭示中医药从脾论治重症肌无力等神经肌肉病的作用机制。
孙莹宋雅芳胡齐
关键词:脾主肌肉线粒体神经肌肉病
COPD及肺心病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胃肠动力障碍-胃电图改变及与血气异常的关系被引量:12
2003年
目的 研究不同中医证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及肺心病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表现及与血气异常的关系。方法 对 41例COPD及肺心病患者作中医辨证 ,检测胃电图并作血气分析。另检测 64例普通人的胃电图 ,为对照组。结果 ①多数COPD患者有纳差 ( 87 5 %)和大便改变 ( 5 0 %) ,而肺心病尤其失代偿期患者除纳差 ( 10 0 %)和大便改变 ( 10 0 %)外 ,出现恶心呕吐 ( 3 6 8%)及食后腹胀 ( 73 7%)等胃动力障碍症状 ,显示随肺部疾病累及心脏 ,下消化道动力障碍向上消化道发展的过程。②肾气虚和脾肾两虚组患者的胃电图频率偏高 ,且变异系数增大 ;脾肾两虚组的胃电图幅值 [空腹 ( 4 9± 15 ) μV、餐后 ( 3 8± 3 ) μV]明显低于健康人 [空腹 ( 174± 12 ) μV、餐后 ( 4 2 6± 2 8) μV]、肺气虚组 [空腹( 10 7± 2 8) μV、餐后 ( 5 49± 75 ) μV]和肾气虚组 [空腹 ( 99± 2 5 ) μV、餐后 ( 5 3 8± 162 ) μV]。可部分解释脾肾两虚患者恶心呕吐和食后腹胀等胃动力异常与排空障碍症状的电生理机制。③肺心病属中医肾虚组 ( 4 9 6± 8 6)mmHg及脾肾两虚证患者的血氧分压 ( 5 3 0± 4 4)mmHg低于正常 ,其血二氧化碳分压 ( 5 5 9± 6 3 )mmHg及 ( 5 5 0± 4 2 )mmHg则高于正常。结论 COPD及肺心病 ,尤其中?
胡惠娟董莲萍连至诚陈苇菁张万方曾强钟毅
关键词:COPD中医证型胃肠动力障碍胃电图肺源性心脏病
《大医精诚》的医学伦理学思想探析被引量:3
2004年
陈建伟张万方
关键词:《大医精诚》医学伦理学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医患关系
共14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