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北省林木种质资源与森林保护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96 被引量:510H指数:12
相关作者:马云波李雪雁崔博文刘娇娇崔华蕾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6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土壤
  • 16篇基因
  • 9篇杨树
  • 9篇落叶松
  • 9篇华北落叶
  • 9篇华北落叶松
  • 7篇核桃
  • 6篇生物信息
  • 6篇人工林
  • 5篇养分
  • 5篇生物防治
  • 5篇生物信息学
  • 5篇生物信息学分...
  • 5篇土壤养分
  • 5篇物防
  • 5篇霉病
  • 5篇基因家族
  • 5篇SSR
  • 4篇性状
  • 4篇植物

机构

  • 95篇河北农业大学
  • 5篇木兰围场国有...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北京市农林科...
  • 2篇河北省农林科...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内蒙古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河北绿岭果业...
  • 2篇科技公司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河北科技大学
  • 1篇邢台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9篇王志刚
  • 8篇阎爱华
  • 8篇吕飞
  • 7篇毕拥国
  • 7篇刘炳响
  • 6篇杨敏生
  • 5篇齐国辉
  • 5篇梁海永
  • 5篇李保国
  • 5篇陈波
  • 5篇杨新兵
  • 3篇任俊杰
  • 3篇刘兴菊
  • 3篇鲁绍伟
  • 3篇许中旗
  • 3篇赵爽
  • 3篇李少宁
  • 3篇高琛
  • 3篇马云波
  • 3篇赵思思

传媒

  • 11篇林业科学
  • 6篇水土保持学报
  • 6篇河北农业大学...
  • 6篇林业与生态科...
  • 5篇蚕业科学
  • 4篇林业资源管理
  • 4篇植物遗传资源...
  • 4篇分子植物育种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植物保护学报
  • 3篇北方园艺
  • 3篇园艺学报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中国森林病虫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中国食品学报
  • 2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年份

  • 1篇2024
  • 8篇2023
  • 6篇2022
  • 5篇2021
  • 9篇2020
  • 14篇2019
  • 12篇2018
  • 12篇2017
  • 7篇2016
  • 10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9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造林模式对铁尾矿地土壤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3
2015年
为了了解不同造林模式对尾矿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影响,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研究方式,分别调查未造林尾矿地、紫穗槐纯林、沙棘纯林以及沙棘—紫穗槐—桑树人工混交林下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结果表明:(1)与裸尾矿相比,紫穗槐纯林、沙棘纯林以及混交林林下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以及毛管孔隙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壤饱和持水量、总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有所上升,且混交林林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最大,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与毛管孔隙度较裸尾矿分别下降了12.07%,3.49%,4.66%,3.67%,土壤饱和持水量、总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分别增加了6.44%,9.29%,12.96%;(2)与裸尾矿相比,紫穗槐纯林、沙棘纯林以及混交林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养分元素含量明显增加,土壤pH值下降,尤以混交林的变化最为明显;(3)造林后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及主要酶活性均有所上升,且以混交林上升最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在尾矿地进行人工造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尾矿土壤的性质,且营造混交林模式对尾矿土壤的改良效果最佳。
马云波牛聪傑许中旗
关键词:铁尾矿造林模式物种多样性土壤性质
