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

作品数:31 被引量:243H指数:9
相关机构:重庆大学法学院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政治法律
  • 8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9篇法治
  • 6篇黑格尔
  • 4篇哲学
  • 3篇诉讼
  • 3篇黑格尔法哲学
  • 3篇法治现代化
  • 2篇行政
  • 2篇哲学批判
  • 2篇中国法
  • 2篇中国法治
  • 2篇中国式
  • 2篇审判
  • 2篇权法
  • 2篇民事
  • 2篇国法
  • 2篇黑格尔主义
  • 2篇恩格斯
  • 2篇法律
  • 2篇法治发展
  • 2篇法治思想

机构

  • 30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 1篇江苏省江阴市...

作者

  • 1篇宋宗宇
  • 1篇张之峰
  • 1篇公丕祥
  • 1篇杨建
  • 1篇陈春来
  • 1篇吴欢
  • 1篇张之峰

传媒

  • 11篇法学
  • 5篇当代国外马克...
  • 2篇电子知识产权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学术交流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出版广角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法学家
  • 1篇中央社会主义...
  • 1篇行政法学研究
  • 1篇南京大学法律...
  • 1篇中国高校社会...
  • 1篇南大法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整体性法治”视域下市域社会治理的功能定位和实践机制被引量:16
2020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战略引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法治之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中国之治”。这种“中国之治”,是一种系统性、整体性、过程性、协同性的“整体性法治”。“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有着整体性的功能指向,担当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线指挥部”和基层“作战”指挥官的关键角色。市域治理社会现代化的运行需要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实践机制: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载体,良法善治是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依归,协同联动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综合动力,过程递进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阶梯。因此,必须确立市域社会治理新目标,重构社会治理新体系,树立社会治理整体性法治思维、采用系统性方法、建立协同性机制、厘清阶梯型路径,才能稳步扎实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龚廷泰
“法治国”的贫困:民国时期的行政法制话语及其境遇被引量:3
2022年
“法治国”是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广泛言说的治国理政话语,堪称民国时期行政法制的表层秩序共识。但是,这一源自西方“形式法治国”理论脉络的话语共识,在为民国政府治理嫁接形式法治框架的同时,也面临实质法治困境与难题,或可谓“法治国”的贫困。在“法治国”话语加持下,依法律行政原理对彼时政府治理的制度安排产生了一定影响,进而形塑了民国行政法制的基本面相,但实质性的依法律行政并未真正落实。从平政院到行政法院的民国行政审判,虽然为践行“法治国”话语作出了有限而积极的贡献,却也无力回天。一言以蔽之,民国时期国家治理的贫困,决定了“法治国”的贫困。
吴欢
关键词:政府治理行政审判
民初平政院制度的共和精神与治理向度被引量:2
2022年
在行政审判机构的立法定位背后,民初平政院深层次的设计理念和建制考量值得挖掘。考诸史事,民初平政院由辛亥元勋宋教仁“斟酌立宪政治之通例”并“参酌中国古今官制”而命名和倡设,盖意在取法“共同议政”和“平政爱民”之古意而彰显共和宪制之精神。宋教仁殁后,政治强人袁世凯“参酌旧制,体察国情”,力排众议设置平政院并为之做政治背书和执行保障,呈现出借由平政院整顿纲纪、重建秩序的治理期许。宋教仁和袁世凯这两位政见主张多有不同的民初政局关键人物,在通过平政院“平政致治”这一问题上却分享了相同或近似的理念和考量,民初平政院也因此成为彼时“帝制走向共和”之际国家治理秩序转型和重构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民初平政院制度蕴含的共和精神与治理向度,折射和印证了殊值鉴察的制度与人事相须相成关系。
吴欢
关键词:行政诉讼平政院共和精神
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工业问题被引量:3
2021年
工业问题是一个既关乎现代市民社会又关乎国民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缺少相关考察的《巴黎手稿》无法妥善兑现其理论意图。1844年的文本群(包括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和《德法年鉴》文章,以及恩格斯和格奥尔格·韦伯的材料)中浮现的若干线索,一致指向工业问题。经过重构的《巴黎手稿》工业形象表明,马克思深知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特殊性,即工业相比农业来说具有远为强大的社会整合力,它既是生产力的广泛联合形式,也是社会关系的粘合剂;此外,工业最紧密地结合了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其典型表现就是机器(特别是蒸汽机)的大量引入,工业由此得以充分彰显人的本质力量,并彻底重塑其生产空间和生产者。马克思同样深知工业劳动乃是异化劳动的发达形态。他凭借鲜明的历史意识并在法德学者的提示下发现,为英国带来繁荣与灾难的普遍工业劳动,是异化的当前极致形式和朝向异化扬弃阶段的转折点,而色诺芬笔下的农业劳动图景恰好构成非谋生活动的原型。与此相关,《巴黎手稿》中的黑格尔主义批判部分,是一种有意识但并非有计划的试探,旨在有助于理解和证成现代工业和共产主义的逻辑地位。
