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

作品数:113 被引量:290H指数:8
相关作者:何海狮陈建强吴桂清更多>>
相关机构: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经济管理
  • 43篇社会学
  • 31篇文化科学
  • 22篇历史地理
  • 5篇艺术
  • 3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9篇文化
  • 15篇民族
  • 13篇档案
  • 13篇瑶族
  • 12篇铜鼓文化
  • 11篇人类学
  • 7篇壮族
  • 6篇中华民族
  • 6篇传承
  • 5篇乡村
  • 4篇大瑶山
  • 4篇档案文化
  • 4篇文化传播
  • 4篇从多元走向一...
  • 3篇岩画
  • 3篇瑶族文化
  • 3篇石牌
  • 3篇团结
  • 3篇龙脊
  • 3篇民族团结

机构

  • 112篇广西民族大学
  • 3篇广西民族博物...
  • 2篇东华大学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西藏民族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东方大学
  • 1篇三峡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新疆艺术学院
  • 1篇广西艺术学院
  • 1篇南宁市档案局
  • 1篇中共北海市委

作者

  • 36篇李富强
  • 21篇徐杰舜
  • 16篇郑慧
  • 13篇莫金山
  • 4篇何海狮
  • 2篇余小洪
  • 2篇徐昕
  • 1篇罗彩娟
  • 1篇罗树杰
  • 1篇韦小鹏
  • 1篇徐新建
  • 1篇郑海花
  • 1篇李昆声
  • 1篇李大庆
  • 1篇陈建强
  • 1篇海路
  • 1篇兰林友
  • 1篇潘年英
  • 1篇叶舒宪
  • 1篇刘冰清