有机物覆盖对核桃园土壤有机碳库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地面覆盖是重要的地面管理措施,简单省力,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以促进土壤微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核桃园有机物覆盖对土壤有机碳库及酶活性的影响,可为推广有机覆盖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核桃园连年有机物覆盖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不覆盖为对照,研究了地面覆盖有机肥、碎木屑后,土壤有机碳库、碳库管理及酶活性的变化及三者间的关系。【结果】1)有机物覆盖处理提高了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效应下降,覆盖有机肥效果优于覆盖碎木屑。在0—20 cm土层,覆盖有机肥处理的总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66倍、1.33倍、6.99倍,覆盖碎木屑处理的稳定性有机碳含量为对照的1.42倍。2)有机物覆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及碳库管理指数,随土层的加深处理间差异减小。在0—80 cm土层,覆盖有机肥处理的碳库活度及碳库活度指数为对照的2.9~5.9倍,覆盖碎木屑处理的为对照的1.3~2.5倍;覆盖有机肥处理的碳库指数为对照的1.1~1.7倍,覆盖碎木屑处理的为对照的1.1~1.5倍;覆盖有机肥处理的碳库管理指数是对照的3.3~9.8倍,覆盖碎木屑处理的为对照的1.6~2.8倍。3)有机物覆盖处理提高了核桃生长期内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中性蛋白酶活性、脲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覆盖有机肥处理的提高幅度为4.2%~103.0%,覆盖碎木屑的提高幅度为3.5%~47.3%。4)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碳库指数、碳库活度指数、碳库管理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活性、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地面覆盖有机肥、碎木屑可以提高核桃园土壤的碳库活度及土壤酶活性。
孙萌刘洋李寒李保国齐国辉张雪梅
关键词:有机物覆盖核桃有机碳土壤酶活性
华北落叶松林下光环境对白扦幼树生长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林下光环境异质性是造成林下幼树生长差异的重要原因,研究幼树在不同光环境下的生长差异,可为林下人工更新提供指导。【方法】以华北落叶松林下人工更新的10年生白扦幼树为研究对象,调查幼树的地径、树高,并利用半球面影像技术获取光照指标,在分析幼树生长势及相应林下光环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及线性回归研究不同光照指数类型对幼树生长的影响。【结果】白扦幼树的地径、树高均服从正态分布(P<0.05),中小径阶的幼树较多,占70%以上,主要受较差的林下光环境影响。不同类型的林下光照指数[散射光指数(ISF,IISF)、直射光指数(DSF,IDSF)、总光照指数(GSF,IGSF)]对幼树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林下散射光对幼树生长的影响比直射光与总光照略强;林下光照指数大小对幼树的地径与树高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对幼树地径的影响较强。当IISF<0.4、IDSF<0.5、IGSF<0.5时,各组幼树地径、树高差异不显著(P>0.05);当各光照指数高于相应的临界值时,各组幼树生长之间差异显著(P<0.05),且光照指数与幼树生长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林下光照指数类型对白扦幼树的生长影响不显著,光照指数大小对幼树生长的影响存在临界值,超过临界值时,幼树生长与光照指数大小呈显著线性关系。在华北落叶松林下进行白扦人工更新时,应选择或使其光照指数大于0.5的地点。
刘子宣贾存秦志强李永宁
关键词:华北落叶松
早实核桃叶片性状遗传规律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为了探索核桃叶片性状的遗传规律,为杂交后代性状早期选择提供依据,以2个正反交组合374个杂交单株7年生实生树为试材,测定了各正反交单株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形指数和比叶重等。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在6%以上,比叶重的变异系数最高,在15%以上;叶形指数的遗传传递力在4个杂交组合中均大于100%;叶宽和叶形指数较其他3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高,均在79%以上;叶面积的次数分布呈连续性变异,不同杂交组合正反交后代叶面积大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55-60 cm^2,小叶型、中间型和大叶型植株在杂交后代群体中所占比率分别为13%-15%、74%-80%和10%以下;在绿岭、辽宁1号的正反交组合中,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形指数和比叶重分别为12.52 cm、6.72 cm、55.27 cm^2、1.88、53.18 g/m^2和12.86 cm、6.71 cm、56.43 cm^2、1.91、59.09 g/m^2,反交后代的叶面积和比叶重2个性状均极显著大于正交后代;在绿岭、绿早的正反交组合中,各性状的值分别为12.63 cm、6.73 cm、57.25 cm2、1.94、63.54 g/m^2和12.58 cm、6.80 cm、57.59 cm2、1.88、62.28 g/m^2,正反交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和比叶重性状均没有显著差异,正交后代的叶形指数显著大于反交后代。
