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
- 作品数:114 被引量:322H指数:9
- 相关作者:李富强何海狮陈建强吴桂清更多>>
- 相关机构: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亲水到离水:龙州疍民的百年生计变迁
- 2020年
- 疍民又称疍家人、“水上人家”,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族群。他们航行于河海、以船为家、捕鱼为业,其生计方式、风俗文化、思想观念与“陆上人”有一定的差异。多年以来,由于疍家文化的特异性,疍民常被其他族群视为“异类”。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龙州大部分疍民的生活方式已经由“水上”变为“岸上”,生计模式经历了从个人到集体再到个人的变化。这种亲水到离水生活方式的转变由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状态以及国家政策转变所决定。
- 谢贤李富强
- 从对顶三角形岩画看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的史前文化交流被引量:3
- 2021年
- 对顶三角形岩画是岩画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在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均有分布。这些岩画在制作技术、图像种类、风格特征、作画环境等方面均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表明其作画民族可能具有某种相关性。通过图像学和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的对顶三角形岩画图像起源于两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萨马拉文化,并在伊朗青铜时代早期文化中大量出现,而从青铜时代晚期开始分阶段地向不同方向扩散。其中,向东扩散的路线是经由阿富汗,沿着帕米尔高原进入费尔干纳盆地;随后,进一步沿着天山山脉进入新疆,而到达新疆的时间大概是公元前2000年后半期。这个过程并非一次完成,而是经过若干考古学文化的波浪式推进。
- 肖波
- 关键词:两河流域文化交流
- 从地方风物到国家表征:汉语诗词中的铜鼓意象流变
- 2022年
- 通过对汉语诗词中的铜鼓意象流变进行研究,发现铜鼓意象极富生命力与可塑性。这段铜鼓意象的流变史实际亦是千余年来中国政治史与思想文化史的一束折射,诗史互证,由此可以窥见中国从“天下”走向近代国家的历程。唐代诗词中的铜鼓,鲜活多元,是天下一隅的“南方”风物。宋代至明代诗词中的铜鼓被置于历史世界与华夷秩序之中,是国家边界的表征,往往作为蕴含政治色彩的符号出现。清代诗词中的铜鼓成为“多元一体”国家形象的象征,完全融合于当时的统治逻辑,但最终因为统治的瓦解而瓦解。
- 李富强方少聪
- 关键词:汉语诗词意象
- 留水今名考辨
- 2021年
- 中留县,是广西设立最早的几个县份之一,始设于秦桂林郡。它因留水而得名。《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等人与有关研究机构主张留水是柳江,《水经注西南诸水考》的作者陈澧主张留水是剑江。本文认为留水是广西武宣县东乡江,但并非王先谦《汉书补注》所谓武宣县东乡江;同时指出,流传至今的《水经注》各本存在留水入郁和入潭两说,以入潭说者为正确,并将明朱谋?《水经注笺》、清赵一清《水经注释》、王国维《水经注校》等认可之句"郁水右则留水注之,水南出布山县,下迳中留入潭,潭水东迳阿林县"更改为"潭水左则留水注之,水南出布山县,下迳中留入潭,潭水东迳阿林县",以使文义通顺而合事实。
- 雷冠中廖学君
- 国外人工智能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及启示被引量:14
- 2020年
- 人工智能作为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在国外档案界已经有了具体的应用。从档案视角出发,国外人工智能在档案工作中具有智能化、创新性、变革式等特点。目前,在合作试点的创建、语音识别两个方面,人工智能在我国档案领域得到应用。在政策制度、创新思维、与公众的互动等方面,国外人工智能可以给我国档案工作以启示。
- 林凯郑慧
- 关键词:人工智能档案工作档案实践
- 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档案文献编研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前,虽然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档案文献编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存在编研主体中,档案馆馆际合作较少;编研选题不够丰富,无法满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实际需要;编研对象国数量较少,覆盖面较窄;未能考虑中外有别,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和需要开展档案文献编研等不足。本文认为,未来可通过档案部门积极开展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立足北部湾,以档案文献编研促进区域发展和繁荣;开展全面覆盖东南亚各国的档案文献编研;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和需要开展差异性档案文献编研等举措来进一步打开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档案文献编研的新局面。
- 郑慧黎慧钰
- 关键词:档案文献编研档案工作
- 图额·兽形龙·人形龙:论壮族神话中龙形象的嬗变
- 2024年
- 神话故事是由人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而产生的。在壮族神话故事中,龙的形象经历了从图额到以恶龙、妖龙为主的兽形龙,再到以龙女为主的人形龙的嬗变过程。通过对该变化过程的解读,发现壮族神话中龙形象的嬗变与壮族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壮族群众思想文化观念的转变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壮汉两族文化的交融更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 梁雷李富强
- 关键词:龙形象嬗变
- 中外档案馆出版物比较研究
- 2021年
- 档案馆出版物是档案馆开发馆藏档案或围绕档案工作开展编辑出版活动的重要成果。为探寻国内外档案馆出版物的各自特征与差异,从档案馆出版物相关法律法规、档案馆出版物指导机构以及档案馆出版物特征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拓宽我国出版委员会专业领域、拓展资金获取渠道、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突显地区民族文化特色、改善利用方式与范围等五个方面的启示。
- 郑慧周铁梅
- 关键词:编辑出版
- 柬埔寨山地高棉人语言保护和发展——基于语言意识形态的思考
- 2022年
-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柬埔寨山地高棉人语言的多样性面临威胁,语言衰落趋势明显。21世纪以来,柬埔寨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保护山地高棉人语言和发展语言教育的措施,有助于解决新一代山地高棉人语言和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提升民族语言经济社会地位和发挥语言族群的作用,扭转山地高棉人语言意识形态,树立本族语言意识,对于民族语言的保护和发展至关重要。
- 王海玲李富强
- 广西植棉史考证被引量:1
- 2014年
- 棉作为重要的纺织原料,在广西种植历史悠久,却从未得到研究重视。文章对于史载的"棉"的种类进行植物学分类,并结合纺织加工技术对古人所指"木棉"进行甄别。依据考古实物以及与云南和海南植棉情况的对比,推论出在春秋时期广西已经开始植棉,但是不普遍。其最初种植的种类为亚洲棉的多年生木本植物,随着棉向长江流域的扩展,演变为种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追溯从三国到清代广西植棉发展的历程,还原其发展情况,对了解古代广西的纺织面貌和社会经济状况大有裨益。
- 徐昕李富强
- 关键词:植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