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53 被引量:328H指数:12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降水
  • 9篇热带
  • 8篇气候
  • 6篇夏季
  • 5篇环流
  • 5篇海气
  • 5篇海气耦合
  • 5篇海温
  • 5篇海温异常
  • 5篇副热带
  • 5篇NI
  • 5篇CP
  • 5篇EP
  • 5篇LA
  • 4篇气温
  • 3篇东亚副热带
  • 3篇印度洋海温
  • 3篇印度洋海温异...
  • 3篇印度洋偶极子
  • 3篇年际

机构

  • 5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安徽省气象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夏威夷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四川省气候中...
  • 1篇中国电力工程...

作者

  • 7篇李栋梁
  • 4篇何金海
  • 3篇张文君
  • 3篇祁莉
  • 3篇王慧
  • 3篇邵鹏程
  • 2篇姚慧茹
  • 1篇汤绪
  • 1篇郑彬
  • 1篇余锦华
  • 1篇杜杰
  • 1篇郭品文
  • 1篇陈旭
  • 1篇夏俊荣
  • 1篇曲巧娜
  • 1篇朱伟军
  • 1篇任荣彩
  • 1篇李熙晨
  • 1篇卢楚翰
  • 1篇曾刚

传媒

  • 7篇大气科学
  • 5篇气象学报
  • 4篇第30届中国...
  • 3篇气象科学
  • 3篇大气科学学报
  • 2篇中国沙漠
  • 2篇高原气象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第35届中国...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高原山地气象...
  • 1篇黑龙江生态工...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第28届中国...
  • 1篇第31届中国...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18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热带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
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分析了热带大西洋(TA)SSTA和EASM的联系及可能机制。观测分析表明,夏季TA SSTA和EASM存在稳健的正相关关系,TA SSTA正异常可引起北半球副热带东太平洋至大西洋区域气旋式环流...
金大超霍利微
文献传递
风电场邻近风电机组缺测风速集成填充方法被引量:3
2016年
针对风电场中邻近多台风电机组集中出现缺损测量风速的工况,提出基于粒子群优化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风电机组缺损测量风速集成填充方法。以"成员等同性"原则引入动态时间规整算法、空间邻点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别搜寻与缺损测量风速风电机组风速演化最为相似的若干台风电机组及对应的测量风速时序,建立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填充子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对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模型参数和训练集的构成进行全局优化,之后选取较好的子模型构造自适应的熵权集成填充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依据相似性风速序列进行缺损风速的填充能有效提高填充精度;粒子群算法优化广义回归神经网络,不仅提高了子模型的填充效果,更使得模型参数的调节有据可依,能适应不同风电场风速数据的特点;基于熵权的集成填充策略理论依据充分,集成填充的精度和稳定性优于单个子模型。
杜杰董江伟彭丽霞朱伟军曾刚代刊
关键词:风电机组粒子群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基于热含量定义的两类El Nio指数研究
利用1980~2010年月平均Hadley海表温度、GODAS海洋温度和NCEP大气环流等再分析资料,通过对2个海洋要素(海表温度SST、上层热含量HC)和5个大气要素(海平面气压SLP、850hPa风场、200hPa速...
陈圣劼何金海吴志伟
关键词:东亚气候
文献传递
基于时空结构指标的中国融合降水资料质量评估被引量:46
2013年
引入空间、时间技巧评分以及结构函数3种指标,通过对比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制的逐日融合降水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气候预测中心卫星反演降水资料(CMORPH)、热带测雨卫星反演降水资料(TRMM)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和误差分布,着重考察融合降水资料的质量。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平均的融合降水资料时空精度远高于CMORPH和TRMM卫星降水资料,且融合资料和卫星资料在夏季的质量优于冬季;在中国东南区域的模拟精度普遍好于西部地区,融合降水质量最高的两个区域为江淮和华南,较差的区域则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融合后降水资料比融合前CMORPH卫星降水在空间及时间技巧评分均有较大提高,其提高幅度冬季大于夏季。通过计算结构函数,发现在中国江淮、华南、华北和东北等地区,随着网格区域内任意两点距离的增大,融合产品与观测降水的结构函数曲线始终十分接近。在西北、青藏高原等区域,融合产品与观测降水的结构函数则偏离较大。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卫星资料无法精确反映实际降水情况,高密度观测资料尤为重要。江淮、华南、华北地区的融合降水结构函数曲线增长率大于东北,也从侧面反映江淮、华南、华北地区降水分布的非均一性比东北强,降水可能受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影响较大。