赵爽任俊杰石鹤飞齐国辉李保国赵福洞陈利英
关键词:核桃杂交叶片性状
杜梨叶绿体基因组分析被引量:17
2020年
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杜梨(Pyrus betulaefolia)进行测序,并对其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杜梨叶绿体基因组与大多数高等植物一样,具有典型的环状双链四分体结构。其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60 058 bp,共检测到61个SSR位点(58个单核苷酸重复和3个二核苷酸重复)和56个RNA编辑位点,这些RNA编辑位点均引起了氨基酸的变化。与砂梨(Pyruspyrifolia)、川梨(Pyrus pashia)和桃叶梨(Pyrus spinosa)的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其基因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保守,表明了梨属植物进化的缓慢性。在4个梨属植物中共检测到351个SNP和217个InDel。
李泳潭张军黄亚丽范建敏张益文左力辉
关键词:杜梨叶绿体基因组
蒙古栎Trihelix转录因子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
2023年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原产于东亚地区的温带,是珍贵的用材树种,具备很高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Trihelix转录因子主要与植物光响应、生长发育和响应非生物胁迫等方面相关。为了研究蒙古栎Trihelix转录因子在不同遮阴处理和水分胁迫下的表现,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从蒙古栎基因组中鉴定出34个Trihelix转录因子基因,依次命名为:QmTH01~QmTH34。与拟南芥中鉴定到的29个Trihelix转录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GT-1、GT-2、GTγ、SH4、SIP1五个亚族,34个QmTHs分别定位到蒙古栎的10条染色体上,翻译蛋白范围为189~897个氨基酸,等电点为4.58~9.78。QmTHs启动子区域共鉴定出14种不同的与光响应、非生物胁迫、激素以及生长发育响应调控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其中茉莉酸甲酯响应元件、脱落酸响应元件和光响应元件数量占据主要地位。根据不同遮阴处理和水分胁迫下基因表达分析,鉴定到QmTH01、QmTH14、QmTH22、QmTH24、QmTH33在高光强下表达量相对较高,并随光照强度减弱显著下调表达,表明这5个基因参与蒙古栎响应高光照下的生长生理。鉴定到QmTH06、QmTH17、QmTH24在5次(4、5、6、7、8月)浇水的水分胁迫处理中显著上调表达,表明这3个基因介导蒙古栎响应水分胁迫。
孟鑫王世杰江敏李红燕王进茂杨敏生
关键词:蒙古栎生物信息分析
转多基因欧美杨Bt基因表达特征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究转多基因欧美杨107杨中外源Bt基因是否稳定存在及表达,探索转基因107杨不同时间、不同部位Bt毒蛋白表达规律,研究多基因转化的载体结构及基因互作对外源基因表达稳定性和高效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年生转Cry1Ac-Cry3A-NTHK1基因107杨3个株系(A1、A2、A3)和转Cry1Ac-Cry3A-BADH基因107杨3个株系(B1、B2、B3),通过PCR技术对转基因107杨中外源基因进行检测和验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Bt基因的转录丰度进行检测,利用ELISA技术对转基因107杨不同时间、不同部位毒蛋白含量进行检测。【结果】PCR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107杨均能扩增出与阳性对照大小一致的特异性条带,阴性对照未扩增出特异性条带,证明外源基因在转基因107杨中稳定存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2种Bt基因在转基因107杨中均能稳定表达,Cry1Ac基因的转录丰度在2.1×10^4~5.1×10^4之间,Cry3A基因的转录丰度在2.8×10^6~5.6×10^7之间,Cry1Ac基因和Cry3A基因转录丰度无相关性;ELISA技术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107杨中均检测到Cry1Ac和Cry3A毒蛋白存在。2种Bt基因转录丰度和毒蛋白含量无相关性,但2种Bt毒蛋白含量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转2种不同载体的107杨6、7月份2种Bt毒蛋白的含量较低,8月份急剧上升,Cry1Ac毒蛋白的含量均在9月份达到峰值,Cry3A毒蛋白含量均在8月份达到峰值,10月急剧下降。8月份不同部位(上、中、下)的叶片Bt毒蛋白含量未表现出一致性规律,不同部位(上、中、下)木质部的Bt毒蛋白含量也未呈现出一致性规律。【结论】转Cry1Ac-Cry3A-NTHK1基因107杨和转Cry1Ac-Cry3A-BADH基因107杨不同株系间2种Bt基因的转录丰度存在显著差异,Cry3A基因的转录丰度显著高于Cry1Ac基因;2种Bt毒蛋白在各株系间存在显著差异,Cry1Ac毒蛋白含量极低,Cry3A毒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Cry1Ac,与转录水平检测结果一致。2种不同载体�
