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丽波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深海
  • 1篇杂色
  • 1篇真菌
  • 1篇致病
  • 1篇致病真菌
  • 1篇深海细菌
  • 1篇生物活性
  • 1篇生物学
  • 1篇双加氧酶
  • 1篇群分析
  • 1篇羟苯基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学
  • 1篇磷酸海藻糖
  • 1篇磷酸酯酶
  • 1篇菌种
  • 1篇菌种鉴定
  • 1篇混合菌
  • 1篇活性
  • 1篇古菌

机构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汕头大学

作者

  • 5篇于丽波
  • 4篇汤熙翔
  • 1篇易志伟
  • 1篇姜丽晶
  • 1篇李升康

传媒

  • 1篇氨基酸和生物...
  • 1篇台湾海峡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三株深海来源微生物的菌种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的初步评价
深海沉积物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50%以上,深海微生物处于高压、低温(部分区域如热液口为高温)、厌氧、极端pH、高盐浓度、高金属浓度、无光照、寡营养、高卤素等特殊极端环境中。由于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深海微生物具有一些特...
于丽波
关键词:生物活性
文献传递
深海微杆菌产生的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和6‑磷酸海藻糖磷酸酯酶
深海微杆菌产生的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和6‑磷酸海藻糖磷酸酯酶,两种酶分别是深海来源的放线菌Microbacterium sediminis sp.nov.YLB‑01的TPS/TPP海藻糖合成通路中的两个酶,6‑磷酸海藻...
汤熙翔许薷方黄平于丽波林文珍
文献传递
海岸带沉积物环境中甲烷代谢菌的富集培养及混合菌群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结合Hungate无氧分离技术,对海岸带沉积物中甲烷代谢菌进行了富集培养,分别为珠江口的甲烷产生菌和九龙江口的甲烷氧化菌及其他甲基氧化菌.其研究结果表明:在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中,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为优势菌株,分布于沉积物的上、中、下3个层位,并发现了部分序列与不可培养的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的杂色泉古菌(miscellaneous crenarchaeotic group,MCG)的相似度为90%~99%.在九龙江口的海岸带沉积物环境中,噬甲基菌属(Methylophaga)为优势菌群,在富集产物菌群多样性中占60%~99%;还有一些相似度较低(为95%~97%)的菌群,为潜在的新种.
于丽波姜丽晶汤熙翔
关键词:海洋微生物学
漳江口红树林沉积物真菌多样性分析及抗茶叶致病真菌生物活性筛选被引量:5
2016年
以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沉积物分离的真菌为对象,研究红树林沉积物真菌的多样性和筛选抗茶叶病原真菌活性的菌株。将分离纯化的135株真菌通过形态学和Ribosomal DNA-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ITS)序列测定进行鉴定及多样性分析,归为40个种类型,分别属于17个属,其中青霉属(25%)为优势菌,木霉属(15%)、曲霉属(10%)和镰刀属(10%)次之,表明红树林沉积物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利用平板对峙法对真菌的发酵粗提物抗茶叶病原真菌生物活性研究,结果发现,共有17株(占42.5%)真菌具有抗茶叶病原真菌活性,其中15株能够抑制茶叶轮斑病(Pestalotiopsis theae)LH13,12株能够抑制茶叶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LH30,8株能够抑制茶叶溃疡病(Neofusicoccumsp.)LH107,有两株对这三种茶叶致病菌均有较强活性。这些活性菌株分布在6个属中,分别是青霉属(7株)、木霉属(3株)、镰孢属(2株)、枝孢属(2株)、白地霉属(2株)和球腔菌属(1株)。由此可见,红树林沉积物真菌抗菌活性菌株的种属分布具有多样性。
于丽波祝耀华李升康汤熙翔
关键词:红树林沉积物海洋真菌
深海细菌Pseudomonas sp.bIp-2黑色素生成条件研究及其hppD基因的克隆被引量:2
2014年
从大西洋深海沉积物中分离得到1株产黑色素细菌b Ip-2,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隶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与施氏假单胞菌(P.stutzeri)有最高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99%).进一步对该菌的生长及产黑色素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b Ip-2在稳定生长期后期才开始大量积累黑色素;b Ip-2可在4~37℃的温度范围下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28℃具有最高的黑色素产量;b Ip-2生长的pH范围偏碱性,在p H=7的最适生长条件下黑色素产量最高,同时碱性环境有利于黑色素的快速形成;b Ip-2可以在1%~9%的NaCl浓度范围中生长,在5%的NaCl浓度下具有最高的黑色素产量;低浓度的Fe^2+(0.05 mmol/dm^3)可以提高黑色素的产量,Fe^2+浓度≥0.20 mmol/dm^3时明显抑制黑色素的生成,而Fe^2+浓度为1.00 mmol/dm^3时可完全抑制菌株的生长;低浓度的Cu^2+(0.1 mmol/dm^3)对黑色素的产量无明显影响,Cu^2+浓度≥0.5mmol/dm^3时可抑制黑色素的生成,而Cu^2+浓度超过1.0 mmol/dm^3时可完全抑制菌株的生长.通过PCR扩增获得菌株b Ip-2的对羟苯基丙酮酸双加氧酶(hydroxyphenylpyruvic acid dioxygenase,HPPD)全长基因(1087 bp),分析发现其编码的HPPD蛋白序列(含361氨基酸)与来自菌株Pseudomonas stutzeri RCH2的HPPD蛋白序列具有最高的同源性(序列相似性为97%).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该细菌所产黑色素的合成,应用及生态作用奠定了基础.
韦海镧于丽波易志伟汤熙翔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