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作品数:32 被引量:78H指数:5
相关作者:孙际童陈智嘉逯茵茵韩放徐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吉林省卫生厅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细胞
  • 4篇教学
  • 3篇实验教学
  • 3篇噬菌体
  • 3篇菌体
  • 3篇教学改革
  • 2篇蛋白
  • 2篇蛋白质
  • 2篇蛋白质组
  • 2篇蛋白质组学
  • 2篇医学教育
  • 2篇移植排斥
  • 2篇乙状窦
  • 2篇生理学
  • 2篇实验教学改革
  • 2篇手术
  • 2篇排斥
  • 2篇肿瘤
  • 2篇转录因子FO...
  • 2篇细胞表型

机构

  • 31篇吉林大学
  • 6篇吉林大学第一...
  • 3篇吉林大学中日...
  • 3篇吉林大学第二...
  • 1篇杭州市第一人...
  • 1篇白求恩医科大...
  • 1篇康奈尔大学
  • 1篇冈山大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吉林省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东风公司总医...
  • 1篇解放军第20...
  • 1篇杭州医学院
  • 1篇吉林省肿瘤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吉林油田总医...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保定市妇幼保...
  • 1篇白城市医学高...

作者

  • 4篇孙延波
  • 4篇逯茵茵
  • 3篇韩放
  • 3篇李幼琼
  • 3篇李菁华
  • 2篇史红艳
  • 2篇李诗恒
  • 2篇程凯亮
  • 2篇张哲
  • 1篇刘淑杰
  • 1篇张贯石
  • 1篇朱玉琢
  • 1篇杨剑丽
  • 1篇杨静媛
  • 1篇马颖哲
  • 1篇王丽颖
  • 1篇王虹蛟
  • 1篇杨成君
  • 1篇汲崇德
  • 1篇王静

