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中心

作品数:28 被引量:111H指数:6
相关作者:张炳尉李万祥邵京京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政治法律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文学
  • 5篇艺术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3篇文学
  • 5篇文学理论
  • 3篇世界文学
  • 2篇代文
  • 2篇电影
  • 2篇艺术
  • 2篇儒学
  • 2篇诗学
  • 2篇世界主义
  • 2篇视觉
  • 2篇视觉文化
  • 2篇视觉文化时代
  • 2篇思维
  • 2篇文道
  • 2篇文化
  • 2篇文化时代
  • 2篇文学研究
  • 2篇美学
  • 2篇关系说
  • 1篇大众

机构

  • 25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中国艺术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加州大学
  • 1篇中国计量大学
  • 1篇巴黎第七大学
  • 1篇纽约城市大学

作者

  • 2篇钱翰
  • 2篇方维规
  • 2篇程惠哲
  • 1篇王一川
  • 1篇夏忠宪
  • 1篇张炳尉
  • 1篇陈雪虎
  • 1篇鲁晓鹏
  • 1篇陈太胜
  • 1篇王向远
  • 1篇梁爽
  • 1篇李莎
  • 1篇李万祥
  • 1篇高照成
  • 1篇冯雪峰
  • 1篇冯欣
  • 1篇邵京京

