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作品数:825 被引量:2,536H指数:20
相关作者:李永玲尹福斌解玉磊李岩刘璐璐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52篇期刊文章
  • 56篇会议论文
  • 4篇标准

领域

  • 354篇环境科学与工...
  • 99篇动力工程及工...
  • 94篇化学工程
  • 57篇文化科学
  • 47篇一般工业技术
  • 43篇冶金工程
  • 39篇电气工程
  • 38篇理学
  • 26篇金属学及工艺
  • 23篇建筑科学
  • 18篇农业科学
  • 16篇经济管理
  • 16篇机械工程
  • 13篇矿业工程
  • 12篇天文地球
  • 12篇医药卫生
  • 11篇自动化与计算...
  • 9篇轻工技术与工...
  • 8篇生物学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2篇污染
  • 63篇催化
  • 40篇重金
  • 39篇重金属
  • 37篇教学
  • 34篇数值模拟
  • 34篇值模拟
  • 28篇催化剂
  • 27篇纳米
  • 27篇钢铁
  • 26篇土壤
  • 25篇动力学
  • 25篇分子
  • 22篇电池
  • 22篇烟气
  • 22篇污染物
  • 20篇能源
  • 20篇垃圾
  • 20篇传热
  • 18篇降解

机构

  • 812篇北京科技大学
  • 34篇清华大学
  • 23篇中国环境科学...
  • 17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河北科技大学
  • 14篇中国环境监测...
  • 1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首都师范大学
  • 10篇河钢集团有限...
  • 9篇北京工业大学
  • 8篇北京联合大学
  • 7篇中国恩菲工程...
  • 7篇北京市地质工...
  • 7篇国网综合能源...
  • 5篇北京化工大学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5篇华北电力大学
  • 5篇军事科学院
  • 5篇伊犁师范大学
  • 5篇生态环境部环...

作者

  • 25篇张欣欣
  • 25篇冯妍卉
  • 19篇王立
  • 16篇尹少武
  • 15篇童莉葛
  • 12篇季宏兵
  • 11篇苍大强
  • 10篇易红宏
  • 10篇邱琳
  • 10篇冯黛丽
  • 9篇林海
  • 9篇苏庆泉
  • 9篇唐晓龙
  • 9篇董颖博
  • 8篇李再兴
  • 7篇朱媛媛
  • 7篇邱勇
  • 7篇张缦
  • 7篇刘应书
  • 7篇罗春欢

传媒

  • 44篇工程科学学报
  • 40篇工程热物理学...
  • 33篇环境工程
  • 27篇化工进展
  • 24篇中国环境科学
  • 20篇化工学报
  • 18篇中国冶金教育
  • 17篇环境科学研究
  • 17篇环境工程学报
  • 15篇现代化工
  • 15篇冶金能源
  • 13篇环境科学
  • 13篇精细化工
  • 13篇中南大学学报...
  • 12篇环境卫生工程
  • 11篇金属世界
  • 11篇材料导报
  • 10篇金属矿山
  • 9篇化工新型材料
  • 9篇稀有金属

