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忠清

作品数:31 被引量:217H指数:10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血型
  • 8篇输血
  • 5篇血型不合
  • 4篇血型鉴定
  • 4篇异基因
  • 4篇溶血
  • 4篇母婴
  • 4篇基因
  • 4篇ABO血型
  • 3篇性疾病
  • 3篇血型物质
  • 3篇血液
  • 3篇造血
  • 3篇受血者
  • 3篇输血前
  • 3篇细胞
  • 3篇效价
  • 3篇母婴血型不合
  • 3篇抗体
  • 3篇HCV

机构

  • 24篇华中科技大学
  • 7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湖北文理学院

作者

  • 31篇余忠清
  • 26篇胡丽华
  • 5篇高志峰
  • 5篇刘峰
  • 4篇张青
  • 4篇韩敏
  • 4篇曹奎杰
  • 2篇饶神宗
  • 2篇程汉华
  • 1篇余敬卿
  • 1篇梁涛
  • 1篇陈凤花
  • 1篇张青
  • 1篇殷波涛
  • 1篇王琼
  • 1篇乐道利
  • 1篇李慧玉
  • 1篇韩敏
  • 1篇刘峰
  • 1篇陈庆

传媒

  • 5篇同济医科大学...
  • 4篇临床血液学杂...
  • 3篇中国免疫学杂...
  • 3篇中国输血杂志
  • 2篇中西医结合肝...
  • 2篇临床急诊杂志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检验医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国输血协会...
  • 1篇中国输血协会...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4
  • 2篇2002
  • 4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6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体输血在临床上的应用被引量:18
1999年
胡丽华余忠清菖奎杰
关键词:自体输血输血血源
单采血小板配型与聚酯纤维滤过输注在急症处理中的疗效观察
2010年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输注方法,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方法:观察急诊外科手术和血液病患者,对血小板随机同型输注无效者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SEPSA)配型和淋巴细胞清除后输注。结果:18例手术患者既往无血小板输注史,血小板输注24h后平均由58.3×109/L上升到104×109/L(P<0.05);32例血液病随机血小板输注8~10次后产生了血小板和HLA抗体,当再次血小板输注后,其中26例患者平均上升3.4×109/L,6例平均上升2.9×109/L(P>0.05);改用SEPSA配型和聚脂纤维膜滤过输注,26例平均由输前的12×109/L上升到38.6×109/L(P<0.05),6例平均由9.5×109/L上升到34.9×109/L,并无输血反应。结论:配型和聚脂纤维滤过输注能显著提高患者血小板数目,有效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
余忠清王琼胡丽华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聚脂纤维
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与血型糖蛋白偶联及其对血型抗体吸收/释放的效应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ABO血型糖蛋白-聚苯乙烯微球偶联复合物(CLC)对血型抗体吸收/释放的影响,为孕妇及胎儿ABO新生儿溶血病(HDN)自身血液回输和疑难输血提供新方法。方法:采用EDC/NHS活化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CPM)羧基,使其与血型糖蛋白氨基(-NH_(2))脱水缩合形成CLC。红外光谱扫描CPM特征峰波,浊度法计算血型糖蛋白利用率,荧光二抗检测标记效率,吸收/释放试验监测CPM生物学活性。结果:傅立叶红外线扫描显示,1 728~1 630 cm^(-1)处呈现-COOH峰波,暗视野镜下,A血型糖蛋白CLC呈蓝绿色荧光,B血型呈红色荧光,血型糖蛋白与CPM偶联成功。偶联前后A血型糖蛋白平均含量由0.387 5降至0.180 8(P<0.01),B血型糖蛋白由0.387 4降至0.148 7(P<0.01),A/和B血型糖蛋白偶联率分别为53.45%和61.60%。IgM抗A吸收前后平均由477.87降至55.47(P<0.01),IgM抗B平均由460.80降至53.33(P<0.01),56℃放散液中含丰富的IgM抗A/和抗B,与试剂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提示IgM抗A/和抗B呈可逆性结合。IgG抗A吸收前后效价平均由750.90降至115.20(P<0.01),IgG抗B由537.60降至99.60(P<0.01)。Rh抗D和自身抗体均不被CLC吸收。结论:可溶性血型糖蛋白可与CPM偶联形成CLC,具有良好的免疫吸附与释放功能。
余忠清田鑫华陈庆余静薇
关键词:血型糖蛋白
孕妇及胎儿Rh(D/E)免疫性溶血病的诊断与血液治疗被引量:17
2007年
目的:探讨孕妇及胎儿Rh(D/E)血型不合的免疫性溶血病的治疗,预防孕妇早孕自然流产或不足月死胎。方法:用大量去除血浆和换血疗法对孕妇及胎儿或新生儿Rh(D/E)血型不合者进行治疗,以降低IgG抗D/E的含量,提高胎儿或新生儿的成活率。结果:2例孕妇及胎儿Rh(D)血型不合者去除血浆前IgG抗-D分别为512和1024,去除血浆3周后,IgG抗-D效价降至16和32,以后间断性的治疗,减少治疗频率,保持IgG抗-D≤64,置足月行剖宫术,产下正常男、女婴儿各1名;1例Rh(E)血型不合者未经治疗而胎死宫内;另1例Rh(D)新生儿溶血病(HDN)经换血治疗而得救。1年后随访,3例婴儿发育均良好,与正常婴儿无差异。结论:大量去除血浆,同时补充高蛋白饮食是治疗孕妇及胎儿RhD/E血型不合的免疫性溶血病的好方法,换血疗法是HDN治疗的最佳选择。
