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戴寒晶更多>>
相关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蛋白
  • 1篇蛋白-蛋白相...
  • 1篇蛋白相互作用
  • 1篇远后效应
  • 1篇照射
  • 1篇照射小鼠
  • 1篇人粒细胞
  • 1篇人粒细胞集落...
  • 1篇射线
  • 1篇受体
  • 1篇双杂交系统技...
  • 1篇重组人粒细胞
  • 1篇重组人粒细胞...
  • 1篇细胞极化
  • 1篇细胞集落
  • 1篇细胞诱导
  • 1篇相互作用
  • 1篇小鼠
  • 1篇粒细胞

机构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篇范礼斌
  • 2篇刘晓颖
  • 2篇戴寒晶
  • 1篇赵燕芳
  • 1篇谢玲
  • 1篇李明
  • 1篇邢爽
  • 1篇吴璇
  • 1篇欧红玲
  • 1篇韩阿如娜
  • 1篇熊国林
  • 1篇余祖胤
  • 1篇黄升海
  • 1篇从玉文
  • 1篇王欣茹
  • 1篇罗庆良
  • 1篇于莉
  • 1篇何汉文
  • 1篇钟子琳
  • 1篇高雪敏

传媒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国际药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TLR7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A549细胞诱导Ⅰ型干扰素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7(TLR7)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A549细胞诱导产生I型干扰素(IFN)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正常对照组、RSV感染组、TLR7 siRNA沉默组,分别于感染的4、8、12、24 h后收集各组细胞以及培养上清液。TLR7 siRNA通过瞬时转染A549细胞,半定量RT-PCR法检测TLR7基因沉默效果;TRIzol试剂提取细胞总RNA,检测TLR7、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IFN-α、IFN-β的mRNA表达量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TLR7蛋白表达量;ELISA法检测感染不同时间点A549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α/β含量的变化。结果 1转染24h后TLR7 siRNA-2有效抑制TLR7 mRNA表达;2 RSV感染A549细胞后,TLR7、IRF7、IFN-α/β的mRNA以及TLR7蛋白的表达量均升高,并与RSV感染之间存在时间依赖性关系;沉默TLR7后,TLR7、IRF7、IFN-α/β的mRNA以及TLR7蛋白的表达量较感染组均有明显下降;3 RSV感染A549细胞后,明显上调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α/β的水平,TLR7siRNA沉默组IFN-α/β的表达水平较RSV感染组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IFN-α的表达量下调更为显著。结论RSV感染A549细胞后,TLR7被活化能够诱导产生I型IFN,发挥抗病毒作用,且TLR7诱导产生的I型IFN以IFN-α为主。
何汉文王葱杜博易吴璇于莉汪旻旻黄升海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A549细胞TOLL样受体7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细胞极化蛋白PALS1的结合蛋白
2007年
目的筛选细胞极化蛋白PALS1的结合蛋白,进一步探讨PALS1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PALS1的全长cDNA序列克隆到载体pGBKT7中,重组的pGBKT7-PALS1质粒转入酵母AH109细胞,细胞置于SD/-Trp培养基上生长,阳性细胞再用Hela细胞的cDNA文库质粒转化,生长于SD/-Trp/-Leu/-His/X-α-gal,显蓝色的克隆为阳性。阳性克隆细胞中的DNA被抽提后转化细菌细胞,然后抽提DNA进行酶切分型。合适的类型测序后进行BLAST检索分析。结果筛选到了13个阳性克隆,其中有2个是已知蛋白的基因即ATRAP和GLT28D1。结论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成功克隆了PALS1的结合蛋白的基因,为进一步研究PALS1蛋白的功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高雪敏刘晓颖张庆慧戴寒晶范礼斌
关键词:酵母菌双杂交系统技术结合蛋白
EBI3与Sedlin蛋白的相互作用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初步确定EBI3蛋白与Sedlin之间相互作用的区域。方法构建缺失突变体,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进行测试。结果正确构建了4个EBI3基因的突变体,将突变体与Sedlin基因共转化酵母细胞后,β-半乳糖苷酶测试表明酵母克隆均为阳性。结论EBI3蛋白的氨基酸54-97区域和166~229区域均可与Sedlin结合。
钟子琳戴寒晶刘晓颖范礼斌
关键词: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大剂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8.0Gy^(60)Co γ射线照射小鼠长期存活率及远后效应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索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8.0Gy60Coγ射线照射小鼠长期存活率及远后效应的影响。方法 7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照射对照及rhG-CSF大、中、小剂量治疗共5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4组均接受8.0Gy60Coγ射线照射。治疗组小鼠于照射后0.5和24h两次分别皮下注射rhG-CSF1000、500和250μg/kg,随时记录各组动物存活率,照射后70、160和300d进行外周血细胞计数分析,300d时检测各组存活小鼠造血和免疫相关指标。结果照射对照组动物照后19d内全部死亡,平均存活时间(12.1±3.0)d;rhG-CSF1000μg/kg治疗组照射后30、100和300d存活率分别为86.7%、86.7%和80.0%,死亡小鼠平均存活时间较照射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照后300d时,rhG-CSF1000μg/kg治疗组的外周血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与正常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骨髓混合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rhG-CSF治疗组的CD4+/CD8+比值倒置且250μg/kg剂量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rhG-CSF治疗组造血和免疫器官的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结论 rhG-CSF1000μg/kg治疗可以显著提高8.0Gy60Coγ射线照射小鼠存活率,但照射后300d造血和免疫系统相关指标尚未完全恢复正常。
赵燕芳韩阿如娜邢爽李明熊国林欧红玲谢玲余祖胤王欣茹范礼斌从玉文罗庆良
关键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远后效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