年份

  • 8篇2024
  • 104篇2023
  • 125篇2022
  • 117篇2021
  • 110篇2020
  • 130篇2019
  • 93篇2018
  • 106篇2017
  • 19篇2016
8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蒙特卡洛法和分形理论的接触导热计算被引量:3
2019年
根据固体粗糙表面的随机特性和分形特性,结合蒙特卡洛法和Weierstrass-Mandelbrot分形函数,对粗糙表面的形貌和接触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接触热阻的计算模型,并研究了表面分形参数对固体界面间接触导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蒙特卡洛法和表面分形理论建立的接触热阻计算模型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接触热阻,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分形参数能够唯一确定地表征固体粗糙表面的形貌,从而使得接触热阻的计算具有确定性;在一定的接触压力下,接触界面间的热导率随着分形维数D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分形参数G的增大而减小。
张琳冯妍卉王智学
关键词:表面形貌蒙特卡洛法接触热阻
新型核壳材料的性能及其在环境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2019年
随着新型环境材料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纳米核壳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及其在诸多性能上的独特优越性,受到广大环境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关注。详细归纳和总结了纳米核壳材料优良的光学性能、催化性能、电化学性能、吸附性能及其作用机理,并阐述了相关性能在解决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问题及能源危机问题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同时对纳米核壳材料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进一步加强对纳米核壳材料作用机理的研究,优化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利用合理的办法尽快使其投入到工业化运行,可使核壳材料获得更好的研究价值和利用价值。
马传博易红宏唐晓龙赵顺征宋灵灵
关键词:环境领域
生活垃圾渗滤液脱除垃圾焚烧飞灰中氯及重金属的实验被引量:6
2019年
对比考察了纯水与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对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洗涤脱氯脱毒效果。结果表明:纯水与渗滤液均可脱除飞灰中水可溶性氯盐(KCl、NaCl和CaClOH),对飞灰中水不可溶性氯盐(Friedel’s盐)去除效果较差。渗滤液脱氯残渣中氯含量比纯水脱氯残渣低。此外,与纯水洗涤相比,渗滤液可进一步脱除飞灰中重金属(Cu、Pb、Zn)。飞灰在洗涤过程中可吸附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及部分重金属(Mn、As、Cr)。因此,以渗滤液替代纯水用于飞灰洗涤脱毒是一种可行的协同处置方式。
王梦璐汪群慧王晓娜高明吴川福岛岗隆行
关键词:生活垃圾飞灰渗滤液脱氯重金属
CO选择性甲烷化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CO选择性甲烷化被认为是适用于低温燃料电池的、最具发展潜力的CO深度去除技术,而该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在于高性能负载型催化剂的开发。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CO选择性甲烷化的研究进展,以催化剂的选取和评判标准为起点,着重论述了CO和CO_(2)甲烷化的反应机理、粒径效应以及载体和助剂对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最后总结了CO选择性甲烷化的研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分析表明,选取合适的活性组分负载量以及载体和助剂可以大幅度提高催化剂的CO甲烷化活性,而通过氯离子改性以及Ru-Ni双金属的制备来控制金属-载体作用界面则是提高催化剂CO甲烷化选择性的关键。指出对甲烷化反应机理的研究和具有长期稳定性催化剂的开发是未来CO选择性甲烷化研究的重点。
纪子柯包成
关键词:催化剂反应机理活性
餐饮废油作为碳源用于微生物油脂生产:促进还是抑制?
2023年
1研究亮点*餐饮废油浓度低于7.3 g/L时可起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而高于21.9 g/L时则影响氧气供应;*产油微生物在酸碱调控下可单独利用餐饮废油生产微生物油脂,其利用率可达77.3%;*餐饮废油与葡萄糖共同作为产油底物时,餐饮废油可促进葡萄糖的利用。
高振马英群刘雨汪群慧
关键词:共发酵餐饮废油餐厨垃圾微生物油脂
多孔陶瓷膜烟气水分回收理论与模型研究
2022年