张超王进茂赵洁庞丁玮张德健杨敏生
关键词:转基因杨树基因互作外源基因表达BT毒蛋白
间伐对杨桦次生林冠层结构及林下光照的影响被引量:17
2019年
自然或人为干扰产生的森林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照差异是造成林下环境异质性、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与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以桃山林场2块50 m×50 m的杨桦次生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间伐和对照样地,于2012—2016年、2018年获取样地冠层影像,通过方差分析、马尔科夫模型等方法分析其冠层结构、林下光照动态及间伐后林冠的恢复规律.结果表明:间伐措施能显著调整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照,并能持续较长的作用时间,但调整效果随时间逐渐降低;间伐后冠层结构及林下光照的变化速度随时间推移而降低,间伐后前3年林冠恢复速度较快,3年后恢复速度降低并趋于平缓;林下光照与林冠开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其中林下散射辐射与冠层结构参数的相关性最大,且间伐样地冠层结构与林下光照的相关性大于对照样地;间伐后冠层的恢复速度与林冠开度大小有关,林冠开度越大,林冠恢复越快,向更小林冠开度转移的时间越早.马尔科夫模型能够模拟冠层结构分布的变化,可用来预测冠层结构动态.
石君杰陈忠震王广海金春生李永宁
关键词:间伐叶面积指数
桑天牛对5种植物源挥发性化合物及其混合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被引量:8
2017年
桑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是桑树等多种经济林木的蛀干害虫。为筛选可用于桑天牛防控的植物源引诱剂或驱避剂,采用触角电位仪测试桑天牛成虫对不同浓度反-3-己烯醇、壬醛、癸醛、Z-乙酸-3-己烯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植物源单体挥发性化合物以及5种化合物不同配比混合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并用自制"Y"型嗅觉仪测试雌、雄成虫对上述不同浓度植物源挥发性化合物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桑天牛成虫对5种植物源单体化合物均有明显的EAG反应,而且化合物浓度在0.000 1~1 mol/L范围内,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加,EAG反应值有增大趋势;以不同单体化合物配制混合物进行的测试中,桑天牛成虫对第5、8、9、10号方案的混配物的EAG反应相对值较高。在应用单体化合物测试桑天牛成虫的嗅觉行为反应时,反-3-己烯醇、癸醛对桑天牛成虫表现出较强的驱避作用(P<0.01),而壬醛、Z-乙酸-3-己烯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则对其有较好的引诱作用。
毕拥国郭丽王志刚吕飞阎爱华
关键词:桑天牛成虫触角电位嗅觉行为
转Bt基因107杨根系分布特征
2023年
以2个转BtCry1Ac基因107杨株系及其未转基因对照为材料,研究转Bt基因107杨的根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垂直方向上,2个转基因株系与CK的总根系及各径级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以及生物量密度上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在0~30 cm土层中,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及生物量密度均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土层;2)水平方向0~150 cm, 2个转基因株系与CK的总根表面积密度、总生物量密度随着距树干水平距离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不同径级根系表面积密度、根长密度在距树干0~30 cm处达到最大值;3)2个转基因株系总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和生物量密度均小于对照,对照与转基因株系存在显著性差异,而2个转基因株系间无显著性差异;4)3个株系在根系分布中均以细根为主,且转基因株系细根径级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表现为对照大于转基因株系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照和转基因株系中根与粗根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无显著性差异。
赵志明袁梦婷王洋刘卫平江敏武江昊杨敏生王进茂
关键词:根系垂直分布根长密度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