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 作品数:170 被引量:533 H指数:12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青海省科技厅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医药卫生 经济管理 更多>>
基于OCVOR优化模型的高寒受损煤矿区人工恢复效果评价研究 被引量:3 2024年 为探明高寒矿区施肥和覆土的生态恢复效果及土壤速效养分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数CVOR通过优化土壤基况设计为OCVOR指数,并采用VOR、CVOR和OCVOR指数对5种施肥梯度(分别为施磷酸二铵0.0125、0.0375、0.1125 kg/m^(2)以及1年不施磷酸二铵、5年不施磷酸二铵)和3种覆土厚度(0、20~25、40~45 cm)恢复措施下的高寒矿区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和恢复效果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指数对不同施肥和覆土措施的评价结果趋于一致,中施肥(磷酸二铵0.0375 kg/m^(2))和厚覆土(40~45 cm土壤厚度)是该地区适宜的恢复措施,整体上采用覆土措施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和恢复效果低于施肥措施。OCVOR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采用中施肥、重施肥(磷酸二铵0.1125 kg/m^(2))措施的生态系统为不健康和一般,轻施肥(磷酸二铵0.0125 kg/m^(2))、1年不施肥、重覆土措施的生态系统为警戒和差,中覆土(20~25 cm土壤厚度)、未覆土和5年不施肥措施生态系统为崩溃和很差。8种恢复措施下VOR、CVOR和OCVOR指数分别在0.18~0.95、0.02~0.30、0.05~0.41之间,OCVOR指数评价结果介于VOR和CVOR指数之间。与VOR和CVOR指数相比,OCVOR指数评价结果更加符合破坏程度大的高寒矿区煤矸石山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恢复实际,OCVOR模型更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杨鑫光 李志炜 王克宙 张湑泽 李希来 张静 王丽蓉关键词:人工草地 北京丁香质体基因组研究 2024年 为了解北京丁香的质体基因组特征,本研究分析了北京丁香的质体基因组结构和基因构成,并联合其它35个木犀科物种和2个泡桐科物种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丁香的质体基因组共编码131个基因,包含36个tRNA基因、8个rRNA基因和87个mRNA基因,分别占所有注释基因的27.48%、6.11%和66.41%;(2)在该质体基因组的密码子组成中,RSCU值大于1的密码子有30个,31个密码子的RSCU值小于1,且密码子有以G和C结尾的使用偏好性;(3)北京丁香质体基因组中共识别出178个正向重复序列和177个回文重复序列;(4)NJ系统发育树表明北京丁香与丁香属植物暴马丁香亲缘关系较为密切,丁香属植物与女贞属植物亲缘关系密切。 鲍海娟 徐春柳 王燕燕 谷小龙 刘晶关键词:木犀科 质体 系统发育树 藏药蕨麻可溶性膳食纤维酶法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6 2020年 以蕨麻为原材料,采用纤维素酶解法提取蕨麻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料液比、纤维素酶用量、酶解溶液p H、酶解温度、酶解时间5个因素对蕨麻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蕨麻可溶性膳食纤维酶解法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提取蕨麻中可溶性膳食纤维最优的工艺流程为料液比1︰20(g/mL)、纤维素酶用量350 U/g、酶解温度45℃、酶解溶液pH 4.5、酶解时间1 h。在工艺流程下,蕨麻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率为6.53%。 切吉卓玛 李军乔 李积雲关键词:可溶性膳食纤维 酶法 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2022年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温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是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和基础,为开展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提供基础资料。基于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气象站观测数据,以高程为协变量,结合专业气象插值软件ANUSPLIN对气温和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利用线性回归法分析了青海湖流域2000—2018年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青海湖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增速为0.30℃·(10a)^(-1),春季增温显著。(2)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增速为73.20 mm·(10a)^(-1),春夏季增速显著、秋季变化不明显、冬季趋于变干。(3)青海湖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空间匹配差异显著。从年尺度来看,气温和降水量莫兰指数(Moran’s I)为-0.66,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面积比为67.56%,水热组合空间匹配不佳。从季节尺度来看,青海湖流域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气温和降水量Moran’s I分别为-0.49、-0.80、-0.32和-0.14,均为空间负相关。春夏季,流域低海拔区域气温逐渐升高,高海拔区域降水量逐渐增多,气温和降水量空间负相关面积逐渐增大,水热组合空间匹配不佳。值得强调的是青海湖巨大水体对环湖区局地气温的调节作用明显,是青海湖流域的“气候调节器”。 韩艳莉 于德永 陈克龙 杨海镇关键词:气温 降水量 空间自相关 青海湖流域 点地梅属10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2025年 目的研究点地梅属Androsace L.物种叶绿体基因组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的偏好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测序了点地梅属1个物种(西藏点地梅)的叶绿体基因组,其他9物种的序列从NCBI下载。根据序列筛选条件,共得到41条共有序列。用CodonW 1.4.2计算相关参数,Python整理数据,R做相关性分析并绘图。结果点地梅属各物种密码子第1、2、3位置碱基组成GC含量表现为GC1>GC2>GC3,其中第3位GC含量最小。各位点GC含量相关性为GC1、GC2极显著,而两者与GC3相关性都不显著,说明3个位置GC含量变化机制不同。3个位置GC含量都小于50%,表明密码子倾向于使用A/U碱基,尤其是第3位。从10个物种中共鉴定到13~17个最优密码子。所有基因的有效密码子数(effective number of codons,ENC)均大于35,说明密码子使用整体偏性较弱。