传媒

  • 5篇文化与诗学
  • 3篇文艺争鸣
  • 2篇中国文学理论...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文学评论
  • 1篇电影艺术
  • 1篇俄罗斯文艺
  • 1篇当代电影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民族艺术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法国研究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安阳工学院学...
  • 1篇“新媒介与当...
  • 1篇中国《文心雕...
  • 1篇“文学与形式...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何谓世界文学?被引量:44
2017年
"世界文学"从来没有一个确切定义或内容精准的界说;换言之,没有一种说法获得普遍认同,人称世界文学"难题"。在全球化的今天,它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成为新近关于"全球文学"国际论争的焦点之一,讨论还在延续。论说"世界文学"概念,总要追溯至歌德,他无疑对这个概念的确立和流传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不管是造词还是概念,不能如许多学者习以为常的那样,只从歌德说起;并且,认为歌德是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世界主义者,也不符合事实。一方面,他的世界文学思考被当做理论,从而被过分拔高。另一方面,人们开始诘问,这个"歌德概念"究竟指什么?人们能用它做什么?当今与"世界文学"概念颉颃的"全球文学"或"世界的文学",虽然也关乎"经典性",却是不同的追求和文学实践,很难再用惯常的范畴来归纳。新的想象和认识,还处在概念化过程中。
方维规
关键词:概念化世界主义文学实践
存在之维:时间性视角下的接受理论与知音论
2016年
接受理论和知音论都将读者和文本的意义相联系,都强调通过文本的作用产生古今对话。但是很明显接受理论和知音论在时间维度的表现又是不同的。从读者角度来看,接受美学是通过共时性而产生作品新的意义,而知音论却呈现出历时性特点,以当下为起点寻求作者原意。而从文本意义的角度,接受理论中文本意义的累积是靠历时性不断积累的,而知音论中文本的意义却是作者创作完成后就已经产生并固定下来的。本文试图通过对此二者呈现出的两条不同的时间线索,探究这两种同样从读者认知出发的理论所具有的不同时间性特征,顺从时间性的角度反观接受美学和知音论中的主体间性与主体性,对这两个理论的存在中所涉及的时间性进行进一步讨论。
邵京京
关键词:接受美学时间性
“Aura”和气韵——试论本雅明的美学观念与中国艺术之灵之会通被引量:9
2017年
本文聚焦本雅明的"Aura"观念和其《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所举中国古代画家之联系,从德意志观念论的直观问题钩沉"Aura"的美学肌理,揭橥本雅明的"Aura"会通于中国艺术观念"气韵"。首先,从本雅明20世纪20到30年代关于"Aura"的记录中,排除视觉光线、圣像光环的解读,对接上它的古希腊本义"气息";其次,从本雅明写于20世纪初有关色彩、绘画的美学笔记中,论证"Aura"产生于纯然容纳的艺术直观,正与中国画家聚精会神的观物方式相合;最后,从本雅明1937年阐释中国书画的笔记里,辨析"气韵"的英文译介,揭示其如闪的动态形象,试述"Aura"和"气韵"会通于"意"那活泼泼的灵域。余绪部分细读荷尔德林的颂诗《海岱山》一阙,追溯本雅明描述"Aura"时所举"远处群山"的意象原型。
李莎
关键词:AURA气韵本雅明中国艺术
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理论何为
视觉文化是一种后现代文化、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在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思维与影视逻辑已进入到文学的内部构成之中,从而改变了小说的生产方式、叙事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小说因此呈现出写作逆向化、技法剧本化、故事通俗化、思想肤浅化等...
赵勇
关键词:视觉文化印刷文化文学理论
《疯狂的石头》与新现实主义的一种可能
2006年
程惠哲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青年导演文化现象小制作电影人
文论教材和文论话语的形成
本文介绍了文论教材在文论话语形成中的独特作用,分析了文论教材和文论话语存在的互动关系,并从文论教材的变化看文论话语的变化,指出文论教材和文论话语的发展,要保持必要的弹性和张力。
程正民
关键词:文学理论话语文化价值
文献传递
儒学核心范畴的演变与文道关系说研究的现代发生
2016年
无论在儒家与其他诸家之间,还是在儒家各分支之间,都存在着对“道”这个学术话语制高点的激烈争夺.与之相应的儒学核心范畴的演变,决定了文道关系说研究现代发生的具体形态.首先,随着“道”在唐宋以来逐渐成为儒学的最高范畴,文道关系说也成为儒家文学观的标志性话语,最终在新文学运动中成为了众矢之的.其次,程、朱一系的独得“道学”之名,使他们提出的“载道”说遮蔽了其他儒者提出的文道关系说,最终成为了文学革命批判的靶心,而韩、柳等人的观点也被周作人、郭绍虞等众多学者误解.最后,心学家的标“心”立异有强烈的叛经离“道”倾向,后来周作人、朱自清选择“言志”、“缘情”这类“心”序列文论命题作为“载道”说的对立命题,可谓渊源有自.
张炳尉
关键词:载道言志
儒学核心范畴的演变与文道关系说研究的现代发生
无论在儒家与其他诸家之间,还是在儒家各分支之间,都存在着对'道'这个学术话语制高点的激烈争夺.与之相应的儒学核心范畴的演变,决定了文道关系说研究现代发生的具体形态.首先,随着'道'在唐宋以来逐渐成为儒学的最高范畴,文道关...
张炳尉
关键词:现代文学儒学
文献传递
论郝经的学术取向
2013年
郝经之学以性理而非所谓"实学"为基本取向,绍述程朱,而非泛取北宋诸家。虽然立论大都依据朱学而未能有大的突破,但郝经刻意抹去这层关系,通过家学叙述把自己的学术渊源向上承接于二程。他这么做,与其"国朝"意识等因素有关。
张炳尉
关键词:郝经学术取向
Deux types de texte. Distinction entre texte-objet et texte-pratique
2006年
作品和文本在文学话语中,曾经是普通的术语,文本指的文学的语言现象,而作品则体现了美学和创造价值。自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西方文学批评话语中,文本开始逐渐成为一个核心的概念,而作品的概念则受到冲击,尤其是先锋文艺理论中,文本与作品水火不容,文本概念取代了过去的作品概念。文本概念从一个指示现象的概念到成为一个本质性的概念,并且占据一个核心的位置。本章节定义了对象文本(texte-objet)和实践文本(texte-pratique),分析了结构主义文本和后结构主义对文本概念的使用之间的异同,从而更清楚地指出后者在文本这个概念上的继承和变化。
钱翰
关键词: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