传媒

  • 19篇广西民族研究
  • 15篇百色学院学报
  • 5篇广西社会主义...
  • 5篇广西民族大学...
  • 4篇山西档案
  • 4篇北京档案
  • 3篇歌海
  • 3篇湖北民族学院...
  • 3篇学术探索
  • 2篇社会科学家
  • 2篇档案学通讯
  • 2篇档案管理
  • 2篇档案与建设
  • 2篇边疆经济与文...
  • 2篇东方收藏
  • 2篇内蒙古艺术学...
  • 1篇东南亚纵横
  • 1篇开放时代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7篇2023
  • 8篇2022
  • 13篇2021
  • 19篇2020
  • 10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7篇2009
  • 8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1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亲水到离水:龙州疍民的百年生计变迁
2020年
疍民又称疍家人、“水上人家”,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族群。他们航行于河海、以船为家、捕鱼为业,其生计方式、风俗文化、思想观念与“陆上人”有一定的差异。多年以来,由于疍家文化的特异性,疍民常被其他族群视为“异类”。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龙州大部分疍民的生活方式已经由“水上”变为“岸上”,生计模式经历了从个人到集体再到个人的变化。这种亲水到离水生活方式的转变由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状态以及国家政策转变所决定。
谢贤李富强
从对顶三角形岩画看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的史前文化交流被引量:3
2021年
对顶三角形岩画是岩画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在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均有分布。这些岩画在制作技术、图像种类、风格特征、作画环境等方面均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表明其作画民族可能具有某种相关性。通过图像学和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的对顶三角形岩画图像起源于两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萨马拉文化,并在伊朗青铜时代早期文化中大量出现,而从青铜时代晚期开始分阶段地向不同方向扩散。其中,向东扩散的路线是经由阿富汗,沿着帕米尔高原进入费尔干纳盆地;随后,进一步沿着天山山脉进入新疆,而到达新疆的时间大概是公元前2000年后半期。这个过程并非一次完成,而是经过若干考古学文化的波浪式推进。
肖波
关键词:两河流域文化交流
从地方风物到国家表征:汉语诗词中的铜鼓意象流变
2022年
通过对汉语诗词中的铜鼓意象流变进行研究,发现铜鼓意象极富生命力与可塑性。这段铜鼓意象的流变史实际亦是千余年来中国政治史与思想文化史的一束折射,诗史互证,由此可以窥见中国从“天下”走向近代国家的历程。唐代诗词中的铜鼓,鲜活多元,是天下一隅的“南方”风物。宋代至明代诗词中的铜鼓被置于历史世界与华夷秩序之中,是国家边界的表征,往往作为蕴含政治色彩的符号出现。清代诗词中的铜鼓成为“多元一体”国家形象的象征,完全融合于当时的统治逻辑,但最终因为统治的瓦解而瓦解。
李富强方少聪
关键词:汉语诗词意象
留水今名考辨
2021年
中留县,是广西设立最早的几个县份之一,始设于秦桂林郡。它因留水而得名。《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等人与有关研究机构主张留水是柳江,《水经注西南诸水考》的作者陈澧主张留水是剑江。本文认为留水是广西武宣县东乡江,但并非王先谦《汉书补注》所谓武宣县东乡江;同时指出,流传至今的《水经注》各本存在留水入郁和入潭两说,以入潭说者为正确,并将明朱谋?《水经注笺》、清赵一清《水经注释》、王国维《水经注校》等认可之句"郁水右则留水注之,水南出布山县,下迳中留入潭,潭水东迳阿林县"更改为"潭水左则留水注之,水南出布山县,下迳中留入潭,潭水东迳阿林县",以使文义通顺而合事实。
雷冠中廖学君
国外人工智能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及启示被引量:12
2020年
人工智能作为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在国外档案界已经有了具体的应用。从档案视角出发,国外人工智能在档案工作中具有智能化、创新性、变革式等特点。目前,在合作试点的创建、语音识别两个方面,人工智能在我国档案领域得到应用。在政策制度、创新思维、与公众的互动等方面,国外人工智能可以给我国档案工作以启示。
林凯郑慧
关键词:人工智能档案工作档案实践
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档案文献编研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前,虽然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档案文献编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存在编研主体中,档案馆馆际合作较少;编研选题不够丰富,无法满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实际需要;编研对象国数量较少,覆盖面较窄;未能考虑中外有别,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和需要开展档案文献编研等不足。本文认为,未来可通过档案部门积极开展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立足北部湾,以档案文献编研促进区域发展和繁荣;开展全面覆盖东南亚各国的档案文献编研;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和需要开展差异性档案文献编研等举措来进一步打开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档案文献编研的新局面。
郑慧黎慧钰
关键词:档案文献编研档案工作
人类生存与公共卫生:以江南W县为例
2010年
人类的生存与公共卫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保持公共卫生是人类求得生存、健康长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如何保持二者的良性互动,是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经过对W县初步的田野调查,获知该县在公共卫生方面存在艾滋病和结核病等传染病的感染率上升以及城市环境的垃圾污水问题,要改善这些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状态,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宣传,转变政府领导观念,提高人们的素质;2.加强财政投资力度,解决公共设施问题;3.推广健康文明的娱乐活动,给人们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寄托;4.妥善安置外来人口,给他们以主人的身份。
徐杰舜罗彩娟吴桂清
关键词:公共卫生
互鉴而发展: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史论被引量:2
2021年
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是春秋时期发源于中国西南地区,逐渐广布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文化瑰宝。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因互鉴而丰富:交流互鉴使古代铜鼓在中国南方演变出八种类型,使东南亚发展了“新型铜鼓”。交流互鉴贯穿中国—东南亚古代铜鼓文化的整个发展历程,亦是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分享铜鼓文化保护的成功经验,扩大铜鼓文化的影响力,为其共有的文化瑰宝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
李富强王海迪
新时代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第三届广西世居民族论坛综述
2019年
第三届广西世居民族论坛于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召开。来自国内众多高校的17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本届论坛共提交116篇学术论文。此次论坛在前两次论坛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的主题,并围绕"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深度扶贫与广西全面小康""广西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与社会文明""广西生态文明建设"5个分议题展开深入地讨论,为凝聚广西民族研究力量以及弘扬广西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林成李富强
关键词:世居民族民族团结
老挝铜鼓文化调查与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老挝拥有各种类型的铜鼓,虽然多寡不一,但种类齐全,而且与中国及其他相关国家的铜鼓相比,其纹饰既有共同性,又有一些地方与民族特色。综观老挝铜鼓资料,我们大体可以推断,老挝人在相当于中国汉代或稍后的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铜鼓。老挝最初使用铜鼓的可能是老龙系民族,大量使用铜鼓的可能是中国唐代之后的老听系的一些民族。后来,老松系的一些民族迁到老挝后,也加入了使用铜鼓的老挝民族之列。老挝现代民间依然保存有许多古代铜鼓,特别是在北方比较多。现在还保存并使用铜鼓的民族包括克木族、泰族、拉篾族、苗族和瑶族等,民间保存铜鼓最多且时常使用铜鼓的民族是克木族。克木族使用铜鼓的仪式和习俗等代表了当代老挝“活”的铜鼓文化的主体。
卫彦雄李富强欧江玲
关键词:民族文化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