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系统学与进化生物学研究室

作品数:10 被引量:120H指数:7
相关作者:王晶苑董贞荣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植物
  • 2篇泽泻
  • 2篇泽泻科
  • 2篇中华水韭
  • 2篇苔草
  • 2篇蕨类
  • 2篇居群
  • 2篇宽叶泽苔草
  • 2篇分子变异
  • 2篇RAPD分析
  • 2篇濒危
  • 2篇濒危植物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分布
  • 1篇遗传多样性分...
  • 1篇遗传多样性研...
  • 1篇异交
  • 1篇异交率
  • 1篇原基
  • 1篇珍稀

机构

  • 10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作者

  • 9篇王青锋
  • 5篇陈进明
  • 5篇刘星
  • 3篇王勇
  • 2篇刘虹
  • 2篇庞新安
  • 2篇王晶苑
  • 1篇杨书香
  • 1篇张彦文
  • 1篇吴翠
  • 1篇郭友好
  • 1篇陈丹
  • 1篇董贞荣

传媒

  • 3篇生物多样性
  • 3篇植物分类学报
  • 3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宽叶泽苔草居群内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系统学与进化生物学研究室,武汉430072)摘要: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宽叶泽苔草(Caldesiagrandis)湖南浪畔湖居群30个家系共180个子代样品进行了居群内家系间以及家系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2个有效引物,共产生112条带,其中79条表现出多态性,占总条带数的70.5%。宽叶泽苔草各个家系多态位点百分率(PPB)在7.1%–40.2%之间。各个家系基因多样性范围在0.02–0.14之间(家系水平的基因多样性为0.10),Shannon指数的范围在0.04–0.21之间(家系水平的Shannon指数为0.18)。对宽叶泽苔草30个家系的AMOVA分析结果显示,家系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0.231,即总的变异中有23.1%的变异存在于家系间,家系内的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76.9%,家系间和家系内变异均极显著(P<0.001)。采用UPGMA法对宽叶泽苔草30个家系180个子代进行聚类的结果表明:同一家系的子代个体并不能完全聚在一起。基于家系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对宽叶泽苔草30个家系间的基因流进行估测,结果显示:Nm=0.83,表明宽叶泽苔草各个家系之间有较高的基因流。
陈进明王青锋
关键词:分子变异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宽叶泽苔草居群
中国特有植物——腾冲慈姑(Sagittaria tengtsungensis H.Li)的核型研究被引量:5
2001年
王青锋王勇郭友好
关键词:泽泻科核型
泽苔草交配系统的RAPD分析被引量:7
2006年
利用RAPD显性标记位点对泽苔草(Caldesia parnassifolia)湖南茶陵湖里居群进行了交配系统研究。采用10个家系共240个子代样品测定了该居群花粉库基因频率、固定指数(F)、多位点异交率(tm)和单位点异交率(ts)。结果显示该居群异交率处于较高的水平(tm=1.008),多位点异交率与单位点异交率差异不显著(tm-ts=-0.021),固定指数(F)的估计值小于0(F=-0.200),表明该居群双亲近交不明显,而以异交为主。这可能是受居群密度、传粉者的活动能力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董贞荣陈进明王青锋
关键词:交配系统异交率克隆植物RAPD
宽叶泽苔草的花器官发生被引量:7
2003年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宽叶泽苔草CaldesiagrandisSamuel.的花器官发生。宽叶泽苔草的萼片 3枚 ,逆时针螺旋向心发生 ;花瓣 3枚 ,呈一轮近同时发生 ,未观察到花瓣_雄蕊复合原基 ;雄蕊、心皮原基皆轮状向心发生 ,最先近同时发生的 6枚原基全部发育成雄蕊 ,随后发生的 6枚原基早期并无差别 ,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出现形态差异 ,直至其中 1 - 4枚发育成心皮 ,其余的发育成雄蕊 ;而后的几轮心皮原基 ,6枚一轮 ,陆续向心相间发生。本文揭示了 3枚萼片螺旋状的发生方式 ,并推测这种螺旋方式是泽泻科植物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较原始的叶性特征 ;同时也讨论了雄蕊、心皮共轮现象的进化意义。
陈丹陈进明王勇王青锋
关键词:宽叶泽苔草花原基发育泽泻科花器官
中国水韭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其分类学意义被引量:22
2002年
利用细胞学方法观察统计了中国 4种水韭属Isoestes植物的染色体数目。结果发现 4个种的染色体基数均为x=1 1 ,其中高寒水韭I.hypsophilaHand ._Mazz.为 2n =2 2 ,为首次报道 ;台湾水韭I.taiwanen sisDeVol为 2n=2 2 ;中华水韭I.sinensisPalmer2n =44为四倍体 ;而产于云南贵州一带并一直被当作是宽叶水韭I.japonicaA .Br.的水韭属植物 2n =2 2 ,与文献报道的宽叶水韭 (2n =6 6 ,6 7,77,87,88,89)完全不同 ,应重新予以认识和评价。依据本文和其他相关的研究结果 。
刘星王勇王青锋郭友好
关键词:染色体数目分类学意义
中国3种水韭属植物自然居群水体化学性质特征及差异性研究被引量:18
2003年
通过测定20个化学因子,利用平均值、变异系数和差异显著性检验,分析研究了中国3种水生水韭属植物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云贵水韭(I.yunguiensis)和高寒水韭(I.hypsophila)自然居群水体化学性质的特征和差异性。结果显示:这3种水韭属植物生活水体的20个化学因子整体上表现出Ni含量占绝对优势、电导率较低、受干扰较小的共同特征;虽然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变化较大,但除了pH、P、NO_3-N、NO_3^-和Al具有显著性差异以外,其余各因子在3个种的生活水体间相对稳定不具显著性差异。结合其它的研究结果分析表明:这3种水韭属植物自然居群水体化学性质的差异可能源于这3种水韭属植物生理特征的差异性,对3种水韭属植物的分布不具选择差异性。
