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59 被引量:235H指数:8
相关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天文地球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降水
  • 9篇数值模拟
  • 9篇值模拟
  • 6篇强降水
  • 5篇同化
  • 5篇珠江三角
  • 5篇珠江三角洲
  • 5篇污染
  • 4篇地表
  • 4篇汛期
  • 4篇气象
  • 4篇前汛期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4篇热带
  • 4篇雷达
  • 4篇暴雨
  • 4篇城市
  • 4篇臭氧
  • 3篇地表能量

机构

  • 59篇中山大学
  • 21篇南方海洋科学...
  • 10篇成都信息工程...
  • 7篇国家海洋环境...
  • 7篇中国科学院西...
  • 6篇中国气象科学...
  • 5篇广东海洋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澳门科技大学
  • 3篇暨南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气象局广...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惠州学院
  • 2篇教育部
  • 2篇纽约州立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6篇张林
  • 5篇李国平
  • 4篇李春花
  • 4篇赵杰臣
  • 3篇孙晓宇
  • 3篇姜晓玲
  • 2篇张明华
  • 2篇陈训来
  • 2篇王明洁
  • 2篇吕世华
  • 2篇王东海
  • 2篇梁钊明
  • 2篇孙启振
  • 2篇沈辉
  • 1篇李响
  • 1篇毕雪岩
  • 1篇赵艳风
  • 1篇徐敏
  • 1篇滕骏华
  • 1篇张蕴斐

传媒

  • 9篇热带气象学报
  • 7篇中国环境科学
  • 6篇海洋学报
  • 6篇中山大学学报...
  • 5篇大气科学
  • 5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
  • 2篇海洋预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激光与光电子...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热带地理
  • 1篇气象水文海洋...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年份

