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

作品数:837 被引量:5,153H指数:29
相关作者:刘永军常连生龙茹孙耀中张电学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36篇期刊文章
  • 6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58篇农业科学
  • 137篇生物学
  • 53篇文化科学
  • 28篇轻工技术与工...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2篇经济管理
  • 10篇医药卫生
  • 7篇化学工程
  • 6篇理学
  • 3篇天文地球
  • 3篇社会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7篇小麦
  • 61篇植物
  • 54篇基因
  • 38篇种子
  • 37篇玉米
  • 36篇胁迫
  • 35篇萌发
  • 32篇大豆
  • 31篇教学
  • 30篇土壤
  • 28篇葡萄
  • 27篇冬小麦
  • 25篇性状
  • 24篇种子萌发
  • 23篇幼苗
  • 20篇野生
  • 20篇种质
  • 19篇高校
  • 18篇籽粒
  • 13篇野生大豆

机构

  • 796篇河北科技师范...
  • 50篇北京林业大学
  • 4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4篇河北农业大学
  • 22篇沈阳农业大学
  • 18篇山东农业大学
  • 15篇中国农业科学...
  • 13篇西北农林科技...
  • 11篇河北大学
  • 10篇河北师范大学
  • 9篇中国人民解放...
  • 8篇廊坊师范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
  • 7篇江苏农林职业...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中国林业科学...
  • 6篇河北北方学院
  • 6篇河北省农林科...
  • 6篇河北科技大学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60篇郭学民
  • 47篇王文颇
  • 45篇杨晴
  • 44篇龙茹
  • 44篇孟宪东
  • 41篇常连生
  • 41篇张风娟
  • 38篇周印富
  • 37篇乔亚科
  • 36篇杨晓玲
  • 36篇李彦生
  • 36篇刘永军
  • 35篇张敏
  • 35篇东方阳
  • 34篇蔡瑞国
  • 31篇吉志新
  • 31篇付金锋
  • 29篇董立峰
  • 29篇李顺才
  • 26篇贺字典

