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娟
-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兴海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微生物粘膜对杂色鲍幼虫附着和变态的影响被引量:4
- 2007年
- 为了探讨广泛存在于海中基质表面的微生物粘膜对鲍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作用,研究了不同年龄微生物粘膜(1~6d)对杂色鲍幼虫附着和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6d微生物粘膜均显著地诱导幼虫附着,其中3,5和6d微生物粘膜还显著地诱导幼虫变态:幼虫的附着率和变态率分别与微生物粘膜中的藻类密度和细菌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推测藻类和细菌可能在幼虫的附着和变态中起着重要作用。垂直基质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90%以上的幼虫附着在具23d微生物粘膜的载玻片表面且变态率达70%以上,进一步证实了微生物粘膜可以诱导杂色鲍幼虫的附着和变态,同时也证实了幼虫具备选择附着基质的能力。
- 于秀娟严岩顾继东
- 关键词:杂色鲍幼虫变态
- 微生物粘膜和化学因子对贝类和苔藓虫幼虫附着和变态影响
- 大部分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都产浮游幼虫,浮游幼虫的附着和变态在其生活史中起着关键作用,此过程常受到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多方面因子影响,而且关于这些因子影响海洋无脊椎动物中具经济价值的养殖种类和给人类经济生活带来危害的污损...
- 于秀娟
- 珠江口水域夏季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被引量:10
- 2012年
- 于2010年8月在珠江口水域进行小型底栖生物取样分析,结果表明,该调查水域夏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183±174)个/10 cm2,平均生物量为(345±334)μg干重/10 cm2,平均生产量为(3104±3008)μg干重/10 cm2。共鉴定出小型底栖生物16个类群,按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双壳类幼体为优势类群,其丰度分别占调查水域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62.61%和22.62%。按生物量,优势类群由双壳类幼体(50.57%)、线虫(13.33%)和多毛类(12.47%)等组成。81.15%的小型底栖生物分布在0—5 cm的沉积物中。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线虫丰度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调查水域线虫与桡足类数量的比值(N/C)呈现出由河口上游向下游递增,且西岸明显高于东岸的趋势。
- 袁俏君苗素英李恒翔于秀娟唐玲严岩
- 关键词:珠江口小型底栖生物丰度生物量
- 金属离子和神经递质对多室草苔虫幼虫附着的影响
- 2007年
- 研究了4种离子(K+、Ca2+、Mg2+、NH4+)和五种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缩写为GABA、乙酰胆碱、L-多巴、多巴胺、5-羟色胺)不同浓度溶液对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幼虫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10—70mmol.L-1的K+和高于10mmol.L-1的NH4+均有效地诱导幼虫附着在培养皿底部,而1—50mmol.L-1的Mg2+则明显延长幼虫的浮游时间并抑制幼虫的最终附着。Ca2+对幼虫的附着没有明显的影响。10-2mol.L-1的GABA可以诱导幼虫附着,但低于该浓度则没有明显的作用。乙酰胆碱(10-2—10-3mol.L-1)、L-多巴(10-3—10-5mol.L-1)和多巴胺(10-3—10-4mol.L-1)均诱导幼虫的附着行为,但是却不能诱导幼虫的最终附着,这可能是由于这些物质限制了幼虫的活动能力,进而降低了其在探索过程中寻找到合适基质的机率。10-3—10-5mol.L-1的5-羟色胺通过强迫幼虫维持浮游而抑制幼虫的最终附着,据此推测5-羟色胺及其衍生物应用于开发无毒型的防污漆会有良好的前景。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苔藓虫幼虫的附着机制以及开发无毒环境友好型防污物质或是人工养殖苔藓虫提供了科学依据。
- 于秀娟严岩顾继东
- 关键词:离子神经活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