中性绘图、ENC-plot及PR2-plot分析显示,造成密码子使用偏性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但突变压对大部分基因的密码子偏性也有重要影响。系统发育及聚类分析显示密码子偏性在物种间是保守的。结论点地梅属叶绿体基因组蛋白编码基因倾向于使用A/U碱基编码的密码子,自然选择是影响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能为点地梅属的分子进化、系统发育及叶绿体基因工程提供基础。 郭玉朋 史明伟 马虎 马彦军 姚步青关键词:密码子偏性 自然选择 青海地区不同改良剂处理下牛粪氨气排放及氮素动态研究 被引量:6 2019年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以牛粪和牛尿(0.68:0.32)为原料,研究了1.9%三氯化铁、4.0%明矾和2.0%过磷酸钙处理对牛粪中氨挥发速率、氨挥发累计损失量、铵态氮、硝态氮和pH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处理牛粪pH、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与氨气挥发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对照组CK的氨挥发速率在第3 d第1次到达峰值,过磷酸钙和明矾处理第1次氨挥发速率峰值出现时间延迟至第4 d,三氯化铁处理的第1次氨挥发速率峰值延迟至第6 d出现。与对照组CK相比,三氯化铁处理的氨挥发速率最高峰值降低了25.6%,明矾处理降低了10.9%,过磷酸钙处理则增加了4.9%, 27 d后三氯化铁处理的氨挥发损失量最低,而且不同改良剂处理下的氨挥发都与空白对照有显著降低。牛粪的的氨挥发速率与铵态氮浓度呈负相关,与硝态氮浓度、pH呈正相关。三氯化铁可作为一种优良的化学改良剂施加在牛粪中,以达到氨气减排的目的,而过磷酸钙的作用并不明显,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赵明德 李惠梅 王文颖关键词:氨气 三氯化铁 明矾 牛粪 斑花黄堇和条裂黄堇不同采集地区和部位的红外指纹图谱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建立斑花黄堇和条裂黄堇不同采集地区和部位的红外指纹图谱,并进行特征分析。方法对照原植物标本鉴别斑花黄堇和条裂黄堇的原植物特征、生境情况、药材性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鉴定原药材及无水乙醇处理前后化学成分的红外光谱特征;相关软件分析各样品红外光谱。结果斑花黄堇和条裂黄堇的原植物从植株、叶片、药材性状有明显的区别,明确了药材中13个共有特征峰,主要含有黄酮、生物碱、多糖及苷类、酯类、芳香类等成分。无水乙醇处理后,各成分含量和比例都产生了相应变化,红外图谱大多相关系数在0.96以上,含有2个特征性主成分。结论从原植物和药材性状可辨别斑花黄堇及条裂黄堇,其化学成分相似,可为进一步显微鉴定和成分分离提取提供参考。 杜清 马琴 郭苏城 刘明地 吴江 候永强 江才 赵伟 任卓关键词:化学成分 红外光谱 指纹图谱 相关系数 主成分 海甜菜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为明确海甜菜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及影响因素,以海甜菜线粒体基因组136条蛋白编码序列(CDS)和叶绿体基因组52条蛋白编码序列为数据源,利用Codon W和CUSP软件,结合密码子使用的中性绘图分析、有效密码子数分析(ENC-plot)、偏倚性分析(PR2-plot),探究海甜菜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的偏好性,并明确最优密码子。结果显示:海甜菜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中所有密码子的平均G+C碱基含量分别为43.42%和37.92%;密码子第3位碱基多为A或U。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有效密码子数(ENC)分别为36.44~61.00和35.00~52.01,平均值为52.23和46.10。自然选择是影响海甜菜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的主要原因;GCU、AGG、GCU、CGA等27个密码子可视为最优密码子。本研究结果为海甜菜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包国媛 李文辛 杨鑫光 王雅琼关键词:线粒体基因组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 韭(Allium tuberosum)叶绿体基因组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以韭(Allium tuberosum)叶绿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 NovaSep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韭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研究了韭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密码子偏好性、简单重复序列、叶绿体基因组的比较和系统发育,以期为韭分子标记开发、种质资源鉴定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韭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54056bp,共注释133个基因,包括tRNA38个,rRNA8个,蛋白编码基因87个;韭cpDNA密码子偏爱以A或U结尾,Leu使用频率最高,Cys使用频率最低;在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检测250个SSR位点,其中单核苷酸重复数量最多(164个),六核苷酸重复最少(1个);基因组IR边界未出现明显的扩张和收缩;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野韭和韭亲缘关系最近。 王宏霞 郑文霞关键词: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系统发育分析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德令哈市生态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2 2022年 对生态环境进行脆弱性评价是划定生态保护重要区的重要前提。地处柴达木腹地的德令哈市位置偏远,基础数据获取难度大,按照常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通过改进评价模型,采用替代指标法进行评价。根据德令哈市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基于地理信息空间分析,采用改进模型法,对完整性不高的基础数据进行数据替代,从而对德令哈市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两种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德令哈市水土流失的极度脆弱区域面积为4905 km^(2),占区域总面积17.90%;土地沙化的极度脆弱区面积为4932 km^(2),占区域总面积18.00%。2)德令哈市的生态脆弱性较高,极度脆弱区面积为9032 km^(2),占区域总面积32.96%,集中分布在德令哈市的南部地区与柯鲁柯镇和怀头他拉镇的交界地区。该项研究可为德令哈市保护重要区的划定提供支撑。 陈圆 杨海镇关键词:GIS空间分析 生态脆弱性 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