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形态学实验室

作品数:13 被引量:31H指数:3
相关作者:马巨辉更多>>
相关机构: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生物学
  • 5篇教学
  • 4篇生物学实验
  • 4篇教学改革
  • 3篇医学微生物
  • 3篇医学微生物学
  • 3篇微生物学
  • 3篇病原生物
  • 3篇病原生物学
  • 3篇病原生物学实...
  • 2篇蛋白
  • 2篇实验教学
  • 2篇实验教学改革
  • 2篇黑热病
  • 1篇单胞菌
  • 1篇蛋白相互作用
  • 1篇地震灾后
  • 1篇虚拟仿真实验
  • 1篇研究性
  • 1篇研究性实验

机构

  • 13篇四川大学
  • 3篇四川省疾病预...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 1篇华西妇产儿童...
  • 1篇四川省林业中...

作者

  • 6篇曾蔚
  • 5篇李婉宜
  • 5篇邝玉
  • 4篇张建国
  • 3篇张富南
  • 3篇马巨辉
  • 3篇李明远
  • 3篇杨远
  • 3篇周琳琳
  • 2篇张丽萍
  • 2篇陈建平
  • 2篇张菁
  • 1篇刘彦友
  • 1篇甘露
  • 1篇胡丽娟
  • 1篇张俊荣
  • 1篇万朝敏
  • 1篇刘明杰
  • 1篇杨靖
  • 1篇田玉