姚远
关键词:《巴黎手稿》《德法年鉴》恩格斯
基层治理中“熟人社区”治理模式的证成被引量:7
2021年
“熟人社区”不是传统熟人社会的简单复制,它在规范基础、联结机制、实践目的三个方面与传统社会存在区别,熟人社区是现代社会法治框架之下的一种基层治理样态。熟人社区治理模式的运作逻辑不是基于政府部门的利益,也不是基于行政运作的机理,而是基于社区自身的美好生活需要。熟人社区治理模式能够在很好地实现“权力下乡”的同时,提升基层社会公共服务产出的水准,保障和促进社会组织与社区居民对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的参与。熟人社区治理模式具有可实践性、可推广性,该治理模式实现的关键在于,尊重、信任与保障基层社会的权利空间,同时在基层社会的实践空间中持续地以契约形式引入专业的社会力量。
杨建
关键词:社区制证成
“新的情况”应限于法律过时——以《立法法》第45条第2款第2项与第104条为分析基础被引量:6
2019年
《立法法》第45条第2款第2项规定,如果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并在第104条明确了"两高"在遇到此类情况时应当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解释的要求或者制定、修改有关法律的议案。学术界对"新的情况"的理解存在"过严"和"过宽"的立场,它们都忽略了法律过时和法律滞后这两种"新的情况"的区分。实际上,《立法法》中"新的情况"应当限制在法律过时领域排除法律滞后。由于法律过时在认定依据上具有复杂性,在处理时应当诉诸立法的民主合法性。与此同时,立法机关和"两高"应当认真对待《立法法》第104条规定的提案权,以便协同应对当下中国日益突出的法律过时现象。
汤善鹏
关键词:民主合法性
法治发展的区域分析--一种方法论的讨论被引量:15
2018年
区域分析的概念工具,乃是研究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区域法治发展现象的理论框架之核心方式变项学术界对"中层理论"见仁见智,但这一理论分析工具的穿透力与适当性,则是探讨区域法治发展现象所不能或缺的"国家中的区域之分析原则"、"区域中的国家之分析原则"、"区域的整体性结构分析原则"、"区域的功能分析原则"以及"区域的有经验根据之分析原则"等基本的区域分析维度,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考察区域法治进程的多样性统一的运动格局,从而更加扎实地推进新时代的法治中国建设。
公丕祥
关键词:法治发展法治中国区域法治
连片山区乡村的发展式治理--精准扶贫溢出效应及对村治体系的重构被引量:4
2018年
在中国,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国家治理)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精准扶贫弥合了连片特困山区农村与我国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的罅隙,还衍生了重构山区村治体系的溢出效应,改变长期以来山区乡村与国家、市场的关系,通过资源下乡和工作队派驻为村治重构提供机制和动力。村治体系重构包括组织构造和制度建设的理性化,也包括乡村治权由威权、公法的运行蜕变为弥散性权力、私法的运行。村治体系重构依托国家对乡村的组织建设而塑造公共治理,通过国家法规政策对乡村经济秩序的规定而实现乡村社会资源和利益的分配正义,从而深化国家法治建设,加强乡村基层治权,奠定乡村振兴的治理基础。
王丽惠
关键词:乡村治理连片特困地区
百年党史视野中的法治宣传教育被引量:1
2021年
西方法律传统主要坚守专业属性,法律知识系统长期被精英所掌握;中国法律传统则秉持整全性的治理观,强调"礼乐政刑综合为治"和法律知识宣教,具有深厚历史传统和鲜明文化底色。党领导法治宣传教育的百年历程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融会贯通的重要交汇点;是党领导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的生动历史;是人类法治文明史上的壮举和创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治文明成果传承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继革命之法、法律普及之后,今日中国正经历着依法治国、法治认同、法治自信的飞跃。
吴欢
关键词:法治文化
生态损害赔偿诉讼的本质及相关问题研究——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视角的分析被引量:59
2019年
在生态损害赔偿诉讼中,行政机关是针对生态损害诉请义务人赔偿,义务人所应当赔偿的,是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造成的生态环境利益的损害,此类诉讼具有明显的公益属性,其本质仍然是民事公益诉讼。另一方面,此类诉讼与社会组织、检察机关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又存在一些差异,是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带有一定特殊性的一类诉讼。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定的程序规则大部分可适用于此类诉讼。应本着有利于环境公益诉讼开展的原则,处理政府提起生态损害赔偿诉讼与社会组织、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关系。
李浩
关键词: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