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作品数:29 被引量:51H指数:4
相关机构:安徽大学历史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合作机构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历史地理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学

主题

  • 10篇史学
  • 4篇中国传统史学
  • 4篇史家
  • 4篇传统史学
  • 3篇学术
  • 3篇史料
  • 3篇文化
  • 3篇傅斯年
  • 2篇战时
  • 2篇上半叶
  • 2篇史学观
  • 2篇翦伯赞
  • 2篇文书
  • 2篇马克思主义史...
  • 2篇徽州文书
  • 2篇何炳松
  • 1篇档案
  • 1篇档案整理
  • 1篇得失
  • 1篇东洋

机构

  • 28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安徽大学

作者

  • 3篇徐国利
  • 2篇韩戍
  • 1篇汪锋华
  • 1篇徐国利
  • 1篇盛邦和

传媒

  • 4篇史学理论研究
  • 2篇南开学报(哲...
  • 2篇民国研究
  • 2篇徽学
  • 2篇理论与史学
  • 1篇东南学术
  • 1篇史学集刊
  • 1篇江淮论坛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安徽史学
  • 1篇民国档案
  • 1篇史学月刊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史林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史学史研究
  • 1篇思想与文化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09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吕思勉的中国传统史学观及科学理性特征述评
2019年
吕思勉以科学理性来阐释和评判中国传统史学。他认为,中国古代史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现代科学史学是第五个发展阶段。中国传统史学宗旨偏重政治,形成了以理乱兴衰和典章制度为两大类型的政治史记述模式,其弊病是导致英雄史观、限制了历史记载范围、对社会和民众生活缺乏记载,究其原因是古代史家看不到政治活动背后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力量的作用。传统史学主张历史资鉴和以史学作道德褒贬是错误的,史学的功能是使人明智,通过历史了解现在和启导未来。吕思勉以科学理性阐释和批判中国传统史学深化了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认识,推进了传统史学的现代科学转型。然而,他重视科学理性的阐释和批判,忽视传统史学的人文理性精神及现代价值,有唯科学主义的片面性。
徐国利
关键词:吕思勉中国传统史学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通史家风”的批判继承——以20世纪上半叶吕振羽、范文澜和翦伯赞的中国通史编纂与理论为中心被引量:7
2019年
"通史家风"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20世纪上半叶,许多史家重视"通史家风"的批判继承,撰写出一批中国通史著述,为中国传统史学的现代转型做出重要贡献。以吕振羽、范文澜和翦伯赞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重视"通史家风"的批判继承,在中国通史编纂上成就显著。所谓"批判继承"是指他们既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批判中国传统通史的编纂理论、编纂内容和通史理论的封建性和落后性,又对其积极合理成分加以继承发展。
徐国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通史
教会大学的学科设置与分合——以沪江大学政治学科及历史学科为中心被引量:1
2018年
在沪江大学的学科发展史上,政治学科与历史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最初,政治学类课程被划归到历史学科之下。其后,政治学科创立,与历史学科共同成为"社会科学科"之下的学程。再其后,政治学科与历史学科联合设系。最后,历史学科被融入到政治学科之中,附属于政治学科。沪江大学政治学科和历史学科的分合变化,实为校方不断调整办学定位的产物。从结果来看,此种调整使沪江大学的历史学科避免了同类学校名不副实、低质量发展的困境,又赋予了其政治学科经世致用的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学基础,走出了一条精简务实的教会大学办学之路。
韩戍
关键词:政治学科历史学科
新考据派史家胡适、傅斯年的宋学观与方法论述评被引量:3
2017年
胡适、傅斯年运用进化史观,以现代科学方法论和史学观为依据对宋代学术加以研究和评判。胡适说,宋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科学方法论,开启中国现代学术的先河,清学与之一脉相承;朱子是影响中国近代思想最大最深的思想家;宋代的功利主义思想有着积极意义。傅斯年推崇程朱理学的"道问学"及其科学性,认为清代朴学虽然攻击宋学,其学术立场与宋学实质上是相近的;朱子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伟大贡献;宋代史学在史料考订与整理上取得重大成就,具有近代科学性,开创了近代中国史学。他们着力发掘宋学中的科学精神和方法论,以之作为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资源,体现了工具理性的价值观。但是,他们否认中国传统学术道德理性的价值及对中国现代学术构建的作用,是典型的唯科学主义和西方文化中心论,存在严重片面性和理论缺陷;他们倡导的历史进化观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历史主义也不能相提并论。客观认识他们学术方法论得失,对建构当代中国人文学术话语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徐国利