化石燃料燃烧烟气中含有大量水分和潜热,高湿度烟气的直接排放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多孔陶瓷膜是目前烟气水热回收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其水分回收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定量描述是该技术发展和装置设计的关键所在。分析了水分在多孔陶瓷膜表面及内部传质机理,基于Kelvin理论建立了水分在陶瓷膜内毛细凝聚热力学模型,并选取典型烟气温/湿度条件,得出不同工况下陶瓷膜发生毛细凝聚的临界孔径、凝聚水量及工作孔体积占比;进而基于毛细凝聚的表面传质和孔道输运Hagen-Poiseuille方程建立了陶瓷膜水分传质动力学模型,对典型温/湿度工况下回收水通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多孔陶瓷膜的毛细凝聚效应对烟气水分回收的优越性十分明显,其表面回水通量远远大于冷凝法的水通量,孔径越小,表面水通量越高,但及时将孔道内的液态水输运到陶瓷膜另一侧需要的压差也越大,本文计算条件下,膜孔径为20.0 nm的陶瓷膜较为适宜。
马语峻刘向军
关键词:陶瓷膜热力学动力学模型
京津冀地区钢铁企业大气污染影响评估被引量:34
2017年
利用京津冀钢铁行业高分辨率排放清单,结合区域具体淘汰产能设备名单,采用空气质量模式CAMx模拟并分析现状和化解产能情景下京津冀地区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对区域空气质量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现状情景下,冬季钢铁企业对整个区域PM_(2.5)、SO_2、NO_x最高浓度贡献比例分别为14.0%、28.7%、43.2%,夏季分别为13.1%、28.7%、53.4%.化解产能情景下京津冀钢铁行业SO_2、NO_x、烟粉尘、PM_(2.5)与2012年排放现状相比,排放量分别下降了10.75%、10.65%、9.75%、9.75%,排口数量下降了11.74%,钢铁企业对京津冀各城市PM_(2.5)、SO_2、NO_x浓度贡献比例均有减少,冬季贡献比例最多减少了1.4%、2.5%、3.1%,夏季贡献比例最多减少了0.9%、2.0%、3.5%.
伯鑫徐峻杜晓惠郭倩倩甄瑞卿田军蔡博峰王龙飞马方曙周北海
关键词:京津冀钢铁大气污染CAMXPM2.5
脱硫用活性炭热再生性能变化实验研究
研究了烟气脱硫用活性炭对SO2的吸附及热再生过程中吸附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多次再生的活性炭吸附SO2的性能存在先下降再平稳再下降的趋势。同时也发现活性炭无法无限制多次使用,在多次再生使用后会出现性能下降至无法满足...
刘俊杰; 宋存义; 童震松; 张思华; 于春艳;
关键词:活性炭热再生
文献传递
粉煤气化细灰微观结构及表面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合成气热量回收装置内的积灰使其换热效率大幅降低,如何避免或减少积灰是该技术研发的关键。为分析不同粉煤气化工艺中热量回收装置内的积灰问题,选取2种典型粉煤气化工艺产生的细灰,即来源于上行气激冷工艺的细灰A和来源于下行水激冷工艺的细灰B,对其微观结构及表面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2种细灰的黏附特性,探究了2种细灰差异的主要原因。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了细灰的粒径分布,采用扫描电镜观测细灰的微观形貌,并根据能谱分析测定细灰表面的元素含量,采用毛细渗透法测得了2种细灰的超纯水接触角,并根据Neumann状态方程计算得到细灰的表面能。结果表明,细灰A的颗粒呈规则球形,体积分数累积分布最大的颗粒直径d d为1.2μm,表面不含碳元素;而细灰B大部分为结构疏松的不规则大颗粒(d d为45μm),表面含碳量高;细灰A和细灰B的超纯水接触角分别为39.69°,79.06°,表面能分别为56.77和26.85 mJ/m^(2),细灰B的表面能显著低于细灰A;基于黏附功及临界黏附力的分析发现,在热回收装置中以范德华力为主要黏附作用力的区域,细灰A将比细灰B更容易黏附,且难以靠重力或机械振打清除。结合气化工艺过程的分析认为,造成2种细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化工艺中细灰和粗渣分离方式的不同,上行气激冷工艺中决定分离的主要作用是气化室内的旋流作用,而下行水激冷工艺中则是激冷室内的水浴分离作用;热回收装置内的积灰除考虑细灰本身的特性外,还需考虑工艺条件对于细灰量的影响。表面能测量方法降低了堆积状态差异造成的试验结果偏差,可作为粉煤气化细灰表面能的定量分析方法。
张燕乐恺于卓艺张欣茹张欣欣
关键词:粉煤气化微观结构表面能
北京平谷金矿区及周边尾矿库土壤中汞的污染分布对比及风险评价被引量:6
2020年
对北京平谷金矿区及周边尾矿库土壤进行采样,分析土壤样品的理化性质及总汞含量,对土壤样品中汞的不同形态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土壤汞污染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金矿区土壤汞污染相对更加严重,但个别尾矿库土壤出现汞污染异常点,因此对尾矿库周围土壤的监测和治理仍十分必要。与金矿区土壤相比,尾矿库土壤由于长期静置堆存,土壤矿化程度增强,生物稳定性提高。尾矿库的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总体稍低于金矿区,但尾矿库3个异常点位呈中度风险,应警惕尾矿库矿渣长期堆存后产生的渗滤液向土壤中扩散造成严重的汞污染。
蒋玉琢王雪梅周颖邢宇鑫赵云峰季宏兵
关键词:金矿区尾矿库
共8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