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江苏省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8 被引量:31H指数:4
相关机构:南京邮电大学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间作
  • 4篇间作系统
  • 3篇杨树
  • 3篇径流
  • 2篇氮流失
  • 2篇地表径流
  • 2篇土壤
  • 2篇人工林
  • 2篇林冠层
  • 2篇淋溶
  • 2篇枯落物
  • 2篇冠层
  • 1篇氮水平
  • 1篇氮素
  • 1篇氮素流失
  • 1篇杨树人工林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有机碳
  • 1篇植物
  • 1篇植物花

机构

  • 8篇南京林业大学
  • 3篇苏州市农业科...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扬州市职业大...
  • 1篇江苏省环境监...
  • 1篇南京邮电大学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 1篇南通科技职业...

作者

  • 4篇薛建辉
  • 4篇褚军
  • 4篇金梅娟
  • 2篇吴永波
  • 1篇阮宏华
  • 1篇姜爱国
  • 1篇侍昊
  • 1篇叶镜中
  • 1篇吴殿鸣
  • 1篇张增信
  • 1篇葛之葳
  • 1篇王言鑫
  • 1篇于水强
  • 1篇郝雨杉
  • 1篇杨艳蓉
  • 1篇徐钰
  • 1篇许凯
  • 1篇周洋