传媒

  • 6篇四川生理科学...
  • 2篇寄生虫病与感...
  • 1篇航天医学与医...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2011 I...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对口腔医学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尝试被引量:2
2013年
为了将华西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能力为导向"的实验教学理念更好融合到医学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针对口腔医学的专业特点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进行了大胆改革。在改革后的课程中设置了名为"认识你所不知道的自己"的全新教学单元,让学生在生动的自我探索过程中,全面了解口腔微生物的特点及其与口腔常见疾病的关系,掌握口腔微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技术手段、科研思路,也培养了同学们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医学微生物实验课个性化、专业化的巧妙课程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收获了更加优秀的教学成效。
张菁曾蔚邝玉马巨辉李明远李婉宜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口腔医学专业
PER1与RACK1蛋白作用位点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筛选人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区域内与PERIOD1(PER1)相互作用的新蛋白,研究RACK1与PER1的作用特点,明确其结合的关键结构域。方法采用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得到人SCN区域内与PER1-PAS结构域相互作用的新蛋白,并构建5种表达不同长度RACK1片段的酵母文库质粒与PER1诱饵质粒共转染酵母AH109进行杂交,通过营养缺陷筛选、报告基因检测获得阳性克隆,并采用体外转录、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阳性克隆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结果酵母双杂交筛选得到人SCN区域内表达RACK1蛋白的克隆,重组RACK1表达质粒与PER-PAS诱饵质粒进行酵母双杂交筛选后得到三个阳性克隆:RACK1(WD1-7)、RACK1(WD4-7)和RACK1(WD5-7),β-半乳糖苷酶测试阳性证实报告基因表达,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阳性克隆与PER1蛋白间存在相互作用。结论RACK1与PER1存在直接相互作用,RACK1含有7个WD40结构域,本研究发现与PER1结合的最小区域位于、、三个WD40结构域,提示其碳端序列为其结合的关键部位。
鲁芳胡丽娟刘德松汪宇辉刘彦友甘露薛建新万朝敏王正荣
关键词:近日节律蛋白相互作用RACK1酵母双杂交
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引入噬菌体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2023年
医学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手段,其教学内容非常重要,需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进行优化。目前的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内容较少,因此难以提高学生的在实验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旨在探讨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引入噬菌体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噬菌体实验对生物安全的要求低,非常符合本科实验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引入噬菌体实验可弥补病毒学实验内容的不足、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且可融入思政元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还对课程内容优化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因此,引入噬菌体实验对于提升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王红仁邝玉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设计
虚拟仿真实验在病原生物学实验中应用设想被引量:3
2014年
在病原生物学实验开展虚拟仿真实验,主要包含实验室设置的虚拟仿真和实验内容的虚拟仿真。实验室设置的虚拟仿真实验可拓展对病原生物学实验中生物安全教育方面的内容,病原生物学实验操作的虚拟仿真不仅可以作为传统实验教学的补充,还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试。虚拟仿真实验效果的评价可从教学效果和实验效果方面进行。
邝玉曾蔚马巨辉周琳琳李婉宜张菁杨远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验病原生物学实验
开设研究性实验,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0年
以临床病案为中心,开设研究性实验,是我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证明,研究性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了文献查阅方法,具有了熟练的操作技能?严谨的实验作风和良好的研究素质,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曾蔚贾文祥李婉宜邝玉杨远李明远
关键词: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
rK39免疫层析试条诊断人体内脏利什曼病和感染犬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评价rk39免疫层析试条对内脏利什曼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rk39试条检测就诊者或临床医生考虑为黑热病的患者或进行过病原学检查的患者,并在黑热病疫区现场检测家犬。结果用rk39试条检测具有流行病学史就诊者358人,黑热病抗体阳性244例,阳性检出率68.16%。接受rk39试条与病原学2种方法检查的207人中,均为阳性者131例,2者阳性符合率为100%;对单一显示rk39试条阳性71例,用锑剂治疗均治愈,证实均为黑热病。rk39试条检查疫区家犬443只,检出阳性犬43只,阳性率为9.71%,阳性犬以5岁以下犬龄多见。结论与传统诊断内脏利什曼病方法相比较,rK39试条具有更快速、操作简便、敏感和特异性高以及低损伤性,可用于流行区的内脏利什曼病的诊断和筛选;rK39试条可在潜伏期中发现黑热病患者和无症状感染犬,对黑热病患者的诊断和感染犬的检出具有很高的价值。
张富南张建国张丽萍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无症状感染
过程考核在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3年
随着我国国际交流的加深,对来华留学生的本科教育愈发重要。临床医学本科(Bachelor of Medicine&Bachelor of Surgery,MBBS)是我国针对来华留学生设置的一个专业,是我国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我们长期从事一线医学微生物教学工作,对课程的考核方案进行了改革,将期末卷面成绩占比降至50%,另外50%由实验报告、平时作业以及考勤和课堂表现组成,同时设置期末考试60分强制及格线。通过过程考核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期末考试的平均分,得到了学生积极的反馈。尽管取得一定成效,该课程的过程考核仍有改进的空间。
王红仁周琳琳曾蔚邝玉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留学生教学改革
四川省黑热病疫区家犬密度、犬感染率与黑热病发病关系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黑热病疫区家犬密度、犬内脏利什曼病感染率和黑热病发病率的关系,为黑热病防治对策提供参考。方法在疫区逐户开展犬密度调查,采用rk39免疫层析试条进行犬血清学检测;收集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级医院的临床病历和疫区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结果 2010-2012年家犬密度为0.43只/户(37 275/87 683);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家犬阳性率为10.56%(73/691);四川省黑热病发病率为0.0284%。犬密度与黑热病发病率、犬密度与犬感染率、犬感染率与黑热病发病率分别呈无相关(r=0.3581,P>0.05),高度相关(r=0.8254,P<0.05)、密切相关(r=0.6549,P<0.05)。结论在犬源性黑热病疫区,犬感染率与人群黑热病感染率高度相关,犬密度与黑热病发病率无相关关系。
张建国苑白鸽张俊荣张富南陈建平
关键词:黑热病
溶原性噬菌体清除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作用的研究
曾蔚杜宝中贾文祥邝玉张再蓉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清除率
四川省地震灾后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现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了解地震灾害后黑热病流行动态和防治现状,为制定灾后黑热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地震前、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黑热病病历资料和网络直报疫情报告,核实后进行资料处理;了解各受灾黑热病疫区发病和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结果全省黑热病病例地震前的2006、2007年分别发病49和78例;地震灾害的2008年发病56例,发病数较地震前有所减少;2009年发病62例;2010年发病65例,其中疫区居民和非疫区流动人群各发病28、37例,分别比2009年下降13.85%和上升19.36%。2010年汶川县居民发病4例,省内和省外非疫区流动人员在当地感染发病9和3例,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发病出现回升。结论地震灾后疫区当年居民发病人数有所减少,其后2年局部疫区居民和流动人口发病人数增多,存在黑热病局部暴发风险,应加强相应的防治对策。
张富南张丽萍张建国胡雅劼
关键词:地震灾后黑热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