关键词:傅斯年
张荫麟的史学艺术论及其思想来源与特征被引量:2
2021年
张荫麟为了纠正中国现代史学发展的唯科学主义弊病,提出史学兼为科学和艺术,并从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价值论和历史编纂的角度较为系统和深入地阐发了史学艺术性问题。其史学艺术论直接吸取了柏格森、斯宾格勒、克罗齐、摩尔和斯密士等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家和史学家的相关思想。其史学艺术论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和价值,在中国现代史家中,他最早从现代学科属性阐发史学艺术论,主张史学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将现代理论与传统思想相融合。张荫麟的史学艺术论及其实践为推动传统史学艺术论的现代转型和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徐国利
民国时期顾颉刚学术价值观的转向及与经世致用观的离合
2022年
民国时期顾颉刚的学术价值观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向,与传统经世致用观有较复杂的离合关系,在中国现代史家中最具典型性。顾颉刚早年接受传统经世观和梁启超等今文家的经世思想,赋予经世致用论诸多新内涵;后受章太炎等古文家学术价值观影响,主张为学只当求真而不问致用,其学术价值观具有二元性。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接受实用主义价值观,既强调学术旨在求真而非致用,主张保持学术的独立性;又认为学术有间接之用和无用之用,对史学的社会功用多有阐述。三四十年代,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加剧使顾颉刚回归经世致用之学,他致力边疆史地研究和大众文化普及,以服务救亡图存的抗日大业。可见,顾颉刚不同时期对传统经世致用观,或是继承中有批判,或是批判中有继承,却始终没有悖离它。究其根源,在于儒家经国济世传统和实践理性精神在顾颉刚学术价值观的历史阐释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徐国利
关键词:民国时期学术价值观经世致用离合
傅斯年对传统历史学和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被引量:1
2019年
中国现代新考据学派史家傅斯年以现代科学史学观和方法论为依据,对传统历史学和语言学作了批判性地继承与发展,提出了"此虽旧域,其命维新"的学术命题。他指出历史学与语言学密不可分,中国有着将历史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悠久历史;传统考据学、特别是清代考据学重视文献考证,主张从语言文字的训诂来研究历史,这种学术传统和方法应当加以继承。然而,传统历史学和语言学又存在诸多缺陷,需要用现代科学史学观和方法加以改造和发展,以建立科学的现代史学与语言学。他借鉴清代考据学以语言学研究思想史的方法,并结合历史学方法,撰写出中国现代思想史和语言学研究的经典之作《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为中国传统史学和语言学的科学化发展和现代转型做出重要贡献;然而,其理论又有相当的片面性,本质上是唯科学主义的。
徐国利
关键词:傅斯年语言学
20世纪上半叶陈垣论中国传统史学被引量:2
2018年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现代史家中,陈垣是特别重视对中国传统史学加以继承和发展的,被誉为"土法为本、洋法为鉴"的史学大师。作为新考据派史家的代表,他对传统史学及现代新史学关系阐发的基本特点和内容是以现代考据学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紧密结合自身研究来阐发传统史法、史料文献和史家成就的得失。在史家研究上,代表作《通鉴胡注表微》融考据、义理和致用为一,对宋末元初史家胡三省的史学思想和成就作了新的发掘和阐释,较系统反映了对传统史学思想和方法的认识,表明其中国传统史学观已经上升到新层面。他还对清代史家的成就和不足作了较深入的评述。陈垣对传统史学与中国现代新史学关系所做的理论探讨和史学实践为传统史学的现代转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范式。
徐国利
关键词:中国传统史学史法史料史家
翦伯赞论文学作品史料的价值和“文史合一”的历史书写
文史关系是中国传统史学探讨的重要命题,中国现代诸多史家对此作了多角度和层面的继承和发展;其中,就包括对文学作品所具有的重要史料价值的理论阐述和实践运用,提高史家的文学修养和历史书写的文学化表述.马克思主义史家翦伯赞在这方...
徐国利
关键词:文学作品史料价值翦伯赞
明清徽州人地矛盾问题再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要对明清徽州人地矛盾有深入认识,必须把它和安徽与全国做比较分析。首先,明清徽州人地矛盾不断加剧主要表现在人口总量、人口增长率和人口密度上。明代徽州人口不断增加,与全国和后来隶属安徽的其他府州相比,到中后期人口压力已相当大;到清中前期,徽州人口压力持续加大,人口总量、人口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急剧增加,到太平天国战争后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其次,明清徽州人地矛盾还突出表现在人均占有田地少、能生产粮食的田地少和田硗地瘠。上述诸多因素叠加作用,使明清徽州人地矛盾不断加剧,成为迫使徽人大量经商的基本原因。不过,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县域它所产生的作用不同,对此应作历史的和具体的分析。
徐国利
关键词:人地矛盾经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