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 作品数:38 被引量:55H指数:5
-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关于黄帝世系的文献及其形成历程
- 2019年
-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祖,从《史记》以来为历代帝王所追溯,其追溯的方式即世系的附会。其追溯的本源起自先秦,从原始口传文献开始,到西周奠世系所产生的制度文献,再到战国以来的整合文献,黄帝从一族、一姓之祖变成诸族、诸姓的共祖,就在于这几个阶段内世系文献的渐次附会。一、黄帝与原始世系文献原始世系文献主要是指保存于《山海经》中的世系材料。有关黄帝一系及其特点如下所示:其一,血缘的交叉与世系的单线传承。
- 刘晓
- 关键词:《世本》
- 大雅:传统文化视域中的高等教育资源被引量:1
- 2016年
- 习惯上认为,中国当代高等教育主要应该从西方教育文化横向地移植最新的模式,汲取最多的营养。本文在有条件地肯定横向移植的同时,强调纵向继承,认为特别应该在本土文化视野中找寻资源。文章梳理了传统文化中的高等教育理念、教育实践以及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通过对这些本土学术话语的重新阐释,以俟为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某种借镜和启示。
- 李浩
-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术话语高等教育
- 西安大遗址保护开发的矛盾与平衡
- 2022年
- 从文化层面看,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周、秦、汉、唐历史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从经济角度看,西安是古丝绸之路起点,“一带一路”建设重镇、西部开放桥头堡,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枢纽城市。西安大遗址片区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分布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其保护、开发、利用具有特殊意义。尤其是西安处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现代产业升级的重要转型关头,地方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拉动地区GDP,与涵养历史文化、丰富大众文化产品供给时而冲突、时而一致,在长、短期内均存在种种博弈。
- 王晨佳
- 关键词:扩大就业古丝绸之路国际化大都市不可移动文物大遗址保护桥头堡
- “园林诗”范畴的史实与学理新说被引量:1
- 2022年
- 通过梳理山水诗、田园诗和园林诗等概念的由来,叙述了山水诗、田园诗的缘起与演变,勾勒唐代园林的兴盛历程来彰显园林诗的突出特点。文章引入景观学“四种自然说”等理论,以求从学理上界定荒野、田园和园林等自然景观环境,也为园林诗范畴的成立寻找学理的依据,为当前的文学史和唐诗史书写提供一更新的话语系统和理论范畴。
- 李浩
- 关键词:文学史景观学
- 开启西部文化建设新征程被引量:1
- 2020年
- 2000年5月23日,国家文化部颁布《文化部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西部文化建设的意见》,对西部文化发展多个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岁月不居,如今距离"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已20年。这20年来,西部地区的变化不只体现在物质生活的充盈余裕,文化生活也在逐渐改善;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增加、完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头并进;西部文化与东部文化对话交流广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西部人口整体文化素质提升等等。
- 李浩张薇
-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交融文化产业
- 新发现唐代刻石名家邵建和墓志整理研究被引量:7
- 2018年
- 新见出土文献《大唐故中书省镌□□题玉间都勾当刻玉册官游击将军右威卫左郎将上柱国高平郡邵府君墓志铭并序》对于我们了解唐代石刻名家邵建和及其家族有重要意义,还可以细化并深化对唐代刻工及石刻艺术家群体的了解。新出史料与传世文献互相映证,对于金石学及刻石艺术以下几方面的认知有重要推进:对墓主邵建和的卒年、年龄、卒葬地有了准确的记录;对邵建和家族和醴泉邵氏世系的简要勾勒以及唐代刻石艺术名家系谱的简要罗列。中唐以后,世家士族日渐式微,但在刻石技艺行业中却出现明显的集团化和家族化倾向。
- 李浩
- 关键词:金石学家族化
- 唐诗影像中的河西走廊及其社会生活
- 2024年
- 在缺乏影像的时代,唐诗记录了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地区的自然风物及人文景观,记录了该地区爆发的战争和该地行政归属变化,储存了在这个地区生活过的人和向往这个地区的人最为真挚的情感。河西走廊对唐诗而言具有重要的空间意义:它为唐诗摹写自然景物、书写人文景观提供了独特的对象;河西走廊地理位置连接西域,其间的战争成为唐诗表现的重要内容,与此主题相关的作品是唐人血脉中最为沸腾的血液,其中包含着休戚与共的国家精神,建功立业的个人情怀,也包含着超越地理空间限制的大爱情怀;河西走廊段孕育产生的《凉州曲》《甘州曲》《阳关曲》等一系列乐曲,与诗歌相融合,或蕴含缠绵深情,或饱含雄壮心志,是唐诗中极具魅力的一部分。
- 王早娟
- 关键词:唐诗河西走廊边塞诗
- 新见唐代安优婆姨塔铭汉文部分释读被引量:7
- 2020年
- 新见《大唐故安优婆姨塔铭并序》,是一方入华粟特人的塔铭,该塔铭由汉文和粟特文两部分组成。汉文部分共11行(包括题目),粟特文共17行。通过汉文部分考释可知,塔铭的主人出于昭武九姓的安国,但已经内迁到凉州姑臧,其族群当属活跃于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其居住地长安外郭城群贤坊地近西市,是唐代旅京外族人集中居住区。与常见的粟特人信奉祆教或摩尼教等三夷教不同,据铭文中"普别二法""一乘"等概念,联系隋唐时期佛教发展史实,征之以新出文献和文物,推测此优婆姨当为三阶教信徒。她虽然是在家修行者,但没有依据世俗的葬法,而是与其他信徒集中在三阶教创始人信行葬地附近埋葬,葬俗或属当时佛教的林塔葬。
- 李浩
- 关键词:粟特人三阶教
- “吏治与文学之争”的再讨论被引量:1
- 2019年
- 汪籛提出唐代"吏治与文学之争"论点后,学术界形成支持者、反对者、承认其为表面现象而非本质者三派言论。要全面认识"吏治与文学之争",需要从统治者、宰相以及不同地区文化表现三个层面着眼,着眼点不同,体现出的"吏治与文学之争"的表现样态亦不同。汪籛"吏治与文学之争"的提出主要针对宰相层面,这是符合当时社会客观情况的。"吏治与文学之争"这一问题在唐代的形成有一定的社会深层因素,其一在于统治者的用人态度,其二在于社会取士方式。
- 王早娟
- 关键词:吏治文学唐代
- 中国文化遗产管理发展与管理模式构建研究被引量:9
- 2021年
- 中国文化遗产管理体系在数十载的发展过程中,卓有成效地管理和保护了全国文化遗产。但随着社会变革与社会资源配置的不断整合、优化,文化遗产管理体系的内外环境也发生着深刻变化。现有管理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文化遗产管理应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文化遗产管理体系的特点及其成因进行系统分析,将柔性战略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模式建构的实践中,以多维举措构建文化遗产管理新模式,努力实现文化遗产管理阐释教育的目标,着力推动文化遗产管理事业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
- 李丰庆刘成
- 关键词: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