传媒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现代园艺

年份

  • 3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3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同施氮水平下杨树-苋菜间作系统对土壤氮素流失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杨树-苋菜间作系统,即株行距2 m×5 m(L1)和2 m×15 m(L2)在0(N0)、91(N1)、137(N2)和183(N3)kg·hm-2施氮水平下的土壤氮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对地表径流量、淋溶量和土壤侵蚀量的控制效果均为L1>L2>L3(单作苋菜);L1、L2地表径流量分别比L3降低65.1%、55.9%;L1、L2距林带0.5 m处淋溶量比L3降低30.0%、28.9%,距林带1.5 m处淋溶量比L3降低25.6%、21.9%;L1、L2土壤侵蚀量分别比L3降低65.0%、55.1%.对地表径流和淋溶损失中TN、NO3--N、NH4+-N流失量的控制效果均为L1>L2>L3;常规施氮(91 kg·hm-2)水平下,L1地表径流中TN、NO3--N、NH4+-N流失量较L3分别降低62.9%、45.1%、69.2%,L2较L3分别降低23.4%、6.9%、46.2%;杨树间作密度越大、距离林带越近,对土壤NO3--N、NH4+-N的淋溶损失削减作用越强.同一间作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地表径流中NO3--N流失比例减少,NH4+-N流失比例增加;淋溶流失中NO3--N、NH4+-N浓度变化趋势一致,均为N3>N2>N1>N0.
褚军薛建辉吴殿鸣金梅娟吴永波
关键词:氮素流失
南京市77种常见木本植物花期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利用1980—2012年南京市近80种常见木本植物花期物候资料,分析了南京市主要木本植物始花、盛花、末花及花期演变规律。结果发现:1对南京市常见植物花序进行分析,开花最早的植物有迎春、绿萼梅、杏梅等,多年平均开花日在3月1日,开花最晚的植物蜡梅平均开花日期为12月20日,而桂花和栾树分别在9月28日和8月27日左右始开花;忍冬科接骨木、虎耳草科阴绣球、茜草科水杨梅等花期最长,达30 d以上;2近30年来南京市木本植物始花和末花发生时间总体上有提前的趋势,具体表现为花期大约每10 a提前5 d左右,而南京椴更是每10 a提前8 d,且近10年来花期提前趋势更为明显。
王言鑫张增信杨艳蓉叶镜中郝雨杉费明哲周洋姜爱国
关键词:木本植物
杨麦间作系统对太湖流域土壤氮流失的削减效应被引量:2
2015年
过量施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太湖水质下降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该试验在距离太湖湖岸带约1 km的小麦种植区对2种杨麦间作密度(其株距均为2 m,行距分别为5 m(AS1)和15 m(AS2))削减土壤氮流失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杨树林冠层对降雨的截留主要集中于4-10月,AS1间作密度下林冠层对降雨的截留幅度达8.6%~44.5%。由于林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导致的径流量AS1R(去除枯落物:Remove litter)处理显著低于AS2R和MSL0(单作麦地中未铺设枯落物处理)处理(P〈0.05)。在整个小麦生长季,AS1S(有枯落物覆盖:Save litter)处理径流中TN、NO3--N平均浓度、流失量均显著低于MSL0(P〈0.05)。60 cm土层AS1S平均淋溶水量、TN、NO3--N平均浓度和流失量与AS2S、MSL0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杨树落叶期,AS1系统有枯落物覆盖下地表径流量、TN、NO3--N平均浓度和流失量均显著低于无枯落物处理(P〈0.05)。而AS2系统有无枯落物覆盖之间差异则不显著(P〉0.05)。在去除冠层及枯落物影响后,AS1R处理60 cm土层淋溶水量、TN和NO3--N淋溶流失量均显著低于20cm土层(P〈0.05),而MSL0系统下20、40、60 cm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株行距为2 m×5 m的杨麦间作密度对地表径流、淋溶及氮流失的削减效应更显著。
褚军薛建辉金梅娟吴永波侍昊徐艺倩
关键词:径流淋溶林冠层枯落物
杨麦间作系统枯落物持水能力对地表径流氮流失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以太湖流域杨麦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系统内不同枯落物蓄积量持水能力及对地表径流中不同形态氮流失效应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随着枯落物蓄积量的增加,蓄积量为0.4 t·hm–2最大持水量、最大拦截量和有效拦截能力>0.2 t·hm–2>0.1 t·hm–2,最大持水量的变化范围为2.35—12.93 t·hm–2,最大拦截量变化范围2.17—10.95 t·hm–2,有效拦蓄能力在1.80—9.10 t·hm–2之间;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关系(R2>0.90),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R2>0.99)。枯落物蓄积量越大,对地表径流量及地表径流中不同形态氮流失的削减效果越显著。而2种间作密度下,A1处理对地表径流中TN、NO3–-N和NH4+-N的削减效果>A2;径流中以NO3–-N流失为主,TN、NO3–-N和NH4+-N流失量随枯落物蓄积量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蓄积量越大,差异越显著。
褚军金梅娟佟思纯吴永波薛建辉
关键词:持水特性地表径流氮流失
喀斯特地区不同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特征被引量:1
2018年
选择贵州省普定县典型喀斯特区刺槐纯林、滇柏纯林、刺槐滇柏混交林及未造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测定了4块样地的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从研究期内4种酶活性的平均值大小来看,刺槐滇柏混交林的4种酶活性在所有林地中都排在首位,说明刺槐滇柏混交林的土壤肥力相对其他林地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吴平薛建辉
关键词:人工林酶活性
短期氮添加对杨树人工林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在江苏省北部杨树人工林集中分布区开展短期氮添加实验,以研究表层土壤(0-10 cm)可溶性有机碳的响应规律。结果显示:杨树人工林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随着氮添加浓度上升呈现增加趋势,林龄间差异逐渐减小;对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影响因子分析发现,短期氮添加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动态的相关性最大,与相对于凋落物量和细根生物量没有明显相关关系,说明短期外源氮素输入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增加,从而引起作为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浓度的上升。
葛之葳彭塞许凯徐钰于水强阮宏华徐长柏曹国华
关键词:可溶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杨树人工林
四种不同生活型树种细根寿命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0
2020年
以4种不同生活型树种(常绿阔叶和针叶树种、落叶阔叶和针叶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微根管法现地观测细根的生长动态,比较不同生活型树种细根寿命在种内和种间的差异,探讨影响细根寿命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对理解和预测森林生态系统碳及养分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结果表明:(1)细根形态特征(分枝结构和直径)显著影响种内细根寿命,分枝等级越低、直径越小,细根的寿命越短;(2)4个树种的细根寿命表现出明显的土层效应和季节效应,即随土壤深度增加,细根的累积存活率逐渐增加,寿命延长;而不同季节出生的细根其寿命长短模式在树种间不一致,春季或夏季出生的细根寿命要长于秋冬季;(3)常绿树种(柳杉、石栎)的细根寿命要长于落叶树种(池杉、麻栎),同时,针叶树种(池杉、柳杉)的细根寿命要长于阔叶树种(麻栎、石栎)。在同一树种内,细根寿命受细根直径、根系分枝结构、土壤环境因子(土层)等因素显著影响,但在不同树种间,细根寿命可能更依赖于树木生长速率、碳分配模式等树木整体的功能性状差异。
于水强王静波郝倩葳王维枫王琪詹龙飞
关键词:常绿树种落叶树种细根寿命
杨树与小麦间作系统林冠层降雨再分配对地表径流和淋溶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杨树林冠层降雨再分配对地表径流量、侵蚀量和淋溶量的影响,为农林间作系统削减水土流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太湖流域杨树与小麦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3年全年101场降雨的降雨量、林内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的野外观测及对地表径流量、侵蚀量和淋溶量的样品收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①总降雨量为943.5 mm,林内总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及截留量分别为796.2,7.3和140.0 mm,分别占总降雨量的84.4%,0.8%和14.8%。其中,降雨量<10 mm的中、小降雨发生最频繁,占总降雨场次的80.2%;②穿透雨量(R^2=0.993)和树干径流量(R^2=0.748 4)与林外降雨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当降雨量大于5.5 mm时,树干开始产生径流;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呈负幂函数相关关系(R^2=0.414 7);除了降雨量外,林冠截留率还与林冠叶面积指数有关;③间作系统林分密度越大,冠层叶面积指数越大,林冠层对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削减作用就越强。④单株杨树距离树干1.5 m处平均穿透雨量较0.5 m,7.5 m处分别减少了3.2%,9.3%,淋溶水量分别减少了3.5%,10.8%;就单株林木而言,除降雨量外,林冠结构特征对淋溶流失起着重要作用。[结论]①间作系统中杨树林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主要取决于降雨量,降雨量越大林冠层截留效果越不显著;②杨树密度的增大能显著减少系统内地表径流量和侵蚀量;③单株杨树在距离树干1.5 m处的冠层对降雨的削减作用最大,淋溶水量亦最少。
褚军金梅娟佟思纯吴永波薛建辉
关键词:地表径流淋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