江志红卢尧丁裕国
关键词:结构函数
华西秋雨演变的新特征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响应被引量:52
2013年
华西(21°N-39°N,95°E-114°E)秋雨是中国秋季主要的气候特征之一,长时间连续降水对农作物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基于1961-2010年华西地区16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综合降水量与降水日数两个因子定义了华西秋雨指数,采用EOF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指数的演变和时空异常分布特征,以及秋雨异常分布型的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华西秋雨有南北两个极大值中心,强度和范围在近50年中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进入21世纪,其北部秋雨区位置偏北、范围增大及强度增强;主要异常型为秋雨区东北东和西南西之间的反相变化和总体基本一致型;秋季,当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西移,中心强风速带偏窄时,华西北部的上升运动加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印缅槽偏深及水汽输送偏强偏北,有利于北部水汽辐合,华西秋雨出现北多西南少的异常型;反之亦然。
罗霄李栋梁王慧
关键词:副热带西风急流
新标准下江淮梅雨特征的分析被引量:14
2016年
根据中国气象局2014年印发的《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的入、出梅标准,以及江淮地区72个气象站1960—2012年近53 a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分解(EOF)方法和相似方法分析了江淮梅雨降水的时空变化,并以温度、湿度和雨日频率作为判据,将梅雨划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类,对其变化特征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江淮梅雨期内,雨日比例减少,阴天比例增加,且发生在白天的降水比例上升;此外,中雨的贡献率显著减小,大暴雨的贡献率显著增加。相同年代际内,全区一致枯型梅雨与南枯北丰型梅雨出现概率相当,全区一致丰型梅雨则与南丰北枯型和南北丰中部枯型梅雨发生概率相近。江淮梅雨的典型程度(高湿高温多雨)在时间尺度上呈减弱趋势,非典型程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以所占比例最大的低湿高温少雨型的增长最为明显,且这种变化趋势在整个江淮地区表现一致。空间尺度上,典型梅雨发生的范围存在缩小趋势,非典型梅雨发生的范围则有扩大趋势。即近53 a来,江淮梅雨在时空尺度上均发生了由典型向非典型的转移,且2000s以来这种转变尤其显著。
陈旭李栋梁
关键词:江淮梅雨EOF
北亚洲大陆冬季地表感热通量对我国江淮梅雨的影响
利用1979~2008年NCEPⅡ再分析月平均地表感热通量资料,江苏省气象台整编的江淮出、入梅日期和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亚洲北部(60°~135°E,32°~75°N,文中简称北亚洲)大陆冬季地表感热通量对我...
陈圣劼李栋梁何金海
关键词:地表感热通量江淮梅雨东北冷涡
文献传递
中国西北5月和9月地表气温的年际变率机理及其预测
2023年
本文基于1961~2016年中国西北地区逐日地表气温观测资料以及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诊断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揭示了西北地区5月和9月地表气温年际变率规律及其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季节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西北5月和9月地表气温年际变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一模态均为全区一致型空间分布,但具有不同的变率特征。(2)西北5月地表气温正异常与拉尼娜衰减型海表温度异常所对应的热带纬向三极型对流(降水)异常强迫有关,对流异常激发的热带外遥相关波列导致西北地区上空受反气旋(高压)异常控制,造成局地向下太阳短波辐射增多,从而使得西北地表气温增加;而西北9月地表气温正异常与拉尼娜发展型海表温度异常所对应的热带纬向偶极型对流(降水)异常强迫有关,偶极型对流强迫能够在西北地区东西两侧激发反气旋(高压)异常,导致西北地表气温正异常。(3)基于物理机制,分别利用拉尼娜衰减和发展型的相关海表温度异常预测因子,建立针对西北地区5月和9月地表气温年际变率的季节预测模型,独立预报期间(2007~2016年)预测技巧相关系数分别可达0.74和0.62,可为西北地表气温短期气候预测提供参考。
姚梦莹朱志伟卢睿姚俊强
关键词:年际变率
两类ElNino事件发展年印度洋海温异常特征对比
本文基于海气多要素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类El Nino事件(中部型,简称CP;东部型,简称EP)发展年的印度洋海温异常特征及印度洋偶极子(简称IOD)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两类El Nino事件的发展年均有IOD出现的可能...
何珊珊祁莉张文君何金海
关键词:印度洋偶极子大气响应
文献传递
两类LaNia季节演变过程的海气耦合特征对比
利用1951~2010年逐月的HadISST海表温度资料、SODA次表层海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比分析两类La Nia(东太平洋型EP La Nia和中太平洋型CP La Nia)海气耦合特征在...
王磊张文君祁莉何金海
文献传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