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贵瑞

作品数:441 被引量:7,916H指数:5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73篇期刊文章
  • 41篇会议论文
  • 16篇专利
  • 8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185篇农业科学
  • 91篇环境科学与工...
  • 85篇生物学
  • 58篇天文地球
  • 1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0篇经济管理
  • 4篇水利工程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理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43篇生态系统
  • 58篇土壤
  • 57篇陆地生态
  • 55篇陆地生态系统
  • 49篇涡度
  • 43篇涡度相关
  • 35篇雨林
  • 35篇生态
  • 35篇通量
  • 32篇热带季节雨林
  • 32篇季节雨林
  • 31篇
  • 29篇碳循环
  • 28篇气候
  • 23篇CHINAF...
  • 23篇CO2通量
  • 20篇阔叶
  • 19篇生态学
  • 16篇松林
  • 16篇阔叶红松

机构

  • 423篇中国科学院
  • 104篇中国科学院大...
  • 61篇中国科学院研...
  • 42篇沈阳农业大学
  • 19篇中国科学院华...
  • 13篇中国科学院植...
  • 12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北京师范大学
  • 9篇北京林业大学
  • 9篇南京信息工程...
  • 8篇中南林业科技...
  • 8篇国家自然科学...
  • 8篇中国科学院生...
  • 7篇华东师范大学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6篇中国气象科学...
  • 6篇中国气象局沈...
  • 5篇河北农业大学
  • 5篇东北师范大学
  • 5篇南京大学

作者

  • 440篇于贵瑞
  • 84篇孙晓敏
  • 67篇王秋凤
  • 54篇何洪林
  • 48篇温学发
  • 45篇张雷明
  • 42篇张一平
  • 37篇何念鹏
  • 33篇宋清海
  • 27篇李英年
  • 26篇方华军
  • 26篇韩士杰
  • 20篇赵新全
  • 20篇张黎
  • 19篇刘新安
  • 19篇王建林
  • 15篇杨振
  • 15篇高扬
  • 14篇程淑兰
  • 14篇王绍强