刘星庞新安王青锋
关键词:自然居群水体化学因子
珍稀濒危蕨类植物东方水韭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21
2006年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珍稀濒危蕨类植物东方水韭和中华水韭4个自然居群共72个样品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从6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1个有效引物,共产生98条DNA片段,其中68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66.33%。东方水韭两个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比率(PPL)较低(8.16%和7.14%)。中华水韭两个居群的PPL也较低(9.18%和23.47%)。中华水韭物种水平上的PPL(51.02%)高于东方水韭(9.18%)。AMO-VA分析结果表明,东方水韭遗传变异中主要存在于居群内(94.74%),而中华水韭绝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却存在于居群间(86.71%)。东方水韭和中华水韭个体间UPGMA聚类结果表明:同一物种的个体完全能聚在一起,中华水韭的两个居群也能明显分开,而东方水韭两居群的个体并不能完全聚在一起。探讨了可能造成上述居群遗传结构模式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今后工作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陈进明王青锋
关键词:蕨类植物中华水韭ISSR
中华水韭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被引量:25
2004年
采用 RAPD方法对珍稀濒危植物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4个自然居群的48个样品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从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4个有效引物,共产生124条DNA片段,其中72条为多态性条带,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58.06%。各居群间多态位点百分率差异显著(0.81%-12.90%)。AMOVA分析结果表明,4个居群间基因分化系数Φ_(st)=0.5894,即遗传变异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群体间(58.94%)。日益缩小的种群规模而导致的居群内近交和遗传漂变的发生以及居群间有限的基因交流可能是中华水韭目前遗传结构的主要成因。鉴于目前中华水韭居群内个体数偏少、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现状,建议对其进行就地保护并保护尽可能多的生境,对不同自然居群内的个体进行植株相互移栽和育苗移栽,以提高不同居群间的基因交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水韭的遗传多样性。
陈进明王晶苑刘星张彦文王青锋
关键词:ISOETES分子变异珍稀濒危植物
中国水韭属植物的孢子形态特征被引量:24
2008年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现存5种水韭属Iso?tes植物孢子的表面纹饰,并统计分析了孢子的大小(n=30)。结果显示:高寒水韭I.hypsophila大孢子表面光滑无突起纹饰,平均极面直径358μm,小孢子具脑回状纹饰,平均长度22μm;云贵水韭I.yunguiensis大孢子表面具脊条-网络状纹饰,纹饰突起较低,近极面较稀疏且不连成完全的网络,平均极面直径390μm,小孢子具疣状小颗粒至近于光滑的表面纹饰,平均长度22μm;台湾水韭I.taiwanensis大孢子表面具瘤状突起,平均极面直径312μm,小孢子表面具刺棘状突起,平均长度24μm;中华水韭I.sinensis大孢子表面具脊条状突起,平均极面直径409μm,小孢子表面具刺棘状突起,平均长度28μm;东方水韭I.orientalis大孢子表面具脊条-网络状纹饰,纹饰突起较高,近极面的网络较完整,平均极面直径420μm,小孢子表面具矮刺状-瘤状突起,平均长度34μm。比较类群间的孢子形态特征与染色体数目表明:5个类群的孢子表面纹饰区别明显,同时,孢子的大小可反映类群的倍性,孢子较小的高寒水韭、云贵水韭和台湾水韭是二倍体(2n=22),孢子较大的中华水韭(2n=44)和东方水韭(2n=66)为多倍体。孢子的形态特征在中国水韭属植物物种的鉴定与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
刘星刘虹王青锋
关键词:孢子形态
中国三种水韭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与生境特征被引量:38
2003年
水韭属 (Isoetes)是水韭科中的孑遗属 ,分类上属拟蕨类 ,对研究蕨类植物的系统演化具有重要价值。由于人类活动对其水生生境的破坏 ,水韭属植物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及其种群数量日趋减少 ,濒临灭绝 ,其中 ,高寒水韭(I.hypsophila)、云贵水韭 (I.yunguiensis)和中华水韭 (I.sinensis)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对原产中国的 3种水韭的地理分布与生境特征进行调查 ,将为合理保护该属植物提供相关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本文野外实地考察了原产中国的 3种水韭属植物的现存种群及历史记载曾经分布但现已绝迹的水韭属植物种群 (绝迹种群 )所在地。在每一调查点 ,测定了各样点的海拔高度、水体基底状况以及水体pH值等生境特征 ;在现存种群所在地 ,分别记载了所见水生植物种类、水韭种群规模及其生长状况 ,并采集和鉴定了 3种水韭属植物及其伴生种。调查发现 3种水韭属植物种与种之间为间断分布 ,且具有垂直梯度差异 ;种内各种群之间相互隔离 ,各种群的个体数均偏少 ;现存种群所生长的水体及其水体基底的pH特性无明显差异 ,为酸性或中性 ;绝迹种群所在的原生境已遭到严重破坏 ,一些地点的水体pH和基底pH与以往存在水韭的时期相比已明显升高。此外 。
庞新安刘星刘虹吴翠王晶苑杨书香王青锋
关键词:植物地理分布生境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