  • 2篇2024
  • 6篇2023
  • 9篇2022
  • 7篇2021
  • 12篇2020
  • 13篇2019
  • 7篇2018
  • 3篇2017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及生成位置的气候变化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20年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主要发生了两种宏观的气候变化:一个是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呈现年代际减少,尤其是在东南部海域;另一个则是其生成与活动位置等总体特征有向西北偏移的趋势。本文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垂直风切变的增强可能是夏秋季热带气旋频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这与太平洋-印度洋海面温度变化导致的大尺度环境变化有密切联系。同样有研究认为北大西洋海面温度的多年代际振荡对近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减少也非常重要。但西北太平洋西部强热带气旋的频数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东亚近海海面温度的显著升高有关,尽管这种变化是否可信仍有争议。近20年来,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普遍出现西北移倾向,包括生成位置和路径位置,这种变化可能受到了ENSO变异及20世纪90年代末期太平洋气候突变的调控。同时,热带环流的极向扩张又导致了热带气旋的有利环境向北扩张,因此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也出现极向迁移的趋势。
吴泽铭张冬娜胡春迪杨崧
关键词:热带气旋频数气候变化
吸湿增长因子和元素碳混合状态对激光雷达比的影响
本文研究和探讨了气溶胶粒子团的激光雷达比的影响因素,包括气溶胶团的数浓度谱,复折射率和元素碳混合状态,并将主要精力聚焦于研究气溶胶中的元素碳的混合状态和吸湿增长效应对激光雷达比的数值产生的影响。研究了干湿状态下几种不同类...
张智杰王宝民谭浩波
基于TRMM卫星探测的南海及周边地区春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17年
利用1998―2012年TRMM卫星资料,对南海及周边地区春季和夏季的降水日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为了便于比较分析,把南海及其周边地区分为4个区域:华南地区、中南地区、马来群岛地区、南海地区。结果表明:1)南北半球低纬地区降水在春夏季呈反位相变化模态,南海季风爆发前后,马来群岛及周边海域的降水变化小于另外3个区域。2)昼夜差异最显著的地区是南海地区。华南地区夏季昼夜差异也较为显著。从春季到夏季,昼夜差异减小的有马来群岛和南海地区,而华南地区和中南地区都表现为增大。3)夏季,中南半岛和菲律宾岛2个区域表现出一种同步的日变化规律,降水峰值都发生在T 17:00―20:00,相比春季的降水峰值要提前;夏季南海地区的降水大值区也相比春季提前。4)中南地区和南海的降水谷值变化都非常平稳,但中南地区降水峰值在夏季年际变化较为显著,而南海地区的降水峰值在春季年际变化比较显著。
李芳洲李江南
关键词:TRMM日变化振幅
深圳中重度霾污染输送特征的数值模拟分析
2022年
对2008—2018年深圳出现的中重度霾污染事件进行天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WRF-Chem模式采用敏感性试验的方法定量研究深圳及其周边城市(广州、东莞、惠州)人为排放源对深圳地区霾污染过程的贡献,揭示该地区霾污染过程的主要输送特征。影响深圳中重度霾污染过程的主要天气型为台风外围环流型及大陆高压(脊)型两类,其中大陆高压(脊)型又可根据风场进一步细分为3种类型:偏东北风型、风向多变型和偏南风型。典型污染个例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台风外围环流型霾污染过程深圳本地贡献率为40.38%,其周边城市的总贡献率为22.6%;大陆高压(脊)型3种类型污染过程,深圳本地贡献率分别为21.12%、53.92%、55.41%,其周边城市的总贡献率分别为6.88%、10.97%、3.44%。风速和风向对输送特征的影响最为显著:当风速为3~4 m/s时,深圳本地贡献率可达50%;风速约6 m/s时,本地贡献率降为20%~40%,其周边城市输送的贡献率明显增大。不同城市对深圳霾污染的贡献受风向的影响有所差异,台风外围环流型个例主导风场多为西北风,此时东莞和惠州对深圳的贡献值分别为15.03%、1.77%;而其他风向时,东莞和惠州对深圳的贡献情况较为一致,其中,东北风时约3%,风向多变型时约5%,偏南风时1%~2%。广州对深圳的贡献率仅在台风外围环流型的西北风向时较为显著,可达5.8%。
田春艳周慧娴沈傲申冲王明洁陈训来樊琦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南海秋季台风“莎莉嘉”(2016)模拟的影响被引量:11
2018年
利用美国中尺度数值模式WRF,选取两个局地(QNSE、MYJ)闭合和两个非局地(YSU、ACM2)闭合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台风"莎莉嘉"(2016)进行了4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边界层方案对台风路径影响较小,但对台风强度和结构有明显的影响,就本个例研究而言,非局地闭合边界层方案明显优于局地闭合边界层方案。台风强度的差异是热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的影响。局地闭合方案模拟的地表焓通量、水汽通量和动量通量更大,台风偏强;局地闭合方案模拟的边界层高度更高、边界层顶的夹卷过程更强、垂直混合更强、台风暖心结构更强,从而台风也更强。台风强度的差异和台风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丁成慧李江南赵杨洁冯业荣
关键词:台风数值模拟边界层方案