传媒

  • 54篇生态学报
  • 45篇应用生态学报
  • 32篇中国科学(D...
  • 26篇资源科学
  • 26篇中国科学数据...
  • 18篇地理科学进展
  • 15篇植物生态学报
  • 13篇地理学报
  • 10篇Journa...
  • 9篇自然资源学报
  • 8篇环境科学
  • 8篇地球科学进展
  • 8篇第四纪研究
  • 6篇生态学杂志
  • 6篇辽宁农业科学
  • 6篇中国科学院院...
  • 5篇中国生态农业...
  • 4篇土壤学报
  • 4篇草地学报
  • 4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1篇2023
  • 14篇2022
  • 18篇2021
  • 9篇2020
  • 12篇2019
  • 8篇2018
  • 11篇2017
  • 12篇2016
  • 20篇2015
  • 23篇2014
  • 16篇2013
  • 30篇2012
  • 19篇2011
  • 16篇2010
  • 15篇2009
  • 22篇2008
  • 30篇2007
  • 47篇2006
  • 29篇2005
  • 23篇2004
4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主要进展及发展展望被引量:77
2014年
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实现了对生态系统尺度的生产力、能量平衡和温室气体交换等功能和过程的直接测定,特别是全球尺度通量塔观测网络的联合观测是实现从生态现象观察和生态要素观测跨越到全球尺度生态系统功能状态变化观测的重大突破。本文回顾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创建及发展历程,系统介绍了ChinaFLUX的科学目标和设计理念、观测技术体系、观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及长期积累;综合评述了ChinaFLUX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的收支评估和交换过程的环境响应、碳通量时空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最后,在探讨未来全球尺度通量塔观测网络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ChinaFLUX的主要发展方向、关键科学问题与未来工作重点,为中国通量观测研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于贵瑞张雷明孙晓敏
关键词:涡度相关CHINAFLUX
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热点透视——基于“中国生态大讲堂”100期主题演讲的总结被引量:2
2014年
"中国生态大讲堂"(China Ecological Forum,CEF)是一个中国生态学领域的综合学术论坛;它以"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为宗旨,举办系列学术讲座、春冬季专题研讨会、高级研讨班以及焦点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自2005年创办以来,"中国生态大讲堂"已经组织了100期主题演讲和12次大型学术研讨会、6次专题研讨会、2次高级研讨班,成为广大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迄今,已有300人次的知名科学家、中青年学者在大讲堂作了学术讲演,其中150人次是来自国外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从近年来演讲的主题来看,"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适应性"、"生态系统评估和管理"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自2009年以来,根据"中国生态大讲堂"研讨会整理出版的《中国生态大讲堂系列丛书》已经出版了5本,涵盖了当前生态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关键科学问题,反映了当代生态学研究的科学前沿。本文通过对"中国生态大讲堂"讲座和研讨会主题的梳理,探讨了近年来生态学研究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希望能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者提供参考。
于贵瑞于秀波
关键词:生态学
多通道双循环土壤碳排放δ<Sup>13</Sup>C观测系统
本发明涉及生态学研究领域,提供一种多通道双循环土壤碳排放δ<Sup>13</Sup>C观测系统,该系统由气体分析系统和电路控制系统组成。气体分析系统包括排放箱、箱盖、采样管、气泵、三通电磁阀、多通道电磁阀、δ<Sup>1...
于贵瑞温学发王建林孙晓敏张心昱
基于遥感和过程模型的亚洲东部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分布特征被引量:16
2012年
利用美国环境预测中心的再分析气象资料和由GIMMS NDVI资料生成的叶面积指数对BEPS生态模型进行驱动,模拟分析了2000—2005年亚洲东部地区总初级生产力(GPP)和总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在进行区域模拟计算前,使用15个站点不同生态系统的GPP观测数据及1300个样点的NPP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BEPS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不同生态系统的GPP和NPP变化,模拟的GPP与观测数据之间的R2为0.86~0.99,均方根误差(RMSE)为0.2~1.2g C·m-2·d-1;BEPS模拟值能够解释78%的年NPP变化,其RMSE为118g C·m-2·a-1.2000—2005年,亚洲东部地区GPP和NPP总量平均值分别为21.7和10.5Pg C·a-1.NPP和GPP具有相似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期间,NPP总量的变化范围为10.2~10.7Pg C·a-1,变异系数为2.2%.NPP由东南向西北显著减少,高值区(>1000g C·m-2·a-1)出现在东南亚海岛国家,我国的西北干旱沙漠地区为低值区(<30g C·m-2·a-1),其空间格局主要由气候因子决定.不同国家的人均NPP差异很大,其中,蒙古最高,达70217kg C·a-1,远高于中国的人均NPP(1921kg C·a-1),印度的人均NPP最小,为757kg C·a-1.
张方敏居为民陈镜明王绍强于贵瑞韩士杰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碳循环
小麦和玉米叶片光合-蒸腾日变化耦合机理被引量:32
2011年
植物叶片光合-蒸腾耦合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的基础。已有研究将叶片光合-蒸腾耦合笼统归因于气孔的共同控制作用,缺乏对其耦合机理的全面分析。选择华北地区大田作物冬小麦(C3)和夏玉米(C4)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小麦开花期和玉米拔节期选择典型晴天进行叶片光合蒸腾日变化观测(8:00 18:00)。结果发现:1)光合速率(An)、蒸腾速率(Tr)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AR)、叶片表面温度(T)和气孔导度(gs)均表现出单峰日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正午前后;2)An-Tr具有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小麦和玉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和0.92**,回归直线斜率分别为1.99和3.62);3)PAR、T和gs与An和Tr有线性正相关关系;4)PAR-An与PAR-Tr、T-An与T-Tr、gs-An与gs-Tr的回归直线形态非常相似。分析认为:1)在光合-蒸腾耦合特征方面,C3作物小麦和C4作物玉米叶片光合-蒸腾都有明显的线性耦合关系,但两者的耦合关系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玉米的An-Tr线性回归斜率要明显大于小麦;2)在光合-蒸腾耦合机理方面,日变化中PAR、T和gs同时受太阳辐射调控与An、Tr发生趋向相同、形态相似且近似同步的变化,因此PAR-An与PAR-Tr、T-An与T-Tr、gs-An与gs-Tr具有形态相似的线性关系,这保证了在PAR、T和gs等调控因子发生较大变化的日变化过程中光合-蒸腾保持良好的线性耦合关系。
