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军
- 作品数:8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冠心病患者血栓形成相关因素的变化
- 2007年
- 冠脉内血栓形成是致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的主要原因,而凝血、纤溶功能失衡在血栓中的作用越来越受人们重视。本研究以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g)浓度为检测指标,探讨其与冠心病的临床表型的关系,有助于判断其水平在冠心病危险分层方面的作用和指导临床治疗策略的判定。
- 何军王影
- 关键词:冠心病血栓形成
- 86例宽QRS心动过速的急诊处理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宽QRS心动过速的快速诊断与正确处理。方法分析了急诊观察的86例宽QRS心动过速的急诊临床资料。结果68例室性心动过速(VT)占79%,9例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占10%,心肌梗死发生者均为VT。心电图仍为鉴别VT与SVT的简洁手段。利多卡因、乙胺碘呋酮、心律平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宽QRS心动过速尽快正确诊断有益于急诊抢救治疗。
- 王宇何军李凤莉
- 关键词:宽QRS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肌梗死
- 甲状腺激素和肌钙蛋白Ⅰ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异常变化
- 2008年
-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时血清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T3)和肌钙蛋白Ⅰ(troponinⅠ,cTnI)异常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CHF患者60例。其中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各20例。同时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通过化学免疫荧光法定量测定血清T3及cTnI水平。结果CHF患者血T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CHF患者血cTnI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心力衰竭越重,降低或增高越明显。不同程度CHF患者,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CHF纠正后,血T3明显回升,而cTnI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CHF患者血T3和cTnI变化与CHF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且CHF时,T3和cTnI呈负相关。
- 薛红何军
-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状腺激素
- 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溶栓药物疗效探讨
- 2006年
- 目的在急诊科比较尿激酶(UK)、链激酶(SK)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为三组,UK组222例,SK组205例,r-tPA组201例。给予三种溶栓药物静脉输入,观察血管再通的临床指标,同时观察有无出血、心衰、休克等并发症。结果三组的再通率分别为:r-tPA组为81.3%,SK组为66.1%,UK组为58.7%。而病死率则反之,即r-tPA组为8.7%,SK组为9·2%,UK组为10.3%。r-tPA组重度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SK组和UK组(6.2%,1.5%,0.6%),而轻度出血以SK组和UK组多见。血管再通后,病死率、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再缺血等并发症明显低于血管未通组。结论r-tPA再通率高,溶栓疗效好。但对高血压及老年患者应慎重,以防重度出血的发生。
- 肖丽赵敏何军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链激酶
- 冠心病患者血栓形成相关因素的变化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中血清纤维蛋白原(F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浆D-二聚体(D-Di-mer)与血栓形成关系,并就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8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24例、稳定心绞痛(SAP)组30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分别检测血清Fg、血浆D-Dimer、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并对照比较其含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血浆t-PA活性:AMI和UAP明显低于SAP与健康对照组(P<0.01);AMI组和UAP组之间,SAP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浆PAI活性、D-Dimer和Fg含量:AMI和UAP组明显高于SAP和健康对照组(P<0.01);AMI组和UAP组之间,SAP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监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血清Fg含量、t-PA、D-Dimer含量,可以及时判断凝血和纤溶功能失衡状况,预防和干扰血栓形成,提高患者良性预后。
- 何军王影
- 关键词: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稳定心绞痛血栓形成
- C反应蛋白和肌钙蛋白Ⅰ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异常变化
- 2008年
-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时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肌钙蛋白I(troponin Ⅰ,cTnⅠ)异常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CHF患者60例。其中心功Ⅱ级、Ⅲ级、Ⅳ级各20例。同时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通过化学免疫荧光法定量测定血清CRP及cTnⅠ水平。结果CHF患者血CRP和cTn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衰越重,增高越明显。不同程度CHF患者,组间差异性显著(P〈0.01)。CHF纠正后,血CRP和cTnⅠ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HF患者血CRP和cTnⅠ变化与CHF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且CHF时,CRP和cTnⅠ呈正相关。
- 王宇何军
-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C反应蛋白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反应蛋白和肌钙蛋白Ⅰ检测的意义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时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肌钙蛋白Ⅰ(troponinⅠ,cTnI)异常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CHF患者60例。其中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各20例。同时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以化学免疫荧光法定量测定血清CRP及cTnI水平。结果:CHF患者血CRP和cTn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衰越重,其水平增高越明显;不同程度CHF患者,其组间差异性显著,呈正相关(P<0.01,r=0.735)。CHF纠正后,血CRP和cTnI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CHF患者血CRP和cTnI变化与CHF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且CRP和cTnI水平呈正相关。
- 何军佟欣
- 关键词:C反应蛋白质
-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疗效和血清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3年
-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及术后对围操作期心肌梗死、血脂水平(TG、TC、LDL-C)、血清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8(IL-18)]及脂联素(APN)水平的影响,为找到更适合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他汀类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180例行PCI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1组(术前口服安慰剂,术后瑞舒伐他汀10mg/d口服24周)、实验2组(术前口服瑞舒伐他汀40mg、术后10mg/d口服24周)、实验3组(术前口服瑞舒伐他汀40mg、术后20mg/d口服24周)、实验4组(术前口服阿托伐他汀80mg,术后20mg/d口服24周),每组均为45例。观察PCI围操作期心肌梗死的发生情况在各组间的差别;观察术前及术后多个时点的血脂水平及APN、hs-CRP、IL-18的表达在各组间的差别。结果实验2组、3组、4组的围操作期心肌梗死少于实验1组(P〈0.05)。在术后4、12、24周,1~3组降低TC、LDL-C的效果好于4组,其中3组效果最佳。hs-CRP及IL-18水平在术后48h时2、3、4组均低于1组,其中3组最低;在术后4、12、24周时1、2、3组均低于4组,仍为3组最低。脂联素在术后4~24周逐渐升高,升高幅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3组、2组和1组、4组。结论 PCI术前服瑞舒伐他汀能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术患者的围操作期心肌梗死;瑞舒伐他汀具有比等效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更好的降脂、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IL18及升高APN的作用,从而具有更好的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临床应用20mg/d瑞舒伐他汀比10mg/d具有更好的效果。
- 徐崇泽何军石磊黄丽徐海峰韩思淼徐萍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PCI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