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军基
- 作品数:7 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 中华大蟾蜍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 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发育和损伤后再生能力在鱼类、两栖类和哺乳类动物中存在不同,而造成再生能力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神经再生微环境中的分子在不同类动物中的差异。GAP-43作为神经发育和受损后再生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
- 冯军基童川赵留涛肖传斌刘忠虎
- 关键词:中华大蟾蜍GAP-43基因克隆原核表达蛋白纯化
- 文献传递
- 中华大蟾蜍生长相关蛋白(GAP-43)编码序列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2009年
- 通过RT-PCR技术获得了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脑组织生长相关蛋白(GAP-43)编码序列,将该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13个物种已知的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距离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中华大蟾蜍GAP-43编码序列大小是654 bp,比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大6 bp,二者GAP-43编码序列同源性为76.6%;中华大蟾蜍与除斑马鱼(Danio rerio)外的其它12个物种在GAP-43编码序列两端具有保守性,与非洲爪蟾遗传距离最近,为0.234;尽管中华大蟾蜍与哺乳动物氨基酸序列间存在明显差异,但其钙调素结合位点、磷酸化位点和N端质膜结合位点等功能域仍具有保守性;GAP-43氨基酸序列构建的进化树符合传统动物分类学特点.
- 冯军基刘忠虎俞诗源相玺玺岳晓慧童川
- 关键词:中华大蟾蜍克隆测序系统进化
- 中华大蟾蜍BDNF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元受损后的再生和功能的可塑性处于抑制状态,而低等脊椎动物鱼类和两栖类的CNS神经元均具有再生能力和可塑性,研究发现这种差异不是神经元自身的再生能力造成的,而是其所处的再生的分子微环境不同...
- 冯军基童川赵留涛刘欣辛肖传斌刘忠虎
- 关键词:中华大蟾蜍BDNF原核表达
- 文献传递
- 棕色田鼠视网膜结构及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分布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通过H-E.染色法和免疫组化方法,对棕色田鼠视网膜结构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分布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棕色田鼠的视网膜结构呈典型的脊椎动物视网膜结构类型,由外向内分别为色素上皮、视锥视杆层、外核层、外网层、内核层、内网层、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视网膜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分布在内网层、内核层、靠近内核层的外网层区、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其中内网层阳性最强,有4个阳性亚层.视锥视杆层和外核层没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分布,这可能与感光细胞的分泌有关.
- 岳晓慧张震路纪琪冯军基童川刘忠虎
- 关键词:棕色田鼠视网膜结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纤维层
- 棕色田鼠胃的形态与组织学观察
- 2010年
- 目的研究棕色田鼠胃的适应性特征。方法采用大体解剖、组织学和扫描电镜研究方法,观察棕色田鼠胃部形态学结构特征。结果根据形态特征棕色田鼠胃部可明显的分为2个胃室,根据有无腺体分布可分为有腺区和无腺区,第一胃室及第二胃室的大部分区为无腺区,胃的无腺区表面为角质化复层扁平上皮;有腺区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第一胃室与第二胃室交界处存在有19~21个特殊的瓣膜结构。结论棕色田鼠胃的形态发生了明显的适应性变化特征,出现了两个胃室,胃室之间首次发现有瓣膜结构存在。
- 岳晓慧路纪琪王振龙冯军基童川刘忠虎
- 关键词:棕色田鼠形态学组织学
- 中华大蟾蜍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 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发育和受损后再生能力在鱼类、两栖类和哺乳类动物中存在不同,而造成再生能力不同的因为主要是神经再生微环境中的分子在不同类动物中的差异。GAP-43作为神经发育和受损后再生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
- 冯军基
- 关键词:中华大蟾蜍生长相关蛋白-43基因克隆原核表达
- 文献传递
- 淇河鲫消化道组织学观察被引量:3
- 2009年
-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淇河鲫的消化道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并比较了消化道各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淇河鲫胃较为明显,食管、胃以及肠管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4层组成,其中消化道除食管外,各段落黏膜层均由黏膜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肌层由环肌和纵肌2层构成,且环肌最为发达.胃部的皱襞最多,肠段的皱襞由前肠到后肠逐渐减少,皱襞高度从食管到后肠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且肌层厚度从食管到后肠逐渐变薄.
- 相玺玺肖传斌冯建新岳晓慧冯军基刘忠虎
- 关键词:消化道组织学