余忠清胡丽华刘峰高志峰曹奎杰韩敏
关键词:孕妇胎儿血液治疗
甲型血友病患者输注“冷沉淀”后HBV和HCV相关指标的检测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探讨甲型血友病患者大剂量反复输注“冷沉淀”后,HBV和HCV的感染情况,从而提出加强血液检测的新构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和HCV,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1g、C_3和C_4,用速率法测ALT。结果:20例患者血液中均检测出抗-HBs,而HBV-M的其他各项均为阴性,5例患者血液中检测出抗-HCV,其中1例伴ALT增高,3例伴Ig降低。结论:甲型血友病患者输注“冷沉淀”后易感HCV。治疗前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HBV感染。
余忠清胡丽华饶神宗
关键词:甲型血友病冷沉淀
ABO与Rh母婴血型不合妊娠的血浆置换治疗被引量:1
2002年
新生儿溶血病(HDN)是一种母婴血型不合诱发的慢性溶血性疾病,通常是由于母亲体内的IgG性质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与胎儿红细胞表面抗原相结合所引起的免疫性溶血病[1,2].本病可引起胎儿溶血性黄疸,严重者可合并核黄疸甚至危及生命.预防本病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笔者报道2例不同血型系统的母婴血型不合的孕妇在实验室血型血清学检查监控下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延长了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时间,确保了胎儿在母体内的存活,直至分娩.
韩敏胡丽华余忠清曹奎杰
关键词:HDNABO血型系统血型鉴定RH血型系统母婴血型不合
374例孕妇产前IgG抗体测定被引量:13
2004年
高志峰胡丽华余忠清
关键词:HDNIGG抗体效价
库存全血抗凝血酶Ⅲ及蛋白C变化的研究
1999年
对15名健康献血员4℃库存血进行了抗凝血酶Ⅲ活性及蛋白C抗原含量的动态观测。结果发现,抗凝血酶Ⅲ活性在采血后12h内活性即明显下降,在贮存3d时活性下降超过50%,在贮存7d时失去70%左右的抗凝活性,蛋白C抗原含量较稳定,在贮存第4d开始下降,贮存第30d下降才达50%以上。因此认为,在临床补充抗凝成份替代疗法中,输注贮存3d以内血液有可能补充一定量的抗凝血酶Ⅲ,而1月以内的贮存血可补充蛋白C。
胡丽华余忠清
关键词:血液保存蛋白C
高效价冷凝集素患者血型鉴定与输血治疗的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探讨高效价冷凝集素患者血型鉴定新方法。方法:对高效价冷凝集素引起正、反定型不合者,采用加热洗涤和冷吸收法,以清除患者红细胞膜上和血清中存在的冷凝集素后,用盐水法作血型鉴定,Polybrine和微柱凝集交叉配血,及时准确地为患者配型输血。结果:2例恶性淋瘤和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型正、反定型不合,主、次2侧均发生强凝集,不规则抗体呈强阳性;患者红细胞经37℃加热洗涤,于4℃条件下吸收冷凝集素后,血型分别定为Rh阳性AB型2例,O型1例,不规则抗体呈阴性,用Polybrene和微柱凝集配血相合。结论:用加热洗涤和冷吸收可排除高效价冷凝集素的干扰,便于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余忠清胡丽华
关键词:高效价冷凝集素血型
湖北地区输血相关传染病交叉感染与重叠感染的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对湖北及周边地区输血前患者进行输血相关传染病指标进行检测及分析,以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从而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并为输血相关传染病,尤其是艾滋病及梅毒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2016年湖北及周边地区输血前患者60 57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2001-2003年湖北及周边地区输血前患者19 800例作为对照组,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输血前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梅毒螺旋体(TP)的血清标志物,比较不同时期输血前患者输血相关传染病的感染情况、传播途径与分布特点。结果研究组HIV阳性44例(0.0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阳性1 091例(1.80%),HBV阳性7 607例(12.56%),HCV阳性1 062例(1.7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HIV、TP双重感染8例,HIV、HBV双重感染10例,HIV、HCV双重感染4例;HIV、TP及HBV三重感染2例,HIV、TP及HCV三重感染4例,HIV、HBV及HCV三重感染1例,与对照组比较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湖北及周边的输血相关传染病感染情况仍旧严峻,某些患者在入院前就已感染了HIV、TP、HBV或HCV,少数患者甚至发生了双重或三重感染。临床应该进一步加强输血相关传染病,尤其是HIV与TP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减少输血相关传染病在普通人群中的传播。
李鹏程吴斌熊永芬余忠清王顺
关键词:输血相关传染病输血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