传媒

  • 5篇中国实验诊断...
  • 4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微生物与感染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药学进展
  • 1篇国外医学(分...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微生物学免疫...
  • 1篇医学教育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 1篇国际老年医学...
  • 1篇医学争鸣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全国高等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2
  • 2篇2001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表达差异分析
2012年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向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差异性表达的蛋白质.方法 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上皮生长因子(EGF)诱导MSC向内皮细胞分化,提取细胞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通过Imagemaster 5.0软件筛选差异性表达的蛋白质点,并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其进行鉴定.结果 诱导后的MSC高表达内皮细胞相关标志,流式细胞术检测CD31、CD34和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FⅧAg)阳性细胞率分别为56.8%、38.8%和14.5%.与培养的原代MSC比较,诱导后细胞差异表达91个蛋白质点,鉴定了其中的19个,11个表达上调,8个表达下调.主要包括肌球蛋白、肌丝蛋白、波形蛋白、钮蛋白等细胞骨架蛋白;线粒体醛脱氢酶、EROl-α、线粒体乙酰辅酶异构酶、二硫化物异构酶3、脂肪酸合成酶、烯醇酶3等细胞代谢酶;TAR脱氧核糖核酸结合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和缺氧诱导因子1等核转录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KDR)等.结论 细胞骨架蛋白、细胞代谢酶类、核转录因子和KDR等均与MSC向内皮细胞分化有关。
刘丹丹陈丽琼沈建陈建仇容李玉林王悦增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细胞细胞分化蛋白质组学
人类及小鼠某些细胞系培养中苯基杆菌的污染(英文)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对细胞培养体系中出现的杆状污染物进行分离和鉴定,并探讨如何清除该污染物。【方法】采用固体培养基平板划线法分离细菌株,通过荧光染色和透射电镜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用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上清复苏冻存的已经污染的细胞,检测细胞复苏的存活率。【结果】该污染物经形态学和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为苯基杆菌。形态学观察表明它有一个二态生命周期:即游动期和附着期。大多数情况下该菌可以与宿主细胞共生,常规抗生素均不能彻底清除该细菌。采用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上清复苏冻存细胞可以明显提高了细胞的存活率。【结论】本实验报导了苯基杆菌的二态生命周期,同时我们发现用细胞上清复苏冻存细胞可以显著提高细胞的存活率。
熊天庆王登莉谭百宏姜文华代高月赵慧李树蕾李艳超
关键词:细胞培养污染物
特殊阴囊结石病例报告2例
病例1,患者4岁.发现右侧阴囊无痛肿大30天来就诊.查体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右侧阴囊略肿大,呈卵圆形,触诊:有轻微触痛,囊性感明显,无压痛,局部阴囊颜色略有青紫,叩诊呈浊音,透光试验(+),睾丸可扪及,大小正常,双侧对称...
薛百功王晔玲张慕纯郑连文
关键词:睾丸鞘膜积液超声诊断病例报告
文献传递
转录因子Foxp3对RAW264.7细胞表型及免疫抑制相关基因的影响
2013年
目的应用过表达转录因子Foxp3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模型,探讨转录因子Foxp3对RAW264.7细胞表型及免疫抑制相关基因的影响,从而为移植排斥提供新的细胞治疗措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重组质粒pIRES2-EGFP/mFoxp3及空载质粒pIRES2-EGFP至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系,经G418筛选后,免疫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GFP表达、RT-PCR检测Foxp3表达以鉴定表达效果;采用RT-PCR检测转染重组质粒pIRES2-EGFP/mFoxp3、空载质粒pIRES2-EGFP以及未转染质粒组的RAW264.7细胞表面分子CTLA-4、GITR及GITRL的表达水平;采用RT-qPCR的方法检测各组RAW264.7细胞iNOS及Arg1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建立稳定表达Foxp3的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模型;与转染空载质粒pIRES2-EGFP和未转染质粒的RAW264.7细胞相比,转染重组质粒pIRES2-EGFP/mFoxp3的RAW264.7细胞的表面分子CTLA-4、GITR及GITRL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免疫抑制相关基因iNOS及Arg1的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P<0.01)。结论转录因子Foxp3能够使RAW264.7细胞表面分子及免疫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发挥抑制免疫应答的作用,从而在治疗移植排斥中发挥作用。
张英林杨巍孙际童牛坤伟付海英
关键词:FOXP3移植排斥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手术中后半规管安全区的疗效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目的寻找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手术中切除后半规管的安全区域。方法 120例名听神经瘤患者,其中男72例,女4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CT进行检测。结果用CT测量了5个参数:L1为横断面中通过总骨角与后半规管平行的线,L2是该横断面的正中矢状线。A是内听道后壁位于总骨角水平的点,B是L1和内听道后壁的交点。L3是冠状面上通过后半规管的线,L4是该冠状面的正中矢状线。点C是总骨角,点D是壶腹部,点E是位于后半规管所在平面的内听道后壁点。L1和L2的交角分别是右侧(41.76±5.64)°,左侧(43.40±5.25)°,P=0.003。点A、B的距离是(0.59±0.13)cm。L3和L4的交角分别是右侧(16.57±6.51)°,左侧(17.57±6.98)°,P=0.017。点C、D的距离是(0.60±0.05)cm。点E到直线CD的距离是(0.48±0.09)cm。结论本次研究所确定的安全区较以往更加精确,值得推广应用。
董海艳杨静媛李幼琼刘帅辰周建英
关键词:后半规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脑梗死大鼠行为学及胆碱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观察脑梗死大鼠经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治疗后,行为学的恢复情况,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以及胆碱能的变化。方法制备脑梗死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将UC-MSCs注入脑梗死大鼠体内,对大鼠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比较TTC染色显示的脑梗死区域所占比例,测定脑组织和血浆中乙酰胆碱酯酶(True choline esterase,TChE)活性和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浓度。结果与模型组相比,UC-MSCs组大鼠行为学恢复明显(P<0.05),UC-MSCs组大鼠脑组织和血浆乙酰胆碱酯酶(TChE)和乙酰胆碱(Ach)活性显著增强(P<0.05)。结论 UC-MSCs经尾静脉移植可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增强大鼠胆碱能系统活性。
贾芙蓉张贯石王辉潘洪涛何欣张东丁冬梅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脑梗死乙酰胆碱乙酰胆碱酯酶
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2年
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FGFRs)家族在细胞的增殖、分化、血管生成、胚胎及骨骼发育和在与生长发育相关的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2 (FGFR2 )是该家族 4个成员中的一员 ,本文就其结构特点及与骨骼发育。
包木胜王丽颖
关键词:骨疾病肿瘤基因突变
噬菌体对鲍曼不动杆菌所致小鼠肠源性脓毒症的治疗效果
2014年
目的 观察噬菌体对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小鼠肠源性脓毒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双层琼脂法从环境中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通过腹腔注射氨苄青霉素和环磷酰胺的方法,同时经口感染耐氨苄青霉素鲍曼不动杆菌,建立小鼠肠源性脓毒症模型.在细菌感染前1d、感染结束后2d,以及感染结束后6d给予噬菌体治疗,观察小鼠的存活情况.另取未给予噬菌体治疗小鼠作为对照.各组分别设6只小鼠.采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噬菌体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外周血和肝脏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肝脏和脾脏内的细菌数量.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引起肠源性脓毒症小鼠全部死亡的最小致死量为1×107 CFU/mL.在感染前、结束后2d和6 d给予噬菌体治疗,分别有2,4,3只小鼠存活,对照组全部死亡.噬菌体治疗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子因子(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105±6) ng/L,(105±11)ng/L和(104±12) ng/L,明显低于对照组(t=5.04,9.05和9.33,P<0.01);噬菌体治疗组小鼠肝脏内的IL-1 β和TNF-α水平分别为(104 ±9) ng/L和(104±11)ng/L,亦低于对照组(t=13.70和12.80,P<0.01),但IL-6水平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P>0.05);噬菌体治疗组小鼠肝脏和脾脏内细菌数量分别为(2.9±1.3)×103CFU/g和(8.3±7.6)×102 CFU/g,明显低于对照组(=9.16和8.96,P<0.01).结论 噬菌体治疗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肠源性脓毒症确切有效.
李菁华余静丹史红艳王丹逯茵茵张哲孙延波
关键词:细菌噬菌体鲍氏不动杆菌脓毒症
PBL融合设计性实验教学在遗传咨询教学中的应用
2012年
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设计性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运用到医学遗传学的遗传咨询教学中,并建立全面的评估方式;有助于八年制医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宋朝霞耿志辉杨剑丽崔雪玲刘冰朱玉琢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设计性实验
低分子量肝素及缬沙坦在中老年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 了解低分子肝素及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 (DN)的作用。方法 磺基水杨酸法检测尿蛋白的变化及 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PAI- 1含量变化。结果 经小分子量肝素及缬沙坦治疗后尿蛋白减轻 (P<0 .0 0 1 ) ,血浆中 PAI- 1表达减少 (P<0 .0 0 1 )。结论 小分子量肝素及缬沙坦具有降低病人尿蛋白作用 ,并可间接减少 ECM积聚 ,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罗萍卢雪红顾华王静王丽华韩洪波
关键词:低分子量肝素中老年糖尿病肾病药物治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