北极海冰密集度数值预报及验证评估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本文系统地评估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于我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开展的北极海冰密集度数值预报结果。该预报系统基于麻省理工大学通用环流模式,并采用牛顿松弛逼近(Nudging)资料同化方法,计算输出未来1~5 d的北极海冰密集度预报产品。本文将数值预报结果同卫星观测的海冰密集度、再分析资料和"雪龙"号第七次北极考察期间观测的海冰密集度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预报的北极海冰密集度小于卫星观测值,24 h、72 h和120 h预报结果的偏差分别为-2.7%、-3.1%和-3.2%;数值产品的预报技巧好于气候态结果和惯性预报,但是在海冰出现快速融化或冻结时,基于Nudging同化的数值预报技巧仍有不足。另外,相比船测数据,数值预报结果在海冰边缘区的偏差相对较大,24 h、72 h和120 h预报结果的偏差分别为8.8%、12.0%和14.5%。
李明李明赵杰臣赵杰臣孙晓宇田忠翔沈辉李春花李春花
成都市及周边地区严重臭氧污染过程成因分析被引量:37
2020年
结合天气形势,地面观测资料和WRF-CMAQ模式,分析了2017年7月8~15日成都市一次罕见持续O3污染过程的特征及成因,量化了各个物理化学过程对此次污染过程的相对贡献,并通过敏感性实验分析了四川盆地内O3及其前体物的区域传输和本地光化学反应对此次污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O3持续污染过程主要是因为四川盆地内盛行偏东风,导致盆地东部城市群的O3及其前体物经区域输送到成都及周边地区,加之成都市出现小风、气温升高等气象条件进而形成,属于典型的传输性爆发污染.持续污染形成的主要物理化学机制体现为日间气相化学过程贡献为稳定的正值,加之输送过程贡献出现爆发式升高,进而导致近地面O3小时净增量迅速上升且高达50μg/(m^3·h),随之O3浓度迅速响应,产生爆发式增长.此外,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此次成都市O3持续污染的形成受区域输送影响较受本地光化学反应影响更为明显.O3污染爆发前上游地区高浓度O3及其前体物沿流场输送并在成都及周边地区不断积累,导致日间O3浓度不断升高.
杨显玉易家俊吕雅琼刘志红王式功吕世华张小玲吴锴王浩霖
关键词:臭氧CMAQ持续污染
2017年夏季北极中央航道海冰观测特征及海冰密集度遥感产品评估被引量:5
2018年
2017年夏季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首次成功穿越北极中央航道,期间全程开展了海冰要素的人工观测。中央航道走航期间的平均海冰密集度和平均冰厚分别为0.64和1.5 m,海冰密集度时空变化大且以厚当年冰为主,高纬密集冰区的浮冰大小显著高于海冰边缘区。基于"雪龙"号的船基走航观测海冰密集度评估比较了国际上常用的5种常用的微波遥感反演海冰密集度产品,同走航目测海冰密集度点对点的比较,误差最大的为德国不来梅大学AMSR2基于Bootstrap算法的产品,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9和0.28;误差最小的为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基于AMSR2数据和OSHD和TUD两种不同算法的产品,平均误差分别为-0.02和0.01,均方根误差均为0.20。从日平均比较来看,AMSR2基于Bootstrap算法的误差最大,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5和0.20;AMSR2/OSI SAF(TUD)的误差最小,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和0.11,OSI SAF产品更接近人工观测结果。
郝光华赵杰臣李春花杨清华王江鹏孙晓宇张林
关键词:海冰被动微波
华南暴雨区域集合预报中不同同化方案的影响试验研究
2022年
基于全球集合预报系统(GEFS)资料,利用WRF中尺度模式及GEFS动力降尺度获取区域集合预报初值场,通过对同化后的分析场进行模式积分实现华南前汛期区域集合预报。对2019年6月10日的一次华南前汛期暴雨过程进行不同同化方案的试验:混合同化(Hybrid)、三维变分(3Dvar)、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和对比试验(Ctrl)四组试验的对比分析,探讨具有不同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的同化方案对区域集合预报集合扰动和集合离散随时间演变特征的影响,评估不同试验的降水模拟效果。(1)Hybrid对模式初始场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而3DVar和EnKF对初始场的改善作用不明显。(2)对风场、温度场和湿度场,在前期预报中Hybrid的预报误差小于3DVar和EnKF,在中后期的预报中,3DVar和EnKF的预报误差得到改善,且好于Hybrid。同样,集合扰动能量,Hybrid和Ctrl在前期预报发展好于3DVar和EnKF,而在中后期的预报3DVar和EnKF好于Hybrid和Ctrl。(3)从24h累积降水评分中,整体上同化试验好于Ctrl,3DVar和EnKF好于Hybrid,且3DVar对大中雨级别的降水评分较好,而EnKF对暴雨以上级别的降水评分较好。(4)对于集合统计检验分析,同化试验的AUC值都大于Ctrl的AUC值,24h累积降水量阈值在10~100mm的AUC值,3DVar最好;而125mm阈值的AUC值,EnKF最好。
张凯锋王东海张宇张敏张少婷
关键词:华南前汛期
采用不同背景场的龙卷模拟结果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采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4年5月21日17:40广州市黄埔区九龙镇一次西风带龙卷的环流背景场进行分析,并利用FNL和ERA5再分析资料作为背景场模拟该龙卷过程,研究了不同再分析场对模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雷达回波、垂直速度、水平风场及水成物,FNL资料作为初始场对西风带龙卷的模拟优于ERA5资料。FNL再分析资料作为初始场、边界场能有效地模拟出西风带龙卷的超级单体结构。5月21日17:45对流风暴与经典超级单体结构相似,出现了钩状回波特征与入流缺口,其垂直结构上强回波向东倾斜,形成穹窿结构。17:50超级单体钩状回波处有明显的强上升气流与后侧下沉气流,具备生成龙卷的必要条件;从垂直涡度的低层平面发现涡旋特征十分明显,其高度从250m伸展至2km,龙卷有可能发生在从地面一直延伸至2km向西北倾斜的小尺度气旋内。
黄舒婷王东海李国平张春燕曾智琳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