传媒

  • 164篇河北科技师范...
  • 3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8篇麦类作物学报
  • 23篇安徽农业科学
  • 22篇河北职业技术...
  • 22篇经济林研究
  • 20篇种子
  • 17篇华北农学报
  • 17篇河北科技师范...
  • 16篇北方园艺
  • 11篇大豆科学
  • 11篇作物学报
  • 11篇核农学报
  • 10篇江苏农业科学
  • 10篇西北植物学报
  • 9篇玉米科学
  • 8篇河南农业科学
  • 7篇土壤通报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天津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9
  • 5篇2018
  • 36篇2017
  • 42篇2016
  • 38篇2015
  • 46篇2014
  • 41篇2013
  • 43篇2012
  • 71篇2011
  • 81篇2010
  • 53篇2009
  • 85篇2008
  • 54篇2007
  • 56篇2006
  • 61篇2005
  • 54篇2004
  • 29篇2003
8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燕山和太行山过渡区植物多样性垂直变化特点被引量:13
2017年
为明确山脉过渡区森林群落的建群种,以及验证植物多样性是否符合"中间高度膨胀"理论,沿天津最高峰聚仙峰设置海拔样带,分析得出:(1)乔木、灌木和草本层优势种垂直变化规律不同。乔木层物种组成具有变化规律,研究区下部是槲栎和栓皮栎,随海拔升高核桃楸占优势并混生油松,然后蒙古栎占优势地位,至山顶发展为紫椴和蒙古栎混交林,槲栎和栓皮栎为伴生种,可见栎属植物不仅在各海拔段均有分布,而且优势地位显著,是该区群落的建群种;灌木层以小花溲疏为各海拔段绝对优势种;草本层优势种无规律。(2)α多样性指数具有垂直变化规律。物种多样性S在600~700 m(中低海拔)最高;Simpson指数在800~900 m(中高海拔)最高,群落信息量和复杂度达到最大值;Shannon-Wiener和Pielou指数均为双峰格局,数值在700~800 m(中海拔)低于两侧。因此,燕山和太行山脉过渡区聚仙峰的物种多样性不支持"中间高度膨胀"理论。研究结果和结论丰富了山脉过渡区生态学理论,也提供了北方山地植物多样性信息。
丛明旸曹迪陈国平陈宝政孙丰宾
关键词:过渡区植被物种多样性海拔梯度
植酸酶基因phyA转化大豆品种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土壤磷多以有机态形式存在,而植酸磷占一半以上,分解利用植酸态磷是提高土壤磷利用效率、改善植物磷素营养的新途径。利用大豆农杆菌介导子叶节转化与花粉管通道转化技术,将含有根特异启动子pyk10、信号肽S和植酸酶phyA的嵌和基因(KSA)转入冀豆12、冀豆16、五星1号和吉林35中。经PCR检测,共获得T0阳性植株114个,T1阳性植株101个,T2阳性材料28个。通过将T4代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对照在仅含植酸磷的营养液中进行培养发现,转基因植株在植酸磷条件下生长状况优于对照,并且3个转基因株系根系分泌型植酸酶活性分别比野生型提高5%、13%和24%。
闫瑞叶李喜焕李桂兰常文锁张彩英
关键词:大豆植酸酶基因农杆菌介导
老岭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被引量:3
2003年
老岭自然保护区是秦皇岛市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种子植物732种(含种下单位),隶属100科372属。科属分析表明该区与秦皇岛市种子植物分类群结构基本一致,区系主要是温带性质,具有与亚热带-热带区系的过渡性,特有程度低。
徐兴友孟宪东赵文江王华芳尹伟伦
关键词:种子植物区系
3种入侵植物叶片挥发物对旱稻幼苗根的影响
入侵植物通过化感作用对入侵地的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影响了入侵域农作物的生产。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黄顶菊、三叶鬼针草、胜红蓟3种入侵植物的叶片挥发物对旱稻幼苗初生根的结构以及...
张风娟徐兴友郭艾英刘万学万方浩刘盼爱
关键词:旱稻入侵植物挥发物幼苗根化感作用
细菌保护石质文物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石质文物因遭受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表层结构风化腐蚀、污垢横生,使得原有价值丧失,甚至处于濒危境地。作为一种新型的石质文物保护方法,细菌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笔者综述了近年来细菌保护石质文物的研究进展,并对细菌保护机理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于秀敏童秀英于秀玲
关键词:细菌石质文物
大豆未成熟种子子叶节不定芽再生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以冀豆12和中黄13的未成熟种子子叶节为外植体,研究了6-BA浓度、取材时间和种子发育程度对大豆未成熟种子子叶节不定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冀豆12最佳取材时间为开花后60~66 d,最佳6-BA浓度为1.0~1.5 mg.L-1,出芽率达96.67%~100%。中黄13最佳取材时间为开花后49~65 d,6-BA浓度为1.5 mg.L-1,出芽率达93.33%~100%。冀豆12和中黄13未成熟种子子叶节的出芽率比成熟种子子叶节分别提高4%和10%。
王卢平乔亚科李桂兰钟磊崔姗姗纪展波
关键词:大豆
蚂蚱麦×碧玉麦杂交F_2代部分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7
2011年
蚂蚱麦是小麦骨干亲本之一,对蚂蚱麦进行研究可为探讨小麦骨干亲本的遗传机制及对小麦杂交育种亲本的选配和提高育种效率提供帮助。本研究利用相关分析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蚂蚱麦×碧玉麦杂交F2代185个单株的株高、有效分蘖、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性状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中有效分蘖受一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0.557,加性效应为6.916,主基因表现为负完全显性;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受微效多基因控制,无主效基因存在。蚂蚱麦和碧玉麦在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方面差异显著,这表明二者是一对优异的杂交组合,有利于在后代中选择出优异的基因型。
杜希朋闫媛媛刘伟华高爱农张锦鹏李秀全杨欣明车永和郭小敏
关键词:骨干亲本多基因控制
秋水仙素对黑麦有丝分裂及多倍体诱导的影响被引量:10
2006年
本文研究了秋水仙素在不同浓度(0.01%、0.05%、0.10%、0.15%、0.20%)和不同处理时间(12、24、36、48、60和72h)对黑麦根尖细胞染色体、中期分裂指数、细胞加倍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秋水仙素处理使黑麦根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观察到的细胞内染色体数有14、28及56条不等;0.15%的秋水仙素处理24h,细胞的中期分裂指数最大,达到0.202%,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36h,细胞加倍指数最高,达到0.096%。
陈于和秦素平林小虎董超华东方阳
关键词:黑麦染色体秋水仙素
中华微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被引量:2
2007年
报道了中华微蛾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技术。中华微蛾在河北省昌黎县一年发生一代,老熟幼虫在虫瘿内越冬,翌年春季3月下旬开始钻出虫瘿,在虫瘿外部结茧化蛹,成虫于6月中下旬开始羽化,卵单产于新梢中部,幼虫7月上中旬开始孵化,幼虫钻入新梢内为害,形成大量虫瘿,严重影响新梢发育和树冠成型,影响杏树的产量和品质。试验采用3种不同药剂进行树干注射防治,虫口减退率均达到90%以上。
王长青肖斌吉志新崔桂玲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无公害防治
黄顶菊茎叶浸提液对白菜和水稻幼苗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6
2008年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黄顶菊茎叶浸提液对白菜和水稻幼苗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黄顶菊茎叶浸提液显著地抑制了白菜和水稻幼苗的根长和苗高,降低了白菜和水稻的根系活力,提高了丙二醛含量,并且增大了受体细胞膜透性,使细胞内含物外渗,导致电导率值增高;同时,黄顶菊茎叶浸提液对白菜和水稻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导致受体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降低.由此可见黄顶菊通过影响植物体内的一系列生理过程,降低植物对环境的抗胁迫能力,使受体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化感作用.综合各项指标可以看出,白菜较水稻对黄顶菊化感作用较敏感.
张风娟徐兴友陈凤敏郭艾英龙茹
关键词:黄顶菊浸提液化感作用白菜水稻
共8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