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姝
- 作品数:44 被引量:89H指数:5
- 供职机构: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包头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尿路感染常见致病菌的分离情况及耐药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尿路感染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引起尿路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也在不断增高,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对我院2009年临床分离出的53株尿路感染病原菌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菌株来源:2009年1月至12月所有中段清洁尿培养阳性菌株,排除同一患者重复菌株,共计53株。
- 胡同平张文兰张永梅乔姝张利霞李得春
- 关键词:尿路感染常见致病菌耐药分析感染病原菌菌株来源
- 输血前及术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与意义被引量:17
- 2006年
- 目的:了解我院病人术前、输血前和产前由输血引起的经血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的情况。方法:对我院2004年度1月至12月需输血、手术或分娩的病人进行输血前、术前及产前检测共9项,即: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 M)、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l+2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统计。结果:HBsAg阳性率为9.46%,甲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2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45%。梅毒感染率为0.04%,抗HIV抗体阳性率为0.04%。结论:为了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同时也为了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非常必要对患者进行手术前、输血前、产前9项检测。
- 张文兰胡同平王树平冯先涛乔姝杨丽
- 关键词: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
- 孕妇的凝血功能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 目的探讨孕妇的凝血功能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1年8月间在我院住院的100例临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另选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00例非孕状态妇女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纤维蛋白原(Fg)水平、凝血酶原...
- 乔姝雷红华
- 苁蓉冲剂对白细胞减低症模型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了解苁蓉冲剂对白细胞减低症模型小鼠造血功能的作用。方法:采用环磷酰胺造白细胞减少症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用3个剂量(0.7 g/kg、1.4 g/kg、2.8 g/kg)分别进行灌胃,于5 d、10 d、15 d时分3次计数小鼠白细胞、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及骨髓有核红细胞,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苁蓉冲剂灌胃15 d的小剂量组(0.7 g/kg)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数量仅在灌胃15 d的大剂量组(2.8 g/kg)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网织红细胞在灌胃10 d的大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灌胃15 d的小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髓有核细胞在灌胃10 d、15 d的大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试验组用药后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苁蓉冲剂对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网织红细胞、骨髓有核细胞有提升作用,但短期效应不明显,需使用较长时间后才有效。
- 胡同平杨玉梅李得春张利霞彭忠忠杨丽乔姝张永梅
- 关键词:白细胞减少症小鼠造血功能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核心抗体阳性与PreS1抗原及DNA检测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表面抗原阴性而核心抗体筛查阳性与乙型肝炎病毒DNA含量及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Ag)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
- 胡同平张文兰梁红乔姝
- 检验专业医学生实习教学探索被引量:1
- 2013年
-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革新是教学探索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检验专业的医学生,必须强化其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善于与临床沟通的思维方式,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成为既精通专业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合格检验技术人才。
- 乔姝雷红华王云华
-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教学
- PBL教学法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被引量:3
- 2013年
- 临床微生物学是检验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感染性疾病类型的改变,不断有新现和再现的病原体出现,同时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情况变得越发严重,从而使得临床微生物学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进而对临床微生物检验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临床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使检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作者对临床微生物学的教学模式及方法进行了探索与改革。
- 胡同平张文兰张永梅乔姝李得春张利霞任美英
- 关键词:PBL教学法教学改革
- 2008年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耐药性监测
- 胡同平张文兰张永梅乌兰乔姝张利霞菅建国
- 碳青霉烯类不敏感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研究析
- 目的:了解碳青霉烯类不敏感肺炎克雷伯菌的同源性及耐药机制.方法:对2011-2012年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不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共计27株进行分析,药敏采用MIC方法检测,用WHONET5.6软件进行分析,同源性分析用PFG...
- 胡同平张文兰张永梅乌兰乔姝张利霞李得春菅建国
-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同源性耐药碳青霉烯酶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肿瘤性贫血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肿瘤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肺癌患者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实验组患者在采用化疗治疗的基础上,加以1000单位/次,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1周2次;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网织红细胞百分数(RET%),并观察患者有无药物治疗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实验组的Hb平均值为(110.1±6.8)g/L,HCT平均值为(35.8±3.7)Vol%,RET的平均值为(1.76±0.07)%,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的Hb平均值为(78.4±5.6)g/L,HCT平均值为(19.7±3.7)Vol%,RET的平均值为(0.91±0.06)%,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此外,实验组经治疗时未发现有明显的并发症。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性贫血临床效果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上值得应用。
- 乔姝杨丽白强
-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肿瘤贫血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