赵风华王秋凤王建林王吉顺欧阳竹于贵瑞
关键词: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碳循环
基于MapReduce的空间敏感性分析并行算法设计被引量:5
2014年
近年来,随着遥感空间数据广泛应用于生态系统,推动了区域尺度生态遥感参数模型的发展。敏感性分析对识别模型关键参数,降低模型不确定性和完善模型具有重要作用。区域尺度的生态遥感参数模型,在进行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时,由于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复杂运算,单机环境无法满足快速分析的要求。为了提高生态遥感参数模型空间敏感性分析效率,本文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域,利用植被光合模型VP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和开源云计算平台Hadoop,设计和实现了基于Sobol′的生态遥感参数模型空间敏感性分析并行算法,并在实验室集群环境下进行算法分析,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该算法的核心是利用MapReduce并行编程技术,对空间敏感性分析中的地图抽样和模型迭代过程进行任务分割,将分割后的子任务分配至不同的计算节点进行并行计算。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并行策略,能有效缩短地图抽样和模型迭代计算时间,相比于单机算法,并行算法的运行速度提高了14倍左右。
李帆何洪林任小丽张黎路倩倩于贵瑞
1981~2010年中国逐月散射光合有效辐射空间数据集被引量:1
2017年
太阳辐射中的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散射组分能够增强植被冠层光能利用率,从而增加植被生产力。为准确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需要在生态系统模型中显式地加入散射PAR的影响。因此,本文系统地估算了中国1981~2010年的散射PAR逐月空间数据,并提供公开共享和下载服务,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提供基础数据。
任小丽何洪林张黎张黎于贵瑞
关键词:总辐射散射辐射光合有效辐射
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初探
入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年变化特征及其与各种因子的关系,通过西双版纳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热带季节雨林)2003-2004年林冠-大气间和近地层的碳通量以及不同覆盖状况下的地表碳通量(土壤呼吸)的长期观测,并结合植物...
张一平杨振孙晓敏沙丽清于贵瑞宋清海唐建维杨效东王跃思郑征赵双菊
关键词:碳通量年变化热带季节雨林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思路被引量:70
2006年
涡度相关技术经过长期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已经成为直接测定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CO2和水热通量的重要方法.随着涡度相关通量观测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各区域、国家以及国际通量观测研究网络(FLUXNET)也应运而生.在过去10年里,通量观测研究在探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过程及环境控制机理、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时空格局、寻找“未知碳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也为资源、生态和环境等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创造了理想的合作研究平台.随着通量观测研究的不断深入,今后国际通量界将加强引进和开发新的观测技术,扩展通量观测的应用领域,尝试运用通量观测数据来协助研究有关生物地理学、生物地球化学、生态水文学、气象/气候学、遥感和全球碳循环模型等领域的科学问题.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是FLUXNET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年多的连续观测和研究已在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和方法、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碳水交换过程及其环境响应机理、生态系统碳水通量模型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研究发现中国的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在2003~2005年度都为大气CO2的汇,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也表现为较弱的碳汇,而封育的内蒙古半干旱羊草草原却表现为弱的碳源;在大的空间尺度上,温度和水分是决定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关键环境因子.ChinaFLUX的发展思路拟以典型生态系统通量的联网观测与陆地样带研究相结合为技术途径,开展多尺度、多过程、多途径、多学科的综合集成观测,重点探讨生态系统的水、碳、氮循环过程机理及其耦合关系.
于贵瑞伏玉玲孙晓敏温学发张雷明
关键词:CHINAFLUX涡度相关FLUXNET
草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9
2005年
介绍了全球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下草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研究的进展,并对世界和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循环及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草地初级生产力、土壤有机碳、枯落物、放牧利用、草地开垦等因素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的研究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研究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研究前景。
钟华平樊江文于贵瑞韩彬
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碳储量碳蓄积
共4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